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磷脂脂肪酸方法在土壤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曙光  侯彦林   《微生物学通报》2004,31(1):114-117
磷脂脂肪酸(PLYA)是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不同类群的微生物能通过不同的生化途径合成不同的PLFA,部分PLFA可以作为分析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变化的生物标记。在土壤微生物分析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PLFA方法。主要对PLFA方法在土壤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物对丛枝菌根(AM)形成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丛枝菌根(AM)具有植物和微生物的双重特性,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AM在修复污染土壤的同时,也深受污染物毒害的影响,从而降低AM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如何减少环境污染物对AM的不利影响,是AM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从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角度, 综述了不同污染物对AM形成及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可能的影响机理.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有机污染物还是无机污染物,都会对AM的结构、形成和功能产生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孢子萌发、侵染率、菌丝伸长受抑制等.有机污染物可能通过影响光合产物向AM真菌的分配, 间接影响AM真菌的活性,而重金属则通过抑制AM真菌活性, 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选择勃氏甜龙竹7月份(雨季)和11月份(干季)地面以下10 cm处土壤中秆基处生的根,秆下部节内(地上部分3~4节)和秆上部枝条基部在空气中自然生的根,以及7月份枝条高空压条产生的伸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根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树脂切片和徒手切片法,对不同部位根的根尖和根毛区进行横切,甲苯胺蓝O和苏丹红7B染色,研究不同起源根的形态解剖结构,为竹子根解剖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信息。结果显示:(1)不同来源根的皮层宽度占根直径的比例、周缘纤维组织宽度及其细胞层数、内皮层细胞壁厚度均随生长时间延长而增加。(2)所有起源根的外皮层和内皮层细胞壁均有显著的木栓质沉积,但环内皮层木栓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别。(3)测量不同来源根的后生木质部导管数目和直径发现,7月份采集的根导管数目更多、直径更大。(4)枝条基部自然生根的根尖与其他起源部位的根相比更为钝平,但根冠面积较小;秆下部节内自然生根非常硬,所以未能成功观察其根尖结构特点。研究认为,勃氏甜龙竹4种不同起源根的基本结构一致,但在各自的具体结构上还存在显著差别,可能与其生长的环境以及发育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湿地植物的丛枝菌根(A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曙光  刁晓君  冯兆忠 《生态学报》2008,28(10):5075-5083
随着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增加,湿地植物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结构研究受到了关注。研究表明,AM结构在多种湿地类型和湿地植被类型中存在,但AM形成受植被生长地水文状况的影响;从湿地植物上的AM真菌种类看,球囊霉属(Glomus)是湿地环境的常有属。同陆生植物相比,有关湿地植物AM结构的研究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我国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鉴此,从形成AM的湿地植被类型、湿地环境中的AM真菌种类、AM对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影响湿地植物AM形成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开展湿地植物AM结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分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菌号:34)、Glomus manihot(木薯球囊霉,菌号:38) 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酶,菌号:90036),观察AM对枝条繁殖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持续14个月。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CK),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AM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CK。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 和茶多酚的浓度,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新小竹花形态结构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小竹(Neomicrocalamus prainii)是一种小型攀援竹类,笋秆两用型竹种。该研究通过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新小竹花器官形态及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为研究竹类植物的生殖生物学提供新的理论信息。结果显示:(1)新小竹的花序为无限花序,没有小穗柄,成熟小穗平均长度为2.98 cm;每个小穗约有4~6朵小花,其中3~5朵为可育小花,顶端均有1朵不育小花;小穗基部有2~4个苞片;小穗轴每节长约0.52 cm。(2)新小竹的可育小花包括1片内稃、1片外稃、3枚浆片(浆片2大1小,边缘光滑)、6枚雄蕊和1枚雌蕊;雄蕊呈梭型,雌蕊羽毛状柱头三裂。(3)新小竹成熟花粉粒多为二核,具1个萌发孔;花药具有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结构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花药发育过程还存在多种异常情况。(4)新小竹子房一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双珠被;大孢子母细胞由1个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合点端1个大孢子分化成为功能大孢子,由功能大孢子经过有丝分裂形成多核胚囊,直至发育成熟。研究表明,新小竹雄配子体存在发育异常现象,但大部分发育正常,其结实率低不仅与内在因素有关,外部环境也可能是导致其结实率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修复效率低一直是植物修复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我国的CO2减排压力和CO2对植物生长的必要性,选择C3植物绿豆和C4植物玉米作为修复植物,以DEHP为目标污染物,探索增施CO2对植物修复土壤DEHP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 DEHP对两种植物生长和根际微环境都产生了抑制性影响.增施CO2后,两种植物地上干质量显著增加,叶片SOD酶活性明显下降,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根际耐DEHP胁迫微生物数量增加,表明增施CO2对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DEHP胁迫能力、改善根际微环境有积极作用.增施CO2还促进了两种植物对DEHP的吸收,特别是植物地下部分.这些共同作用导致增施CO2后的两种植物根际DEHP残留浓度明显下降,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效率提高.整体上看,增施CO2对C3植物绿豆的影响明显大于C4植物玉米.可以将增施CO2 作为强化植物修复过程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自然状态下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不同发育阶段花器官的形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状态,总结其败育类型,该文通过采用解剖和切片等方法对青秆竹花器官的各部分外观形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结实率低下的原因。结果表明:(1)青秆竹小穗为无限花序,下部的小花先发育,但基部具有潜伏芽,因此又具有有限花序的特征;小穗柄不发达,簇生花枝节部。(2)每朵小花拥有内、外稃各1枚,花药6枚,浆片3枚,雌蕊1枚;浆片透明,边缘具有发达的纤毛;子房具棱,子房上部具绒毛,子房1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三分枝羽状柱头。(3)青秆竹花药具有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4层结构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花药发育后期极度退化;小孢子母细胞分裂类型为连续型,产生两边对称型小孢子,花粉粒细胞成熟后为3核。(4)雄蕊和雌蕊出现多种败育类型,可能是导致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综上结果表明,青秆竹花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正常,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造成了其结实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及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52例人胆管癌组织中层粘连蛋白及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 层粘连蛋白及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的高表达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层粘连蛋白及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阳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率(83%,55%)明显高于层粘连蛋白及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阴性肿瘤(15%,20%,P〈0.05),且层粘连蛋白及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的表达与胆管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亦存在明显相关(P〈0.05)。结论 层粘连蛋白及67KDa层粘连蛋白受体的表达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邓琳  黄玲  初彩华  王茜  詹卉  王曙光 《植物研究》2019,39(6):801-807
棉花竹(Fargesia fungosa)是箭竹属重要经济竹种,有关其花器官的形态与解剖结构研究至今尚无报道。本文通过对棉花竹花器官的形态与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棉花竹花序为“混合花序”,小穗基部具潜伏芽,由单个叶片形成的“佛焰苞”包裹多枚小穗。小穗单次发生,均长3.05±0.390 cm,每枚小穗具有3~7朵小花,小花均长1.85±0.167 cm,颖片2枚。每朵小花皆具有内、外稃各1片,3枚浆片,雄蕊3枚,雌蕊1枚组成。未成熟花药具有4药室,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成熟后纵裂散粉。成熟花粉粒为2或3细胞型,且具有1个萌发孔。子房1室,上位,侧膜胎座,倒生胚珠,雌蕊具2分叉羽毛状柱头。花药发育异常,导致出现大量败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