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转基因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7,他引:40  
随着转基因植物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对其进行生态风险性评价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诸如转基因逃逸到其它亲缘物种中、产生超级杂草和病毒、昆虫产生耐受性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问题已在部分转基因作物中显现。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中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抗旱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靶标基因为例,分不同作用机制(诸如渗透调节和清除氧自由基等)简要介绍了近10年来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耐盐和抗旱性的研究进展,为我国北方农业的抗旱耐盐性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3.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诱发与突变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在无明显逆境或病原物侵染时,植物自发地形成类似病斑的一类突变体。它涉及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往往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因此,它对于揭示植物抗病反应机制,增加植物的广谱抗性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诱发与表型特点、突变基因的分子定位与克隆及类病变表型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和抗病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24.
低植酸作物突变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忠华 《植物学通报》2005,22(4):463-470
植酸是玉米(Zea may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水稻(Oryza sativa)和大豆(Glvcine max)等籽粒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机酸(6-肌醇磷酸),其与K 、Ca2 、Mg2 和Fe3 等金属离子形成的植酸盐是微量营养元素的重要贮存形式.植酸及植酸盐不能被人和非反刍动物所吸收利用;植酸摄入体内后还会和其他来源的微量营养元素结合形成植酸盐,造成这些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下降,从而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症.此外,大量的植酸及植酸盐随粪便排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土壤中缺乏分解微生物,即使畜禽粪便作有机肥还田仍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近年来,利用理化诱变与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地获得了玉米、大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的低植酸突变体.本文对植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低植酸突变体的诱发与研究、低植酸突变体的遗传特征与可能机理及营养评价进行了综述,并对低植酸作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5.
目的:检测去细胞处理牛颈静脉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去细胞处理牛颈静脉,与新鲜牛颈静脉分别于兔皮下包埋,术后2,4,12周取材,HE染色;进行血浆蛋白吸附和血小板粘附实验,检测血液相容性.结果:包埋早期有炎性细胞浸润,后期炎性细胞消失,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去细胞牛颈静脉与新鲜牛颈静脉血浆蛋白吸附和血小板粘附无显著差异.结论:去细胞牛颈静脉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6.
转Bt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对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以高抗螟虫、已释放应用的 Bt水稻 (克螟稻 1号 )及其亲本 (非 Bt水稻 )为材料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转 Bt基因水稻及其亲本秸秆在降解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影响 ,这些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反硝化细菌、解磷微生物。结果表明 :(1)降解过程中 Bt蛋白浓度在前两周内迅速下降 ,随后降解速度变慢 ,17d以后至 5 3d,Bt蛋白浓度基本上保持在 6 .72 8~6 .196 ng/ g的水平。 (2 )秸秆降解过程中 ,不同处理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似 ,转基因水稻与其亲本之间差异显著 ,非转基因细菌数量高于转基因细菌数量。(3)除降解初期第 3天、第 6天之外 ,其他取样时期的转基因水稻真菌数量要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和对照。(4)放线菌数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 ,除第 6、9、2 6、35天外 ,非转基因数量显著高于转基因。(5 )非转基因秸秆降解反硝化细菌活性高于转基因 ,而解磷微生物活性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7.
从乙型肝炎病毒 adr亚型的基因组 DNA中分离 3’末端缺失的preS/S基因的 DNA片段,构建了由CMV启动子控制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受精卵显微注射方法,获得了基因组整合有3’末端缺失的preS/S基因的2个转基因小鼠品系。在不同的时间点采取血清进行了ELISA分析,发现在这2个小鼠品系中3’末端缺失的preS/S基因可被表达,而且呈稳定状态。此小鼠品系的建立,对于探讨乙型肝炎病毒3’末端缺失的preS/S基因的表达产物在体内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肝细胞内细胞癌基因的转录激活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Bt水稻杂交育种中转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PCR、GUS染色和Western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了Bt水稻杂交后代群体,发现在394株GUS阳性株中,共有392株表达Bt蛋白,协同表达株率达99.49%。由此表明,在杂交后代中报告基因Gus和目的基因crylAb紧密连锁遗传与表达。本试验还发现,在BC1、BC1F2和粳粳交F2群体中转基因呈单基因显性遗传,而在籼粳交F2群体中偏离3:1分离。 Abstract:Improved 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GUS activity,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population of Bt rice crossed to conventional rice varieties.A total of 392 plants expressing Bt toxin protein were found in 394 GUS positive plants.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cry1Ab gene closely inherited and expressed with reporter gene gus.Therefore,it is possible to develop GUS-assisted-selection to preliminarily identify the Bt gene and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transgenes in (back)cross breeding.Mendelian segragation of reporter gene Gus was observed in F2,BC1 and BC1F2 progenies.Thus indicated that transgenes inherited as a single dominant gene in the progenies of Bt rice crossed to conventional ric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29.
目的:将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右心带瓣管道,以带瓣补片的形式移植于犬主肺动脉,观测带瓣管道材料体内情况。方法:去细胞处理牛颈静脉体,无菌处理后种植标记过的犬骨髓间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带瓣管道,犬开胸手术,将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右心带瓣管道,以带瓣补片的形式移植于犬主肺动脉,术后4、8、12行胸部B超检查;取出补片,HE染色;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细胞检测;样本钙含量测定。结果:术后犬胸部B超观察:瓣叶无增厚,钙化,管道血流通畅,无血栓及钙化。术后4、8、12周除了瓣叶逐渐缩小外,补片无动脉瘤形成,瓣膜表面光滑,无血栓形成,弹性良好,血管壁内面光滑,无血栓形成。种植种子细胞牛颈静脉带瓣补片成活。4周钙含量增加,8周时候,钙含量又有增加,12周时钙含量与8周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右心带瓣管道有可行之处。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究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药效成分积累量与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用UPLC-MS、q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产地11个样品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之和)含量和3个参与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基因(HMGRFPSDXR)的表达量,同时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成熟期鳞茎生物碱含量与各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浙贝母成熟期鳞茎总生物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0.2105% ~ 0.4612%; HMGRFPS基因在盛花期组织表达、盛花期至成熟期鳞茎表达变化趋势同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DXR基因在成熟期鳞茎中表达量最高,盛花期组织表达、盛花期至成熟期鳞茎表达变化趋势同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大体不一致; HMGRFPS基因表达量分别与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总生物碱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P<0.05或P<0.01),以FPS基因表达量与生物碱含量相关系数为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0.631,0.664,DXR基因与生物碱含量呈低度相关性。由此可以推断,生物碱的积累受MVA途径中HMGRFPS基因协同调控或者修饰作用明显,受MEP途径中DXR基因调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