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王开运  陈新露   《广西植物》1990,10(2):121-126+187
本文应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山茱萸科Cornaceae4属(按照Wangerin1910年的概念)27种花粉形态,结果如下: 1.根据花粉特征,支持把青荚叶属Helwingia,桃叶珊瑚属Aucuba,鞘柄木属Torricellia三属分别独立成科的观点。 2.梾木属Cornus可明显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梾木型和四照花型;梾木型还可再分为三个亚类型.即灯台树亚型,长圆叶梾木亚型和梾木亚型。 5.支持四照花属应从梾木属中分出而独立成属;而在四照花属Dendronbenhamia下设立北美四照花亚属Subg. Apocarpea和四照花亚属Subg. Syncarpea;在梾木属下设立梾木亚属Subg. kraniopsis, 灯台树亚属Subg.Masomora等亚属的观点。 4.建立了—新亚属——长圆叶梾木亚属。  相似文献   
182.
近年来出现一种阐明机体衰老机制的新学说——干细胞衰老学说。虽然干细胞拥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但仍会出现衰老现象,且这种衰老通常是不可改变的。神经干细胞(NSCs)是神经系统中恒定存在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原始细胞,它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多种胶质细胞。目前NSCs移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已日渐深入,但因NSCs的自我更新及衰老等问题影响了NSCs的寿命及活力,从而导致移植的NSCs无法在体内长期存活,这是干细胞临床应用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NSCs的自我更新及衰老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医生的关注。本文简要综述了NSCs自我更新与衰老机制的基础,旨在为NSCs临床应用及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3.
天然产物在新农药研究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氨基酸是其中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天然来源氨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其中一些氨基酸具有显著的农药活性,包括除草、植物生长调节、杀细菌、杀真菌、杀虫、杀螨及杀线虫。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年国内外文献检索,对天然来源氨基酸的结构多样性及其农药活性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新农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4.
薄壳山核桃是著名的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当前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影响产业发展。本研究在薄壳山核桃基因组中筛选到80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利用8个品种的基因组DNA,对80对SSR引物进行筛选,初筛到23对目标条带清晰、检测结果稳定的引物,发现它们分布于13条染色体上。进一步在Pawnee、Mahan、Stuart等36个常用品种中开展基因分型,共检测到70个等位位点;其中18对引物具有遗传多态性,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介于2~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03~0.72。聚类分析发现,各个样本按照遗传背景聚类,不同品种之间遗传距离介于0.026~0.636,同一品种的不同来源个体之间遗传距离介于0~0.0127。按PIC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增加引物的数量,直至能够区分每个品种,发现最少可使用Ciz91、Ciz85、Ciz81、Ciz140和Ciz107等5个标记实现所有品种的有效区分,进而将这组引物确定为核心引物组。最后,使用核心引物组分别构建每个品种特异的分子指纹图谱、分子身份证条形码和二维码。本研究结果为薄壳山核桃品种鉴别、种苗纯度检测、品种追溯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5.
186.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菌根侵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通过土壤侵染植物根系,与寄主植物互利共生的重要有益真菌。探究不同林龄杉木林中菌根侵染状况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丛枝菌根真菌—杉木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为改善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促进杉木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分别选取10a、25a、45a杉木纯林,分析了不同林分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及部分土壤养分因子(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关系。结果表明:(1)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均呈现出随林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pH随林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2)根际土中磷的含量总体偏低,而且受到土壤酸化流失和丛枝菌根真菌积累的双重影响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虽然有效钾含量随林龄变化趋势不显著,但丛枝菌根真菌能促进土壤钾的积累。因此,丛枝菌根真菌能有效调控根际土的养分动力学特征,减缓土壤酸化造成的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87.
LED不同光强对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两年生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为材料,测定和分析了LED红蓝1:9复合光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可溶性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探索了LED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ZR含量和POD活性,以及最低的MDA含量,但可溶性糖含量、IAA含量和GA含量最低; 15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ABA含量,且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最低; 2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SOD活性,但POD活性最低,且MDA含量最高; 25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IAA含量、GA含量和CAT活性; 3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游离氨基酸含量、ABA含量、ZR含量和CAT活性均最低。与其他处理相比,250μmol·m~(-2)·s~(-1)处理更利于提高长林4号油茶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是培育油茶苗较为理想的光强。  相似文献   
188.
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一种异源三聚体复合物,作为机体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的重要激酶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研究表明,炎症、糖尿病和癌症等多种慢性疾病也与AMPK功能和活性调节有密切关系。新近发现,糖尿病一线用药二甲双胍抑制肝糖产生改善病人高血糖的作用与AMPK激活有关,提示靶向AMPK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有效策略之一。文中从AMPK的结构与活性、AMPK在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和AMPK在血脂代谢调控中的作用3个方面综述了AMPK研究的进展,旨在为糖脂代谢调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9.
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癫痫是一种以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复杂性神经系统疾病,而炎症反应是癫痫发生和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MSCs能够有效治疗多种退行性疾病造成的炎性反应,且发现MSCs可以通过炎症微环境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简要综述了MSCs在治疗癫痫所致炎症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应用MSCs防治癫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0.
板蓝根(Isatidis Radix)病毒病害的发生已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灵敏、快速、有效的板蓝根病毒病害检测手段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和非序列依赖PCR扩增(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等技术对感病板蓝根进行鉴定,确定其被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 BBWV2)所侵染。为明确BBWV2板蓝根分离物(BBWV2-IR)的进化关系,对其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扩增与分析,获得其RNA1序列全长为5 955 bp,RNA2序列全长为3 602 bp,分别编码由1 870和1 06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质。序列比对发现,BBWV2-IR RNA1与BBWV2-Am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RNA2与BBWV2-SN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全基因组变异情况分析表明,BBWV2-IR RNA1和RNA2分别与其同源性最高的株系存在多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BWV2-IR RNA1与BBWV2-Am RNA1聚为一簇,RNA2与BBWV2-SN RNA2聚为一簇,亲缘性最近。本研究获得了BBWV2板蓝根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明确其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区域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BBWV2-IR致病性变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