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通过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与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混配制剂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室内毒力实验,测定共毒系数为165~234,处于明显增效范围内。据此确定最佳配比和次佳配比,配制该增效混剂30%渗透型可湿性粉剂-1和-02,在山东防治美洲斑潜蝇幼虫的田间试验表明药效优良。制剂用量50 g/667m2药后3,7,11天,两可湿粉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0.43%~91.71%和87.09%~90.53%,可湿粉-1用量25 g/667m2防效为85.96%~88.28%,可湿粉-2用量37.5 g/667m2相应校正防效为84.01%~85.38%,两增效混剂防治斑潜蝇速效性和持效性皆佳,成本有所下降,且对南美洲斑潜蝇L. huidobrensis亦有较好防效。使用可湿粉与乳油相比较可减少投放入环境的化学品数量。  相似文献   
142.
秦余香  夏光敏 《植物学报》2004,21(5):625-630
小孢子培养是在花药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再生体系, 其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关注。但是, 由于培养技术的限制,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小孢子培养还未能推广应用。近年来小麦小孢子培养发展很快, 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3.
几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东青州以茄子为试验寄主,丁硫克百威10g(a.i.)/667m^2、灭蚜威15g(a.i.)/667m^2、速灭威12.5g(a.i.)/667m^2、扑蚜威12.5g(a.i.)/667m^2对美洲斑潜蝇幼虫药后3~7d校正防效分别为91.13%~91.14%,89.66%~91.66%,89.29%~91.36%,87.82%~88.83%,均具有良好的速效和持效性。在山东青州以西葫芦为试验寄主,间乙威12.5g(a.i.)/667m^2、灭除威15g(a.i.)/667m^2、灭杀威15g(a.i.)/667m^2、间异丙威15g(a.i.)/667m^2对美洲斑潜蝇幼虫药后3~7d校正防效均在80%左右,防效一般。在北京海淀以黄瓜为试验寄主,灭蚜威WP20g(a.i.)/667m^2对美洲斑潜蝇幼虫药后3~11d校正防效为84.93%~85.47%。以不同寄主,杀虫威10g(a.i.)/667m^2对美洲斑潜蝇幼虫药后3~7d校正防效为85%以上。丁硫克百威、速灭威、灭蚜威、扑蚜威、杀虫威均可以作为防治美洲斑潜蝇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44.
人GST-AWP1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研究人的一新蛋白———蛋白激酶C相关激酶 1相关蛋白 (AWP1)的结构、功能及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而进行GST AW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原核表达、纯化及其抗体的制备 .采用逆转录PCR(RT PCR)法从人ECV30 4内皮细胞中扩增AWP1cDNA编码区 ,并将其重组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GST)融合蛋白表达质粒pGEX KG中 .经酶切、序列鉴定分析后 ,用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 1,并经异丙基 β D 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产生GST AWP1融合蛋白 ,继而纯化获得了分子量约 5 6kD的融合蛋白 .将此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兔 ,经ELISA和Western印迹检测获得了效价高、免疫活性强的兔抗人多克隆抗体 .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GST AWP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了GST AWP1融合蛋白 ,并获得高效多抗 ,为下阶段深入AWP1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5.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增出ADOL-4817毒株的囊膜蛋白env基因,并克隆进大肠杆菌。经核酸序列分析证明,env基因的大小为1746bp,其中gp85和gp37mh 1554bp组成,可翻译成51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7.7kD。根据糖基化位点N-X-S/T的特点,发现ADOL-4817的env蛋白有15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同源性分析证明,ADOL-4817的env基因与其它ALV-J的env基因序列同源性为88.8%-92.4%,而与外源性ALVs的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仅为40.5%-51.4%,然而,与内源性的EAV-HP毒株的类env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1.2%;另外,ADOL-4817毒株的gp37d C末端多了13个氨基酸,这些结果提示,ALV-J的env基因存在广泛的变异性,env基因可能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ALVs的重组。  相似文献   
146.
纤维素酶脱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废纸是制浆造纸纤维原料的重要来源,利用生物酶法对废纸浆进行生物脱墨是一种新的造纸生物技术,酶法脱墨所使用的酶种主要是纤维素酶。本文主要就近十年来国内外纤维素酶酶法脱墨的研究特别是影响纤维素酶酶法脱墨的因素及脱墨机理作了综述报道。  相似文献   
147.
