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5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为了解汉中茶区不同品种茶叶的营养成分,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对南郑县、镇巴县目前种植的五种茶树品种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1种氨基酸,总含量(以干质量计)分别为中茶102 60.43 mg·g~(-1)、中茶108 66.14mg·g~(-1)、名山131 51.17mg·g~(-1)、乌牛早66.15mg·g~(-1)、南郑县紫阳群体种27.92mg·g~(-1)、镇巴县紫阳群体种33.45mg·g~(-1);必需氨基酸共7种,乌牛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83 mg·g~(-1);中茶108中茶氨酸含量最高,达53.73mg·g-1,占总含量93.6%;比较不同品种茶叶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发现,中茶108、中茶102的SRC值最高,达68.504和62.663,营养价值高且均衡。综合比较,新引进品种的营养价值优于群体种。  相似文献   
42.
近视与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蕾鸣  王昕  王沥  金锋 《遗传》2006,28(4):486-492
近视在生理上表现为屈光不正。亚洲人群的近视发生率与几十年前相比迅速增加,而我国较发达的城市中多数人口已经或正在成为近视。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报道了6种近视相关基因。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近视人口的迅速增长角度看,这种远远打破遗传平衡的变化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基因突变或者孟德尔遗传来解释。城乡差别和受教育程度的比较可见,近视的成因受环境和基因两个方面的影响。近视直接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的健康,应当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3.
PLC—IP3信号途径参与花粉管伸长调控的显微注射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百合(Lilium davidii Duch.)花粉为材料,通过显微注射肌醇磷脂信使系统中重要组成成分或其抗体,研究该信使系统牟花粉管伸长的影响。发现显微注射动物来源磷脂酶C(PLC)β1-3抗体显著抑制花粉管的伸长生长,而注射PLCβ4抗体对花粉管伸长无影响;显微注射三磷酸肌醇(IP3),可显著促进花粉管伸长生长;显微注射动物来源的IP3R2、IP3R3抗体可显著抑制花粉管伸长生长,而注射IP  相似文献   
44.
LALBA基因SNP与内蒙古白绒山羊经济性状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452份内蒙古白绒山羊α-乳白蛋白(LALB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并分析SNP与产绒量、绒厚、绒长和体重性状的关联。结果表明, 仅P2引物位点存在SSCP多态, 其外显子3区域存在1个突变位点: M63868:g.1897T>C。内蒙古白绒山羊群体LALBA基因M63868:g.1897位点以TT型为主, T等位基因频率为0.983, 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方差分析表明, LALBA基因M63868:g.1897位点多态仅与产绒量存在显著相关(P=0.017); 1897位点TC基因型个体产绒量比TT基因型个体多产绒142.68 g, 高26.21%, 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 TC基因型可作为山羊产绒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DNA标记。  相似文献   
45.
核酶的发现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生命起源于RNA,通过试管演化实验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催化性RNA更使人们对地球历史早期的RNA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同时,随着RNA结构和功能上非凡的多样性的日益被揭示.RNA在未来的临床应用研究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也正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46.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脂溶性营养素,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维生素D对人类健康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与多种骨代谢相关疾病有关,并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关系密切。在骨代谢方面,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软骨病、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甚至会导致急性跌倒事件的发生和骨折的形成,而甲状旁腺激素(PTH)是骨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本文综述了维生素D代谢过程及维生素D受体多样性及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PTH)相关性,以便有助于探究维生素D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本研究旨在探讨并比较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intermitten thypobaric hypoxia,IHH)和慢性连续性低压低氧(continuous hypobaric hypoxia,CHH)对大鼠血液动力学作用的影响。40只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ON),28天IHH处理组(IHH28),42天IHH处理组(IHH42),28天CHH组(CHH28)和42天CHH组(CHH42)。IHH火鼠于低压氧舱分别接受28或42天模拟5000m海拔高度低氧(11.1%O2)处理、每天6h。