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高温细菌Zm91,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代谢特征以及细胞代谢酶活性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Zm91鉴定为水生施莱格尔氏菌(Schlegelella aquatica).该菌株是首次从我国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分离得到的施莱格尔氏菌,其G+C mol%含量为67.5%,具有碱性磷酸盐酶、酯酶(C4)、脂酯酶(C8)、白氨酸芳胺酶、颉氨酸芳胺酶、胰凝乳蛋白酶、萘酚-AS-BI-磷酸水解酶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利福平敏感. 相似文献
22.
23.
将来源于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ATCC 12291的蔗糖磷酸化酶(Sucrose phosphorylase,SPase)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后将其插入到pET-28a中构建表达载体pET-28a-spase,诱导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ET-28a-spase表达制得SPase粗酶液,将重组SPase纯化后进行酶学表征。结果表明,重组SPase的比酶活为213.98 U/mg,纯化倍数为1.47倍,酶活回收率达87.80%。该酶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6.5,该酶对蔗糖的Km为128.8 mmol/L,Vmax为2.167μmol/(mL·min),kcat为39 237.86 min-1,利用重组SPase催化氢醌合成α-熊果苷,最优条件为:氢醌添加量为40 g/L,蔗糖/氢醌的摩尔比为5:1,重组SPase 250 U/mL。在25 mmol/L的吗啉乙磺酸(MES)缓冲液(pH 7.0)中,反应温度30℃,避光反应24 h后终止反应,再用500 U/mL的糖化酶40℃处理2.5 h。α-熊果苷产... 相似文献
24.
紫菜外生细菌抑菌活性及其多聚酮合酶(PKS Ⅰ)基因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紫菜外生细菌抑菌活性的研究,本文对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了多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Ⅰ,PKS Ⅰ)基因的筛选,以期获得PKS Ⅰ阳性菌株及探讨紫菜藻际微生物区系细菌的拮抗机制与PKS Ⅰ途径的关系.[方法]利用琼脂柱法筛选出具广谱抑菌活性的菌株31株,以其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酮基合成酶(Ketosynthase, KS)片段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9-T Vector,筛选出PKS Ⅰ阳性菌,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紫菜外生细菌表现出广谱抑菌性.从温州病烂紫菜外生菌中筛选出3株具强抑菌活性的PKS Ⅰ阳性菌,BLAST比对结果显示:菌株WPhG3、WPySw1和WPySw2扩增得到PKS Ⅰ的KS结构域核苷酸序列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与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ubtilis str. 168(NP. 389602)、Bacillussubtilis (ABR19776)和Aspergillus carbonarius(AAZ99721)的PKS Ⅰ的KS结构域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8%、99%和98%;16S rDNA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它们均与Bacillus的同源性最高.[结论]紫菜藻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通过多条途径调节藻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PKS Ⅰ途径可能是温州病烂紫菜外生菌Bacillus表现抑菌活性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5.
温室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亏缺对番茄产量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小区试验,在温室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对番茄果实大小、坐果数、畸形果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温室滴灌条件下番茄总产量与灌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番茄苗期适度水分亏缺(田间持水量的50%~55%)可提高坐果率,畸形果形成减少,但果实总体偏小,果实成熟主要集中在采摘后期;开花坐果期过度水分亏缺(田间持水量的65%以下)虽可促进果实成熟,但降低了坐果数,易形成小果和畸形果;采摘期水分过高(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或过低(田间持水量的65%以下)均可降低番茄产量,水分亏缺(田间持水量的65%以下)则使坐果数降低、畸形果增加.各水分处理对果实成熟时间无明显影响;温室番茄总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与全生育期灌水总量之间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当番茄土壤水分(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下限控制在苗期60%~65%、开花坐果期70%~75%、成熟采摘期70%~75%时,番茄畸形果形成量减少,产量及坐果率较高,可作为滴灌条件下温室番茄适宜的土壤水分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6.
