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为寻找新型肝靶向抗癌前药,将具有肝靶向特征的天然分子甘草次酸的半合成衍生物与抗癌药环磷酰胺的活性代谢物氮芥磷酰二氯偶联制成11-脱氧甘草次酸类两个目标化合物和7个中间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用常规光谱分析法进行鉴定,对合成工艺、理化性质和光谱特征进行系统描述。本研究对甘草次酸类新型肝靶向抗癌前药的药理活性筛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2.
【背景】土壤微生物对植物成功入侵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国本地土壤微生物对美国入侵种乌桕的净生长效应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乌桕成功入侵的机理。【方法】以本地和入侵2个种源多个种群的乌桕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研究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源乌桕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种乌桕具有正效应,与本地种相比,入侵种乌桕幼苗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度、根冠比以及总叶面积、叶面积比、比叶面积等生物学指标在新鲜土壤中均表现出明显优势。种源和土壤处理间存在交互效应的指标显示土壤微生物去除对入侵种乌桕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与土壤自然天敌逃逸假说相背,入侵种乌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本地种更强的土壤微生物利用能力,在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入侵种乌桕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证实土壤微生物可能对乌桕成功入侵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由于该试验在乌桕起源地进行,结合在乌桕入侵地进行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土壤微生物对入侵的贡献作用;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入侵植物的互作关系有助于对入侵物种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减少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口炎清颗粒对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重度失调组、自然恢复组、口炎清低剂量组、口炎清高剂量组和大豆低聚糖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灌服蒸馏水,其他组以头孢曲松钠终浓度为8 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8 d,建立小鼠菌群失衡模型,自然恢复组在失衡模型建立后不使用任何药物,自然恢复7 d;口炎清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豆低聚糖对照组分别灌服相应剂量的药物7 d,观察各组小鼠盲肠指数和肠道内双歧杆菌、类杆菌、韦荣球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优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和酵母菌11种菌群变化。结果与菌群失衡组比较,口炎清组与大豆低聚糖组盲肠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呈恢复趋势。自然恢复组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变化不明显,口炎清组厌氧菌重新出现,尤其是低剂量组双歧杆菌、优杆菌和类杆菌的出现预示着肠道菌群正在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一定浓度的口炎清可以明显促进菌群失衡小鼠盲肠大小的恢复,对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具有类似大豆低聚糖的益生元功效。  相似文献   
124.
朱九生  连梅力  王静  秦曙 《生态学报》2009,29(9):4738-4744
研究了阿维菌素对广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和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田间推荐剂量喷雾处理可显著降低米蛾卵内广赤眼蜂的羽化率;除卵期外,其它3种发育阶段经该药处理,羽化后的雌蜂寿命显著缩短,其中预蛹和蛹期处理雌蜂前翅畸形率高达43.3%~47.2%,影响程度随着其生长发育的进行呈增大趋势.根据药膜法剂量与效应测定结果,广赤眼蜂成蜂对阿维菌素比较敏感,LC50值为2.1991mg·L-1.温室盆栽试验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对广赤眼蜂成蜂的持效期为10d,具有一定程度的残留毒性.广赤眼蜂的蛹经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LC35处理后,发育至成蜂,除羽化后的雌蜂产卵量显著减少外,雌蜂寿命、子代羽化率和子代性比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生命表参数显示,LC35处理后的广赤眼蜂净增值率和世代平均历期明显地低于对照,但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倍增时间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可以认为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广赤眼蜂的种群没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5.
茶皂素光波干法提取与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茶皂素的微波光波组合无溶剂提取方法,发现微波光波提取干法不用溶剂,仅用微量的DMF作为能量传递介质,提取速度是传统提取方法的1800倍以上,成本明显降低.利用高倍FM、IR等手段对微波提取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从微波对植物组织结构的影响上阐明次生代谢产物的微波提取机理.利用提取的茶皂素开发成洗发香波,对多个配方进行了多方面的性能评价,其中两个配方的多项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26.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发育时期橘黄裸伞的原基或幼子实体进行个体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橘黄裸伞原基的第一个形态分化是下部边缘菌丝平行排列进行垂直生长,形成菌柄;然后边缘菌丝迅速向外生长,外菌幕形成,菌盖原基生长,在菌盖原基下部观察到菌褶腔,菌褶腔上部连续排列着栅栏细胞;在菌褶形成过程中,囊状体在尖端上聚集,说明菌褶的生长点在与菌盖组织相连的基部而不是尖端;内菌幕由内菌幕原基、菌盖边缘平行向下生长的菌丝和菌柄上部边缘平行向外生长的菌丝共同发育形成,由于内菌幕与菌柄组织的同源性,菌环不易脱落。橘黄裸伞属于半被果型中的双菌幕发育型,发育顺序表明其为菌柄发育型。  相似文献   
127.
<正>在整理鉴定采自吉林省蛟河市的大型真菌标本时,发现了生于阔叶树林地上的一个子囊菌标本,是我国尚未报道过的一个种,即畸果无丝盘菌  相似文献   
128.
光谱和性别对几种金龟子趋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不同波长的LED新型绿色光源对几种金龟子雌雄性的趋光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棕色鳃金龟Holotrichia titanis Reitter、铅灰鳃金龟H.plumbeaHope、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的趋光反应率分别为68%、84%、90%,显著高于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 Motschulsky和大黑鳃金龟H.oblita Hope;棕色鳃金龟和铅灰鳃金龟趋光谱较广;主峰为405nm和465nm的单色光对所有试虫均有较强的诱集力。雌性大黑鳃金龟和暗黑鳃金龟的趋光性强于雄虫;但雌雄差异对棕色鳃金龟、铅灰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的趋光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9.
新疆塔里木马鹿沙雅种群的生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沙雅种群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和库车县境内。为了评估该马鹿种群的生境现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利用GIS和RS技术,分别解译了当地过去4个年份(1972~2006年)夏季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得到了塔里木马鹿生境变化数据:①2006年的农田面积为27082.24hm2,高盖度植被面积22616.25hm2,中盖度植被面积66703.62hm2,低盖度植被面积64470.62hm2,水体面积39735.89hm2,荒漠面积63497.26hm2,沙漠面积40308.45hm2;②过去的34年间农田面积增加了89.2%(12768hm2),高盖度植被面积减少60.1%(34125hm2),中盖度植被面积增加了17.2%(9791hm2),低盖度植被面积增加了37.3%(17520hm2),水体面积减少26.6%(14429hm2),荒漠面积增加6.9%(4123hm2),沙漠面积增加12.6%(4523hm2);③高盖度植被的斑块数量增加了20.9%,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48.3%,最大斑块指数下降了33.3%;景观丰富度并没有变化,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增加了2.5%;④高盖度植被面积变化分别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畜牧存栏数呈显著负相关(r=-1.000),而农田、沙漠和荒漠面积分别与当地人口数量及畜牧存栏数呈显著正相关(r=0.800,r=1.000,r=0.800)。表明塔里木马鹿沙雅种群生境的丧失及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生境丧失及破碎化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0.
根据2000—2009年间在长白山针叶林带所采集的标本,报道了长白山北坡、西坡和南坡针叶林带分布的大型真菌共计310种,隶属于56科140属。其中,中国新记录种2种,吉林省新记录种38种。根据生态类型划分出腐生菌166种,外生菌根菌136种,菌寄生真菌6种和虫生菌2种。本名录共引证标本900余份,绝大多数标本为首次被引证,包括大型真菌每个种的最新名称和标本号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