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抑郁症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情绪及应激的行为反应失调为主要特征。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但相关的神经生化假说很多。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作为一种神经肽,因其在抑郁症中改变明显而越来越受关注。加压素系统包括丘脑大细胞性神经元、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小细胞性神经元、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及下丘脑外边缘脑区。AVP在大脑区域分布不同,对大脑功能的调节机制也不一样。本文从加压素系统及血浆AVP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AVP受体拮抗剂在抗抑郁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2.
了解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包括苯唑西林酶和金属酶相关耐药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使用VITEK-I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筛选出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标本鲍曼不动杆菌69株;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16SrRNA、OXA-23、OXA-24、OXA-51、OXA-58、IMP、VIM、SIM,并对耐药基因扩增的阳性产物进行DNA 序列分析。69株AB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6.2%、37.68%,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50%。6种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为69株(100%)携带OXA-51基因,32株(46.4%)携带OXA-23基因,17株(24.6%)携带OXA-24基因,5株(7.2%)携带OXA 58基因,1株(1.4%)携带IMP基因。25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22株(88%) 携带OXA-23,1株(4%)携带OXA-58,10株(40%)携带OXA-24,6株(24%)同时携带OXA-23、OXA-24。 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OXA-23、OXA-24、OXA-51、OXA-58分别与NCBI的序列同源性均为99%。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可能是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另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在OXA-24型耐药基因鲍曼不动杆菌的区域性流行。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5种不同益生菌菌株的免疫调节作用,为选择适当的菌株进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7例健康孕妇的脐血分离出的脐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cular cells,CBMC),分别与长双歧杆菌6-1株、婴儿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以菌和CBMC比例2∶1(低)、20∶1(中)和200∶1(高)共培养24~36 h,同时设阴性对照(PBS)和阳性对照(脂多糖,LPS)。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BMC表面CD4、CD25分子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IL-4、TGF-β1和IFN-γ的水平。结果 (1)与阴性对照(PBS)组相比,除200∶1比例的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能够显著提高CBMC表达CD4CD25(10.45±3.16 vs 5.84±2.32,P=0.009)以外,其余益生菌菌株对表达CD4CD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长双歧杆菌6-1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和IFN-γ,对产生IL-12无明显影响。(3)婴儿型双歧杆菌CGMCC313-1株在各个剂量下均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对IL-12和IFN-γ产生无明显影响。(4)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对IL-12和IFN-γ产生无明显影响。(5)粪链球菌YIT0072株在低中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IL-12和IFN-γ,而高剂量则无影响。(6)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在中高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0,在中剂量下,能够刺激CBMC产生IFN-γ,对IL-12无影响。(7)在本研究中均未能检测出IL-4和TGF-β1。结论在目前国内使用的益生菌菌株中,仅酪酸梭状芽胞杆菌CGMCC313-2株能够显著提高CBMC表达CD4CD25。5种菌株均能够刺激CBMC产生抗炎症因子IL-10;长双歧杆菌6-1株、粪链球菌YIT0072株和嗜酸乳杆菌YIT2004株能够刺激CBMC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NF-γ,仅粪链球菌YIT0072株能够刺激CBMC产生IL-12。各个菌株在不同的剂量下,具有不同作用。提示在应用益生菌治疗免疫等相关性疾病时,应该考虑不同菌株对免疫细胞的不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4.
玉米紫色植株色素主要成分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紫色植株色素是从新品种玉米的紫色植株中提取的红色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色素含6种成分,经硅胶柱分离出两种主要成分,经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确定该两种主要成分分别是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3',4'-二羟基花色素-3-葡萄糖苷,其含量分别占总量的45.96%和12.99%.玉米紫色植株色素是花色苷类色素.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病人分为二组:单纯化疗组:根据原发肿瘤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邦罗力治疗.结果:骨转移灶疗效评价: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50%,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为23.3%,前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止痛疗效评价: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3.3%,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为53.3%,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的不良反应轻,联合化疗可显著增强疗效,改善患者体能状态.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方法巨细胞病毒肝炎婴儿7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乐托尔1粒Bid口服。疗程2周,比较TB(总胆红素)、DB(结合胆红素)、ALT(谷丙转氨酶)和AST(谷草转氨酶)变化。结果治疗组TB、DB和AS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T-IgE和ECP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阿奇霉素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各指标变化情况以及T-IgE、EC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单核细胞比例降低(P0.05),且实验组治疗组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更低,淋巴细胞比例较高,单核细胞比例较低(P0.05)。治疗后3、7、14天,两组患儿的血清T-IgE及ECP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前一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T-IgE及ECP水平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同意时间点T-IgE及ECP水平较低(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能够明显降低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T-IgE和ECP水平。  相似文献   
58.
联苯苄唑(Bifonazole)属于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棒状杆菌亦有效;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相当于1%氢化可的松霜。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评价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1%联苯苄唑霜(美克)治疗足癣的长期疗效,并与2%硝酸咪康唑霜(达克宁)和1%特比萘芬霜(丁克)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59.
孢子发生在真菌菌种鉴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孢子发生(conidiogenesis)一词指的是孢子从产孢细胞发生的过程,即产孢细胞产生孢子当时和孢子产生后的发展形态。Hughes于1953年将观察孢子发生方式用于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的鉴定。半知菌过去指有性阶段不清楚的真菌,现称丝裂孢子真菌(mitosporic fungi)。由于这组真菌的形态变化多样,鉴定存在困难。早期使用的是Saccardo的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见半知菌图解)。该体系将孢子分为七类:单孢(Ameroporae)、双孢(Didynoporae)、多孢(Phragmosporae)、砖格(Dictyosporae)、螺旋(Helicosporae)、线状(Scolicosporae)、星状(Starosporae)。这种方法只是比较机械地对孢子特点进行观察,没有结合其产孢过程和产孢细胞的特点。1979年Cole和Samson应用电镜观察了孢子发生的情况。1983年Minre等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并总结了分生孢子产生全部过程。de Hoog等主编的《Atlas of Clinical Fungi》一书中也介绍了孢子发生在真菌鉴定中的作用。我们在20世纪80~90年代也以暗色真菌为切人点全面观察和研究了孢子发生的全部过程。为了提高医学真菌的实验室鉴定水平,现结合我们的经验将孢子发生在真菌菌种鉴定中的作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0.
肝移植后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 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 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