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背景】芽孢杆菌是一类常见的生防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目的】对一株具有杀线虫活性的郭霍氏芽孢杆菌(Bacillus kochii) DDWB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和稳定性评价,为菌株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发酵液上清杀线虫率及细菌发酵液OD600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与正交试验设计,对菌株的培养基与发酵参数进行优化;同时对菌株发酵液酸碱、温度、紫外、遗传及储存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DDWB菌株培养基优化后为:蔗糖2%,酵母提取物1%,氯化钾2%;优化后初始pH值为8.0,装液量为150 mL/250 mL锥形瓶,发酵时间为48h,接种量为8%,转速为160r/min,发酵温度为31℃;稳定性测定结果显示发酵液对酸碱敏感,紫外光照射4 h后活性物质发生降解,但发酵液对温度不敏感且杀线虫活性相关基因可稳定遗传。【结论】本研究优化了DDWB菌株的发酵条件,并对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稳定性进行了多因素评价,使得菌株可以快速扩繁并长期稳定保持对根结线虫的抑制活性,为进一步评价菌株田间防效和研究生防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2.
为了开发新型高效疫苗预防锦鲤疱疹病毒病,以单壁碳纳米管(SWCNT)作为运输载体,构建锦鲤疱疹病毒(KHV)ORF149核酸疫苗。首先构建pcDNA3.1(+)-ORF149重组质粒,通过瞬时转染和免疫印迹分析确定其表达情况,然后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法将重组质粒与SWCNTs进行偶联,最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核酸电泳鉴定其偶联是否成功。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经免疫印迹分析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均能检测到特异性信号;在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构建的重组疫苗电泳条带消失;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下,与重组质粒进行偶联的SWCNTs和空白SWCNTs形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3.
黄龙山天然次生林辽东栎种群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道亮  李卫忠  曹铸  王庆  王广儒 《生态学报》2016,36(9):2677-2685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研究种群特征、种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了解黄龙山天然次生林内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的种群特征,在该林区中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辽东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天然次生混交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纯林内分别选取并设立1块1 hm2的样地。根据样地调查规范对两块样地中的乔木进行空间定位并进行每木调查。研究参照静态生命表,采用径阶替代年龄的方法,将辽东栎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分段问题转换为根据胸径(DBH)的大小划分生长阶段。研究中将辽东栎划分为4个不同生长阶段:幼龄阶段A,3 cm≤DBH10 cm;中龄阶段B,10 cm≤DBH20 cm;近熟龄阶段C,20 cm≤DBH30 cm;成过熟龄阶段D,DBH≥30 cm。利用O-ring统计分析方法的手段,分析2块样地中辽东栎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本次研究分别采用单变量、双变量分析方法分析各生长阶段的空间格局、不同生长阶段间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1)辽东栎种群在两块样地内的径级结构均符合倒"J"型,从径级分布角度说明两块样地的天然更新状况都良好;(2)辽东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尺度有密切关系,两块样地在大、中尺度水平上基本表现为随机分布,但是在较小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在样地Ⅰ中0—6 m尺度上尤为突出;(3)同一样地内各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幼龄个体在小尺度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在样地Ⅱ中0—11 m尺度上尤为突出;(4)样地中不同生长阶段间相互关联性也不尽相同,样地Ⅰ中各生长阶段间关联性均不明显;样地Ⅱ中,幼龄的个体与中龄的个体间在小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近熟个体和成、过熟个体在小尺度上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在2—5 m尺度上,中龄个体与成过熟个体也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辽东栎种群是黄龙山天然次生林重要的建群种之一,研究其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助于掌握黄龙山区辽东栎生长现状;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关联性有利于深入了解其群落的发展趋势,并为对种群聚集性较大的区域开展结构化森林经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4.
富贵草杀灭钉螺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富贵草(Pachysandra terminalis Sieb.et Zucc.)(以下简称PT)为实验材料,采用开放式浸杀法研究其植物原粉及提取物(PT-Ⅰ)对钉螺的杀灭效果和对鱼类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T原粉浓度为17.5 mg/L时,钉螺72 h死亡率为93.4%,120 h死亡率达100.0%;其24、72、120、168 h的LC50分别为42.28、7.20、4.20、3.17 mg/L。PT原粉浓度为75.0 mg/L时,经168 h鱼死亡率为0。使用浓度为35.0、17.5、8.75、4.38 mg/L的PT原粉,分别浸泡1、2、18、42 h时,抑制钉螺上爬率均达到100%。原粉经提取分离得到PT-Ⅰ组分,以1.40 mg/L的PT-Ⅰ组分分别浸杀钉螺24、48、72、96、120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36.7%、73.3%、96.7%、96.7%、100.0%。表明PT具有很好的杀灭钉螺、抑制钉螺上爬效果,且对鱼毒性较低,是一种较有研究价值的灭螺植物。  相似文献   
55.