高温强太阳光照条件下蓝藻水华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冬  秦伯强  高光 《生态科学》2008,27(5):357-361
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尤其是蓝藻水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湖泊中都有发生,但富营养化和水面藻类水华出现之间没有等同关系.目前人们对水华形成机制还不是很了解,对水华的具体形成过程也不是很清楚,因此若能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没有形成水面水华的富营养水体出现水面水华就对水华形成机制的研究很有意义.实验选用高温季节里,于2007年8月28日将室外塑料蓝桶中培育的浮游植物丰富的天然水体-其中含有类颤藻鱼腥藻但其并不占据优势,引入到无色透明玻璃瓶中.实验初始水体的chl-a、TN和TP依次为 615.20mg·-3、9.144mg·L-1和0.453mg·L-1.2007年8月29日对各处理进行营养盐的梯度添加,添加的营养盐为KNO3和KH2PO4.共有4个营养盐添加梯度,添加的N/P(质量比)为7:1,其中添加的N的梯度为(mg·L-1):0,0.5,1.0和2.0.实验过程中测定了水温、光合有效辐射、氮磷营养盐、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种类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各处理的营养盐和chl-a含量均比开始时有下降,同时各处理中水面出现了类颤藻鱼腥藻水华,且类颤藻鱼腥藻的数量随处理中营养盐添加量的增多而升高.这说明了含有少量鱼腥藻的高chl-a含量的天然水体在高温季节引入到透明玻璃容器中后能形成水表面鱼腥藻水华,玻璃容器中的高温强光照条件和营养盐的添加能促进鱼腥藻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本实验利用小玻璃容器,排除了鱼类、风浪、底泥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集中关注营养盐添加和高温强光照因子,成功重现了蓝藻表面水华的发生.营养盐添加水平与浮游植物种间竞争并导致水体表面水华发生之间的关系在此实验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虽然本实验不能揭示蓝藻水华形成的具体机制,但为蓝藻水华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而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8.
太湖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群落结构与动态的T-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祥明  高光  秦伯强 《生态科学》2008,27(5):341-345
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是指由浮游动(植)物的残体、粪便颗粒及各种有机碎屑、活的自养及异养微生物以及无机颗粒等由于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聚集而成的颗粒物。人们对水生态系统中有机聚集体的认识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学研究。细菌是有机聚集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机聚集体在水体中物质与能量循环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靠附着其上的异养细菌而起作用的。目前,有机聚集体的概念在水生态系统中已被广泛接受,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组成,以及复杂的形成、转化过程,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作用。然而,有关浅水湖泊中有机聚集体上细菌群落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近年来,基于DNA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研究微生物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该技术由于具有快捷、高分辨率、高通量和不依赖于培养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研究。本研究采用T-RFLP技术,研究了太湖梁溪河入湖河口(Site A)和贡湖湾(Site B)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一年间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T-RFLP分析检测到这两个采样点共有187个独特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RFs),月平均T-RFs分别42.7和44.9。t 检验显示它们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河口的营养盐浓度要显著高于贡湖湾(P<0.01),T-RFLP 结果表明,太湖中营养盐的浓度已经不是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聚类分析显示,除了春季外,河口和贡湖湾有机聚集体上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在T-RFLP分析附着细菌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环境因子与附着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相关性。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诸多环境因子中,DIP、DIN 和水温与有机聚集体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5)。  相似文献   
149.
研究了陕西省铜川煤矿矿区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微生物群落功能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铜川矿区土壤中重金属Cu、Zn、Cd、Pb全量及有效量均显著高于非矿区土壤,其中Cd污染最为严重.采用Biolog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间的代谢特征发生显著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差异.在轻度、中度污染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表现出激活效应;而在重度污染的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表现出抑制效应.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矿区土壤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是非矿区土壤中相应酶活性的50.5%~65.1%、19.1%~57.1%、87.2%~97.5%、77.3%~86.0%;蔗糖酶和纤维素酶在中等污染程度以下的土壤中表现为激活效应,而在重度污染的土壤中表现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50.
两种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和Panonychus ulmi(Koch)的多维生态位由11个生态维组成(它们包括营养,微气候和生物维).主成份分析表明:由6月到8月,在两种叶螨的生态位中叶片营养和微气候维的作用比生物维的作用大.应用主轴技术和比较生态的方法建立了两种叶螨的生态位椭球(即多维生态位).两种叶螨的生态位椭球均随时间改变其体积,在6月份和8月份趋于分离,而在7月份趋于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