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1.
研究粉防己根的化学成分和抗肝纤维化活性。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半制备HPLC对粉防己根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cyclanoline(1)、coclaurine(2)、5-hydroxymethyl-1-[2-(4-hydroxyphenyl)-ethyl]-1H-pyrrole-2-carbaldehyde(3)、isosalsoline(4)、thalifoline(5)、northalifoline(6)、2-甲基-3-羟基吡啶(7)、(+)-lyoniresinol(8)、icariside B5(9)、丁香酸(10)、对羟基苯乙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3)。化合物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在千金藤属植物中化合物3、4、6~9也未见报道。初步评价了化合物1~13的抗肝纤维化活性,化合物2、5、6、10~12对TGF-β1诱导的LX-2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OmpR在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副溶血弧菌ompR基因缺失株(ΔompR)和互补株(CΔompR),分析各菌株的生长特性、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差异;比较各菌株对细胞黏附、细胞毒性和小鼠致病性的影响。[结果]ompR基因缺失对副溶血弧菌的生长特性、运动性以及细胞毒性无显著影响。但与野生株相比,ΔompR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显著降低;感染ΔompR的小鼠存活率升高了25%,病变程度更低;ΔompR在小鼠心脏、肝脏和肾脏中的载菌量显著低于野生株,互补株毒力基本恢复至野生株水平。[结论]OmpR参与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致病过程,是副溶血弧菌潜在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不同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黏度组42例和低黏度组48例,分别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ODI)评分、椎体中间高度和Cobb角变化。结果:高黏度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少于低黏度组(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体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黏度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低于低黏度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NRS评分、ODI评分、椎体中间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R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较术前降低,椎体中间高度较术前升高,且高黏度组NRS评分、ODI评分和Cobb角低于低黏度组,椎体中间高度高于低黏度组(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较低黏度骨水泥更佳,术后总渗漏率更低,脊柱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更佳,同时疼痛也明显降低,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4.
沙带鱼是带鱼科中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近年来,过度捕捞和渔业生态环境变化使沙带鱼的自然资源和种群结构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急需开发出大量多态的沙带鱼微卫星位点以促进其种群遗传学研究。本研究采用SLAF-seq技术,首次在沙带鱼基因组DNA中筛选出28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18,平均值9.11;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077~0.871(平均值0.634)和0.151~0.942(平均值0.711);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137~0.919,平均值0.670。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有3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并显示出较高的近交系数和无效等位基因频率,其余25个位点均符合HWE。这些多态性微卫星DNA标记可为沙带鱼的种群遗传资源研究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和技术支撑。此外,跨物种扩增结果表明,有19个微卫星标记在4种带鱼属鱼类中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这些标记可为阐明带鱼科属间或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视角。  相似文献   
85.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了充氧及充氧并用光量子或血卟啉和光量子与血卟啉联合治疗后进行局部放射治疗皮下W256移植瘤大鼠的血浆、瘤组织和颌下腺组织内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单纯充氧后放射治疗组大鼠比较:(1)光量子治疗组、血卟啉治疗组和光量子与血啉卟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浆EGF含量显著升高(P〈0.05);(2)光量子治疗组、血卟啉治疗组和光量子与血卟啉联合治疗组大鼠组织与颌下腺中EG  相似文献   
86.
捕食干扰对Myospalax baileyi种群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去除法对高原鼢鼠种群繁殖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未受干扰的种群内有50%的雌性成本不参与繁殖,其平均胎仔数3.4只,种群受干扰后其成体鼠的比例下降,幼体鼠的比例相对提高,繁殖鼠的比例和平均胎仔数均相应增加,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其繁殖力也明显增加。土壤硬度和杂类草生物量决定了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是影响繁殖力的主要因素,未受捕食干扰的种群其数量接近于环境容纳量,由于密度作用使其繁  相似文献   
87.
特大‘新红宝’西瓜的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新红宝西瓜种子、茎段、茎尖及腋芽为外植体,接种子改良的MS培养基上。种子经常规消毒灭菌后,7—15d后可获得95%以上的健壮无菌苗.苗高3cm─5cm时即可用于有关实验。接种6d后,茎段两端切口处膨大,28—35d后出现愈伤组织,出愈率达到68%。接种5d后,茎尖明显长大。在本实验的激素组合中.35d后,茎尖周围均出现了不同数量的腋芽。最好的组合为改良的MS+2.5mg/LBA+IAA1mg/L,可使一个茎尖在35—42d后扩增为18─21个芽并逐渐长成无根苗。47d后,转入改良MS+NAA0.5mg/L培养基中.生根率达到94%以上。28d后,将苗移到田间,第一批移苗500株,成活438株,成活率达到87.6%。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究两套Ⅲ型分泌系统T3SS1和T3SS2影响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细胞致病性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以T3SS1和T3SS2主要结构基因vcrD1和vcrD2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分别构建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株ΔvcrD1、ΔvcrD2、ΔvcrD1-vcrD2,以及互补株CΔvcrD1和CΔvcrD2;分析各菌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的差异;比较各菌株对细胞毒性以及对细胞炎性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与野生株相比,各缺失株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缺失株ΔvcrD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和细胞毒性均极显著下降;缺失株ΔvcrD2主要表现为细胞炎性因子IL-1β和IL-6转录水平的显著上调,同时对细胞毒性作用下降。双基因缺失株ΔvcrD1-vcrD2在缺失株ΔvcrD1的基础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细胞毒性均进一步显著下降,但在细胞炎性因子的转录水平上,则与ΔvcrD1一致,与野生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T3SS1和T3SS2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和细胞致病性的影响存在差异。T3SS1主要影响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及细胞毒性作用;T3SS2不影响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等生物学特性,参与细菌对细胞炎性反应中的负调控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T3SS1有助于副溶血弧菌在环境中的生存,而T3SS2可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免疫逃避的过程。T3SS1和T3SS2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和细胞致病性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和总结使用脊柱SDS9900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013.06-2015.06于我院行脊柱SDS9900系统治疗的共计1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个患者均接受了至少6个月的治疗后随访。结合详实的随访资料,对治疗前后患者在受累节段椎间隙高度,疼痛,颈椎功能(NDI,neck disability index),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总结和比较。结果:患者在治疗后椎间隙高度(6.63±0.87)较治疗前(4.67±0.86)明显增大(P0.05);治疗后疼痛VAS评分(2.02±0.87)及NDI(6.64±3.17)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7.65±1.01,12.49±7.42)(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所有患者中未出现并发症。结论:SDS9900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中,能够显示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0.
高原鼢鼠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对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定性、定量地对16中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的行为基本没有变化,但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的不同。个中行为的时间的分配在24小时内及其在两个不同时期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异,而每小时内动物的主要行为表现为睡眠和休息、移动、取食、挖掘、相互接触。繁殖期,动物的活动时间增加,表现为挖掘活动和接触时间的加长,动物社会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高于非繁殖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