大型海藻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衰老等生物活性;轮虫是良好的潜在抗衰老研究模式生物。本研究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型海藻龙须菜抽提液(0,250,500,750,1000 mg/L)和不同浓度的食物(蛋白核小球藻和普通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食物浓度为1.0×10~6个/mL蛋白核小球藻时,不同浓度龙须菜抽提液对轮虫产卵数、平均寿命、净生长率以及世代时间有显著促进效应(P0.05);轮虫平均产卵数及寿命在龙须菜抽提液浓度750 mg/L处达到最高,分别为16只和13.9d(P0.05)。食物浓度为2.0×10~6个/mL普通小球藻时,轮虫平均产卵数和寿命在抽提液浓度为500 mg/L处达到最高,分别为16只和13.6d(P0.05),轮虫平均寿命和净生长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相同龙须菜抽提液浓度下,食物浓度为1.0×10~6个/mL蛋白核小球藻下轮虫的净生长率、世代时间均显著高于食物浓度为2.0×10~6个/mL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轮虫(P0.05);食物浓度为2.0×10~6个/mL时,普通小球藻培养轮虫的净生长率和世代时间均显著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实验组(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龙须菜抽提液与小球藻的交互作用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海藻龙须菜抽提液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与生殖有促进作用,延长轮虫寿命。  相似文献   
56.
本文在介绍了炎陵县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之后 ,指出了其开发的可行性及对该县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57.
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河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中选取13个评价指标,采用梯形函数对各指标评价值进行归一化,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1年,雁栖河小流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均有所提高,其中,生态效益的增幅最大,其效益评价值由2004年的0.210提高到2011年的0.255,增幅为21.5%;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值由0.734提高到0.840,增幅为14.2%.目前,流域已达到高级生态系统阶段,系统处于良性循环,流域内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8.
罗洪添  王庆  田恬  杨宇峰 《生态学杂志》2016,35(4):1026-1030
休眠卵是桡足类渡过不良环境的重要生存策略,是水体桡足类种群的重要潜在补充来源。通过采集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研究了不同盐度和低温冷藏对桡足类休眠卵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沙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量和萌发率在盐度为20和盐度为5的实验组中最高;用50μm孔径筛绢过滤后,50μm粒径沉积物中休眠卵萌发量显著高于50μm粒径的休眠卵(P0.05);冷藏30 d后休眠卵萌发量显著高于冷藏前休眠卵萌发量(P0.05);冷藏前的休眠卵主要是静止卵和已渡过不应期的滞育卵,而冷藏后的休眠卵主要是未渡过不应期的滞育卵,表明50μm粒径沉积物中休眠卵主要以滞育卵为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河口桡足类受到盐度干扰后的潜在补充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揭示河口桡足类种类演替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9.
甘薯主要病毒病及脱毒对块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2000年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黄淮薯区1580份甘薯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SPFMV和SPLV是普遍存在的两种主要甘薯病毒,感染幅度分别达到20.8%~100%和2.1%~90%,SPMMV,SPCEM,C-6,SPTSV病毒在上述部分地区存在.SPCSV病毒首次在国内检测出,感染率达到8.9%。同期的标准对比试验表明脱毒种薯可显著提高鲜薯产量和商品率,7个品种鲜薯平均增产38.4%,增产幅度11.3%~92.0%.商品率(薯块大中薯率)提高23.05%.但脱毒对薯块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山东30处调查结果分析表明脱毒种薯随代数的增加增产幅度逐步降低,脱毒后春、夏薯产量在前3年分别平均年降低5.8%和11.7%。  相似文献   
60.
【背景】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由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S)催化合成。几丁质合成酶编码基因在大型食用真菌金针菇中的数量及表达规律尚不明确。【目的】探究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在金针菇中存在的数量及其在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为其在大型真菌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已有的金针菇菌株L11基因组数据,结合NCBI其他真菌CS序列鉴定金针菇中几丁质合成酶编码基因的数量,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根据金针菇F19转录组数据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技术分析金针菇CS基因家族的表达规律。【结果】在金针菇单核体菌株L11的基因组中鉴定到9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可分为4类(皮尔森相关系数=0.85)。【结论】金针菇CS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在金针菇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均存在差异,可能参与了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和组织的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