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黑斑病的抗性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赛买提杏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果实坐果期、膨大期、转色期及采收前48h,采用分子量为5 000、浓度为0.05%的壳寡糖(GOS)溶液对杏果实进行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采收后的杏果实在机械损伤接种链格孢菌后置于4℃、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贮藏,定期统计接种链格孢菌杏果实的病斑直径和发病率,测定抗病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GLU)和几丁质酶(CHT)的活性及木质素、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的含量,探讨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黑斑病的抗性诱导及其生理机制。结果显示,贮藏结束时,采前壳寡糖处理的果实发病率与病斑直径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了16.37%和17.57%。随着贮藏期间的延长,壳寡糖处理杏果实PAL、GLU、CHT的活性和木质素、HRGP的含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始终显著高于同期对照,并分别在接种后第21、28、21、28和14天达到峰值,峰值比同期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2.17%、78.22%、31.41%、34.81%和77.44%。研究表明,采前壳寡糖处理能通过诱导提高杏果实病程相关蛋白及细胞壁HRGP和木质素的含量来增强杏果实对黑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7.
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比较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方法实验菌株包括来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红色毛癣菌22株、须癣毛癣菌3株、犬小孢子菌5株,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9-羟基乙酚噻唑标识的酪蛋白和酶标仪检测真菌细胞外蛋白水解酶的活性。结果须癣毛癣菌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高于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P〈0.05),而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之间无差异(P〉0.05)。红色毛癣菌的细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分离自浅部感染部位的菌株之间无差异(P〉0.05),但高于引起毛癣菌肉芽肿的菌株(P〈0.05)。结论不同的皮肤癣菌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可能不同;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同一菌种的体外蛋白水解酶活性也有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8.
松嫩平原盐碱地中耐(嗜)盐菌的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纯化松嫩平原盐碱地中可培养的耐盐菌和嗜盐菌,并分析其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纯培养法和定向富集法从该地区盐碱土样中分离耐盐菌和嗜盐菌,然后通过16S rRNA基因同源性比对鉴定所分离细菌的系统发育学地位,从而获取松嫩平原盐碱地中耐盐菌和嗜盐菌的多样性信息。【结果】共分离到细菌40株,分属于细菌域中3个门(Actinobacteria,Firmicutes,γ-Proteobacteria)、8个科、16个属、34个种。其中多数菌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最优势属为葡球菌属(Staphylococcus)(8株,占总菌株的20%),其次依次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5株,12.5%)、芽胞杆菌属(Bacillus)(4株,10%)、大洋芽胞杆菌属(Oceanbacillus)(4株,10%)、库克菌属(Kocuria)(4株,10%)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株,7.5%)等。其中9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最近缘种的同源性在97.2%-99.0%之间,可能为新种。菌株耐盐能力主要在5%-10%之间,其中62.5%的菌株为耐盐菌,其余则为中度嗜盐菌。所有菌株的耐碱能力在pH 9-12之间,其中60%的菌株耐碱能力则高达pH 12,除两株为嗜碱菌,其余均为耐碱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盐碱地中耐盐菌与嗜盐菌种群丰富,主要以葡萄球菌和盐单胞菌为主,菌株不仅耐盐能力高而且耐碱能力也高,并且该地区可能含有丰富的耐盐菌和嗜盐菌的新物种。 相似文献
29.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以麸皮和异Vc钠生产废液(WEP)为辅料进行生物蛋白饲料固态发酵研究.通过菌种配伍试验,确定了混菌发酵菌种为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确定了秸秆蛋白饲料的最优发酵条件:以玉米秸秆(5 g)和麸皮(1 g)为基料,4%WEP营养液,固液比1:4(g/mL),初始pH值4.5;以麸皮浸汁作种子培养液,种龄24 h,各菌接种比例为产朊假丝酵母∶白地霉∶枯草芽孢杆菌=3:1:1,接种量2 mL;28℃、静置发酵2 d,在此条件下,秸秆饲料中真蛋白含量为6.21%,比对照提高了23.95%.该研究为秸秆和异Vc钠生产废液的高质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30.
平均单管出蜂量、子代蜂的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是评价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人工繁育效果的三项重要指标.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利用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幼虫作为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时,在不同虫蜂量条件下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蜂时选用的种蜂与寄主的量对繁蜂效果存在不同影响,种蜂量对出蜂量无显著影响,对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均存在显著影响;寄主量对出蜂量、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影响显著.繁蜂生产中,采用规格为12mm×50mm指形管繁蜂时,多选用5只青杨天牛幼虫和4~5头种蜂.也可以根据防治实际中目标害虫的虫口密度及单株放蜂数量来确定每管的接入寄主数和种蜂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