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1.
了解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包括苯唑西林酶和金属酶相关耐药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使用VITEK-I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筛选出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标本鲍曼不动杆菌69株;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16SrRNA、OXA-23、OXA-24、OXA-51、OXA-58、IMP、VIM、SIM,并对耐药基因扩增的阳性产物进行DNA 序列分析。69株AB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6.2%、37.68%,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50%。6种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为69株(100%)携带OXA-51基因,32株(46.4%)携带OXA-23基因,17株(24.6%)携带OXA-24基因,5株(7.2%)携带OXA 58基因,1株(1.4%)携带IMP基因。25株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22株(88%) 携带OXA-23,1株(4%)携带OXA-58,10株(40%)携带OXA-24,6株(24%)同时携带OXA-23、OXA-24。 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OXA-23、OXA-24、OXA-51、OXA-58分别与NCBI的序列同源性均为99%。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可能是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另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存在OXA-24型耐药基因鲍曼不动杆菌的区域性流行。  相似文献   
52.
抑郁症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情绪及应激的行为反应失调为主要特征。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但相关的神经生化假说很多。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作为一种神经肽,因其在抑郁症中改变明显而越来越受关注。加压素系统包括丘脑大细胞性神经元、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小细胞性神经元、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及下丘脑外边缘脑区。AVP在大脑区域分布不同,对大脑功能的调节机制也不一样。本文从加压素系统及血浆AVP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AVP受体拮抗剂在抗抑郁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3.
赵丽敏  薄永青  郭莉  赵玲  赵腾  王晓红 《生物磁学》2011,(14):2677-2680
目的:测定NSCLC组织中kiss-1基因表达、MVD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NSCLC组织中Kiss-1表达及MVD分布情况,分析其与NSCLC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kiss-1在NSCLC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MVD在NSCLC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Kiss-1与NSCL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有关(P〈0.05)。MVD与NSCLC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有关(P〈0.05).Kiss-1阳性组MVD分布明显低于Kiss-1阴性表达组,二者呈负相关(P〈0.05,r=-0.363)。结论:Kiss-1及MVD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可帮助预测NSCLC的侵袭、转移,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检测正常妊娠及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miR-19a的表达,探讨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实验组)和10例正常产妇胎盘组织(对照组),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两组miR-19a的表达差异。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miR-19a表达升高(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miR-19a在胎盘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5.
栗山天牛幼虫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转主寄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防治世代周期长、 发育整齐的害虫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中, 我们发现该天敌只在寄主1-3龄幼虫时具有良好的寄生效果, 而对3龄以上的中老龄幼虫基本不寄生。为了了解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后其种群能否在栎树林间延续下去, 达到持续控制靶标害虫的效果, 我们调查了其在栎树林间的转主寄主。结果表明: 白蜡吉丁肿腿蜂除了寄生栗山天牛外, 还能寄生双簇天牛Moechotypa diphysis、 四点象天牛Mesosa myops和栎块斑吉丁Lamprodila virgata幼虫。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不同转主寄主幼虫的成功率差异显著, 对栎块斑吉丁和双簇天牛幼虫的寄生率最高, 分别为76.67%和73.33%。寄生上述4种寄主时, 其雌蜂在不同寄主上的产卵前期、 产卵量及第2代雌蜂出蜂量、 出蜂率、 体长和寿命等差异不显著, 只有幼虫期和蛹期历期及第2代雌蜂有翅率和雌雄性比略有差异。室内模拟林间寄生试验表明, 白蜡吉丁肿腿蜂对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较高。对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野外生活史研究发现, 这2种天牛幼虫在白蜡吉丁肿腿蜂不适宜寄生的栗山天牛中老龄幼虫期、 蛹期和成虫期均大量存在, 表明双簇天牛和四点象天牛是白蜡吉丁肿腿蜂在栎树林中的主要转主寄主。本研究说明, 在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生物防治栗山天牛中, 白蜡吉丁肿腿蜂在林间寄生栗山天牛的1-3龄幼虫后, 可转移寄生双簇天牛等转主寄主, 以延续其种群, 待下一代栗山天牛幼龄幼虫出现时再转移寄生栗山天牛, 达到持续控制栗山天牛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6.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以其特异性高、副反应轻的特点正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EML4-ALK融合基因是除EGFR突变及KRAS突变之外的另-个重要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靶点,该融合基因在年轻、不吸烟或少吸烟、腺癌、无EGFR和KRAS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该融合基因阳性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对于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则有良好的治疗反应,关于该药的临床试验表明:总有效率达57%(46例确定为部分缓解,1例确定为完全缓解),估计6个月无进展生存概率为72%,常见的副反应是1、2级胃肠道反应。该基因及该药的发现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57.
作者用扫描电镜观察从土壤和植物上分离出的黑葡萄穗霉。看到产孢细胞即瓶梗呈瓶状或长坛状,顶端开口形为瓶口,从瓶口连续性向基性产生瓶梗孢子,形成向基性的链,多个链组成葡萄穗状的外观。老的瓶梗可变短缩,出现皱褶。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T-IgE和ECP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阿奇霉素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各指标变化情况以及T-IgE、EC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单核细胞比例降低(P0.05),且实验组治疗组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更低,淋巴细胞比例较高,单核细胞比例较低(P0.05)。治疗后3、7、14天,两组患儿的血清T-IgE及ECP水平呈下降趋势,与前一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T-IgE及ECP水平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同意时间点T-IgE及ECP水平较低(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能够明显降低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T-IgE和ECP水平。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病人分为二组:单纯化疗组:根据原发肿瘤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邦罗力治疗.结果:骨转移灶疗效评价: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50%,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为23.3%,前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后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止痛疗效评价: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3.3%,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为53.3%,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的不良反应轻,联合化疗可显著增强疗效,改善患者体能状态.  相似文献   
60.
肝移植后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及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 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 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散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