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37篇
  9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1.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作了人胰岛素原转基因牛。在CMV启动子指导下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连接的新霉素抗性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组成了双重标记基因的筛选系统,用于转基因细胞的富集以及细胞和植入前胚胎的筛选。转基因通过电穿孔的方法(900V/cm,5ms)转入体外培养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基因转染细胞在添加G418 (800μg/mL)的培养基中培养10天以富集转基因细胞。选择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体细胞核移植,重构胚经体外培养至囊胚阶段,选择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囊胚进行胚胎移植。为比较基因转染以及供体细胞所处周期对转基因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用作核移植供体的转基因细胞或非转基因细胞先饥饿培养2—4天(0.5 ?S) ,然后恢复培养(10?S) 10 h使细胞同步化于G1期,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进行核移植。结果表明,转基因细胞作为核供体得到的核移植胚胎的体外囊胚发育率低于以非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的对照组(23.2% VS 35.2 %,P<0.05) ;转基因细胞周期同步化处理与否对其克隆胚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影响(23.2% VS 18.9 %,P>0.05)。胚胎移植后2个月直肠检查发现7头受体牛(每头移植2—4枚胚胎)中有一头妊娠,并最终发育足月产下一头小牛。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和DNA测序分析表明其为转人胰岛素原基因的转基因克隆牛。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2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4例。A组使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B组使用奥曲肽进行治疗,C组联合使用兰索拉唑和奥曲肽进行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血压稳定时间、胃管引流量、胃液PH值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C组的显效率为61.76%,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5);C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B组(P0.05);C组的止血时间为(15.37±4.38)h,血压稳定时间为(7.23±1.18)h,胃管引流量为(236.59±29.81)mL,均显著少于A组和B组,而胃液PH值为(5.91±0.57),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可显著提高止血效果,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兰索拉唑或奥曲肽治疗,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活肾汤辅助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9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肾汤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消耗量,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9%和66.7%(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肾汤辅助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提高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4.
抗白粉病小麦染色体组型的分子标记与生化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雯  王二明 《遗传学报》1997,24(6):524-530
应用与小麦第六同源群有关的分子和生化标记,包括DNA探针pSc5·3H3和pSR167以及同工酶Est-5和a-Amy-1,对来自六倍体小黑麦Beagle与普通小麦科冬58杂交后代F1花粉植株的抗白粉病株系M24.M09及M17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24、M09及M17不同程度地含有黑麦染色体成分,而且电泳谱带差别较大,据此推断,M09为6RL的易位系。因此,生化和分子标记不仅可以用于确定外源片段的存在,而且可以帮助确定染色体组型和外源片段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5.
花生幼胚在含2,4-D的诱导培养基中,形成近球状的致密的胚性愈伤组织、杆状两极结构及子叶期体胚。继代培养也有体胚发生。光照明显抑制体胚发生类似于自然栽培的情况。成熟培养基中诱导体胚根、芽两极发育完全。光下,具有根、芽的体胚于再生培养基中长成小植株后移栽于盛沙土的盆中正常生长、结实。在较好的影响因素(光照、幼胚长度、激素、切分方式、接种密度)组合下,体胚发生频率达75%以上,每子叶形成体胚3个以上。该体细胞胚高效再生系统与合子胚的发育相似,是遗传转化和胚发育研究的良好系统。  相似文献   
116.
雀麦是重要的牧草,近年来进口量激增。寄生于雀麦上的腥黑粉菌共有4种,即小麦矮腥黑穗菌Tilletia controversa(TCK)、雀麦腥黑粉菌T.bromi、T.bolayi和小麦网腥黑穗菌T.caries(TCT),根据冬孢子形态难以直接区分这些种类。本文在形态、自发荧光和萌发生理三方面的比较研究基础上,依据beta-微管蛋白tub2基因序列设计一套引物,转化为特异SCAR分子标记,建立了雀麦上T.bromi的菌丝基因组DNA的特异PCR检测方法和冬孢子的套式特异PCR检测方法,为病害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7.
欧阳元明  何宁  何劲  范存义 《生物磁学》2014,(18):3446-3450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静电纺丝技术一次成型制备三维(3D)取向聚乳酸与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神经导管的可行性,检测其对坐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应用改进的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无缝取向PLGA纳米神经导管,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支架的纳米结构;分别制备取向和非取向纳米纤维支架修复13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非取向PLGA神经导管组(阴性对照);B组:取向PLGA神经导管组,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阳性对照),于术后3月通过大体观察、行走足印分析、腓肠肌萎缩率、电生理检测、组织形态学检测、透射电镜检测及图像分析,评价无缝取向PLGA纳米神经导管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神经导管修复神经缺损三月后,大体观察显示神经导管结构完整,无坍塌和断裂;各组再生神经均有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B组与C组的腓肠肌萎缩率和神经电传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优于A组。B组与C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及成熟程度均要明显优于A组。结论:无缝取向PLGA纳米神经导管能够诱导并促进神经再生,提高坐骨神经再生的质量,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118.
土壤微生物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成员。造林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但造林初期驱动的土壤理化因子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分析由珍稀乡土树种组成的三种新造混交林(BB:银杏Ginkgo biloba-桢楠Phoebe zhennan;CB:香椿Toona sinensis-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桢楠Phoebe zhennan;MB: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香椿Toona sinensis-玉兰Yulania denudata)表层(0-20 cm)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功能类群及其土壤理化因子,并以草灌化未造林地作对照(CK),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对不同林型造林初期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于CK,表现为MB>BB>CB>CK,主要受到土壤孔隙度、水解性氮的影响。(2)土壤真菌门水平优势类群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MB中的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P<0.05)。与CK相比,球囊菌门与Leptodiscella相对丰度在各林型中均降低。(3)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与置换多元方差(Adonis)分析表明,造林初期,造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1)。冗余分析(RDA) 分析表明全钾、水解性氮、土壤容重及土壤碳氮比是影响真菌群落指示种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被孢霉门与水解性氮、碳氮比、全氮、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均呈正相关,与全钾呈负相关。(4)真菌群落主要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病理营养型次之;造林后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降低,而土壤腐生菌的相对丰度在BB与MB处理中反而显著增加(P<0.05);MB处理中动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真菌优势功能类群主要受到土壤pH、土壤孔隙度、土壤碳氮比(C/N)、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影响。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发生了显著改变,阔阔混交林较针阔混交林变化更加明显,其中多种阔叶树混交林病原菌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19.
120.
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石漠化生态系统碳储量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在广西天等县中度石漠化山地,研究了吊丝竹纯林(Dendrocalamus minorD)、任豆纯林(Zenia insignis Z)、任豆、蚬木(Buerretiodendron hsienmu)和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混交林(mixed plantation M),以及相应同龄封育林(D_(CK)、Z_(CK)、M_(CK))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人工林碳储量显著高于相应同龄封育林的碳储量,D、Z、M人工林碳储量分别为67.75、66.56、121.20 t/hm~2,而D_(CK)、Z_(CK)、M_(CK)封育林仅为49.75、52.89、60.86 t/hm~2。碳储量在乔木层、地被物层、土壤层分配排序因生态系统类型而异,如M:乔木层土壤层地被物层;D和Z: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D_(CK)、Z_(CK)和M_(CK):土壤层地被物层乔木层。此外,M、D、Z乔木层年平均碳储量差异显著,而封育林尚未形成乔木层,其植被碳储量则随封育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即M_(CK)Z_(CK)D_(CK)。可见,在中度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复模式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人工造林相对于封山育林更能快速促进植被恢复、形成乔木林,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