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6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棒状类细菌电击转化中多种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质粒PXZl0145电击转化不同棒状类细菌菌株,研究了影响电击转化效率的诸个因素,在含4%甘氨酸的培养基中生长至对数前期的菌体最适用于电击转化,当以同源DNA进行电击转化时,1.μgDNA中转化效率最高可达到8×1O6转化子,但用异源DNA时,转化效率要比前者低102~103倍。  相似文献   
33.
前言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较多采用的切除人体足部第二跖骨,游离移植到手拇指部位的矫、整形外科手术的开展,使伤残手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改善,但对供区足术后功能评价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促使人们去加以探索和研究。以往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定性的认识和分析,随着生物力学这门学科的崛起,使人们能运用新的观点和现代检测手段获取定量或半定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文试图对跖骨在站立姿势和步行中某一瞬间的应力分布和模拟切除Ⅱ跖骨后的应力变化对游离移植Ⅱ跖骨后足的负重功能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4.
从p8218、pUR-222、pBV-114及pKC-30组建杂交质粒pBV一867,使人aD型干扰素基因在PL启动于控制下在大肠杆菌中能够直接表达。每升菌液的干扰素平均产量为0.8 x107单位。  相似文献   
35.
前言 二叠纪的轮藻化石是较为罕见的,在长达180年的轮藻化石研究史中,仅从美国堪萨斯州和苏联俄罗斯地台南部报道了几个化石种。 近年来,二叠纪的轮藻化石接连在我国辽宁、甘肃、新疆、河南等省被发现。本文系我国的首次报道,计2属4种:Gemmichara sinensis n.gen.et sp.,Paracuneatochara jinxiensis n.gen.et sp.,P.nanpiaoensis n.gen.et sp.和P.gansuensis n.gen. et sp.,它们产自辽宁省锦西县和甘肃省肃南县境内。最初是在辽宁区测队和甘肃区测队采集的叶肢介化石的岩石标本上发现的。1983年5月笔者和沈炎彬、辽宁区测队李超  相似文献   
36.
<正> 玉米尖蛾Sathrobrota rileyi Wals.属鳞翅目尖翅蛾科。幼虫形态与红铃虫近似,本文针对其分布情况及生物学特性报道如下。 一、分布情况 据我们在江西全省各地调查结果表明,从赣北到赣中、赣南,不论平原、丘陵,还是山区,各棉地均有玉米尖蛾的分布,且密度颇高,是我省广发性棉花害虫之一,见表1。  相似文献   
37.
38.
39.
浙、皖中生代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振 《古生物学报》1981,(4):311-323
一前言1972至1973年,安徽省311队和浙江石油队,分别在枞阳和杭州下白垩统采集到一些轮藻化石。1973至1974年,在安徽和浙江省区测队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红层队,先后对浙、皖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安徽怀宁、歙县、宣城和浙江兰溪、梅城等地,又发现一批轮藻化石。产化石的地层包括: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中侏罗统洪琴组、渔山尖组;下白垩统岩塘组、姑山组、杨湾组、徽州组、“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宣南组。经笔者鉴定,计7属16种1变种(包括6新种、1新变种和1未定种)及少量营养体碎片。除宣南组外,本文记述的各化石组合,对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0.
西南地区中泥盆世的直立轮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 《古生物学报》1976,(2):175-186
本文描述了中泥盆世的直立轮藻5种、1型,分别属于Sycidium 和Chovanella 两属。文中讨论了这两个属的分类位置问题,详细阐述了Sycidium 藏卵器的发育特点,提出了关于藏卵器包围细胞分裂发育过程的新认识,同时提出了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相当于中泥盆世晚期的吉维特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