CHH处理大鼠生活在低压氧舱环境中,除每天半小时常氧供食、供水和清洁外,其余时间均分别接受时程为28或42天的模拟5000m海拔高度低氧(11.1%O2)处理。每周定时测定大鼠体重。通过导管法测定基础常氧和急性低氧状态下的血液动力学,包括半均动脉压(meanartery blood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左审收缩峰压(1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正负左率最人压力变化速率(maximum change rate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177;LVdP/dtmax)。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大鼠心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并分别测定全心、左心室和右心室重量。结果显示:(1)CHH42大鼠基础HR和MAP低于CON,IHH和CHH28大鼠(P〈0.05)。(2)IHH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抗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作用,表现为急性低氧状态下的HR、MAP、LVSP和+LVdP/dtmax,改变明显低于CON大鼠(P〈0.05);CHH大鼠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抗急性低氧心脏保护作用,表现为急性低氧的HR、MAP、LVSP和&#177;LVdP/dtmax;改变明显低于CON和IHH火鼠(P〈0.05),但出现复氧损伤作用,表现为复氧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恢复明显低于CON和IHH大鼠(P〈0.05)。(3)与CON大鼠相比较,IHH和CHH大鼠心肌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P〈0.05,P〈0.01)。(4)与IHH和CON大鼠相比较,CHH大鼠表现明显的右心室肥厚(P〈0.01)。结果表明,IHH可诱导有效的心脏保护作用,而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因而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H7N9流感病毒感染人类不仅可以侵犯呼吸系统,偶尔还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流感病毒性脑病(Influenza-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IAE)。IAE是引起H7N9感染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但其致病机制尚未阐明。为研究H7N9流感病毒引发IAE的致病机制,本研究以小鼠小胶质细胞(Bv2)以及小鼠神经瘤母细胞(N2a)为研究对象,细胞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v2、N2a细胞上流感病毒相关受体SA-α2,6-Gal、SA-α2,3-Gal分布;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H7N9感染Bv2、N2a细胞扩增情况;液相芯片法检测H7N9感染Bv2、N2a细胞后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显示,Bv2、N2a细胞上都有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受体SA-α2,6-Gal、SA-α2,3-Gal的分布。H7N9流感病毒可以成功感染Bv2、N2a细胞,且病毒在Bv2细胞内的扩增效率明显高于N2a细胞。H7N9感染Bv2细胞后出现部分细胞因子分泌量升高现象,而感染N2a细胞后未出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H7N9流感病毒感染Bv2以及N2a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49.
DNA是遗传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构象折叠性质使其具有很多的功能。利用核酸切割酶(cleaving DNAzyme)识别特定单链DNA分子并能够切割其中某条单链的性质来构建传感器,将特异性识别过程转化为凝胶电泳表征、释放荧光、比色现象的信号输出,同时能很好的和扩增反应结合来实现信号放大。核酸切割酶通过体外筛选技术获得,可以与靶物质(小分子、蛋白质,甚至整个细胞)特异性结合。由于具有制备简单,易于修饰和良好稳定性等优点,核酸切割酶被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以检测病原微生物,已应用到现场检测甚至医疗中的体内检测,结合已经成熟的检测设备血糖仪、横流层析试纸条带进行微生物检测,并广泛地应用到生物传感、食品安全、医疗在内的重要领域中。综述了近年来核酸切割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讨论了核酸切割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切割机理和产物、靶标以及表征手段,探索核酸切割酶在微生物实际检测中的意义。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核酸切割酶在微生物检测领域能够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0.
韩芙蓉  王令  徐坤  张智英  王昕 《遗传》2015,37(10):1053-1060
报告载体系统因构建快捷、改造简单、操作容易、经济有效,并且能通过介导筛选核酸酶阳性细胞富集基因组修饰的阳性细胞克隆,而成为特异性核酸酶活性检测的重要手段。基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修复机制的报告系统在引入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后,经过优化最高也只有2/3的概率实现报告基因的修复;而单链退火(Single strand annealing,SSA)修复机制在引入DSBs后,理论上可以实现报告基因100%的修复,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有利于活性较低的特异性核酸酶活性的检测,为基因组修饰研究中特异性核酸酶活性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研究设计并构建了3套基于SSA修复机制的双荧光报告载体系统,并应用mRFP-eGFP系统检测了3对ZFNs的有效活性,其活性检测结果分别为8.9%、9.3%和5.0%,该研究为核酸酶活性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