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王巍  马克平 《生态学报》2001,21(2):204-210
动物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坚果的捕食被认为是影响辽东栎坚果命运的主要因素,因此直接影响幼苗的建立和自然更新。在东灵山一个落叶阔叶林中调查了辽东栎坚果被脊椎动物转运和就地消耗状况。在排除部分小型啮齿目动物前后,辽东栎坚果的丢失动态曲线不同。到实验结束时,基本上所有放置的辽东栎坚果都消失了。排除动物前的曲线上有一个拐点,而排除动物后的丢失曲线上有多个拐点。两曲线相似的地方是:最初一两天辽东栎坚果的丢失非常迅速。排除小型啮齿目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丢失有影响,然而坚果尺寸和微生境条件对坚果的丢失没有影响。任意2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以及3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辽东栎坚果的丢失也都没有影响。排除啮齿目动物和坚果尺寸对辽东栎坚果的就地消耗有影响,微生境以及其它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坚果的就地消耗没有影响。在9月份3d捕鼠的时间里,共捕到啮齿目动物3种: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社鼠(Niviveniter confucianus )和花鼠(Tantias sibiricus)。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啮齿目动物的排除能够降低辽东栎坚果的丢失速度,但它们(或者和其它的脊椎动物一起)有足够的能力将辽东栎坚果捕食或搬运到其它地方分散埋藏或将它们搬运到它们的洞穴中用作漫长冬季的主要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42.
蛋白质I是一种集中在突触部位的神经元特有的蛋白质,存在于绝大多数(也可能是全部)突触前神经末梢中。它是一种cAMP和Ca~(2 )/钙调制素依赖式蛋白激酶。为测定冲动传导能否调节蛋白质I的磷酸化,作者用新西兰白兔颈上神经节进行了蛋白质I磷酸化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43.
蛋白质I是一种集中在突触部位的神经元特有的蛋白质,存在于绝大多数(也可能是全部)突触前神经末梢中。它是一种cAMP和Ca~(2+)/钙调制素依赖式蛋白激酶。为测定冲动传导能否调节蛋白质I的磷酸化,作者用新西兰白兔颈上神经节进行了蛋白质I磷酸化的定量研究。实验以兔一侧神经节为“实验”神经节,另一侧为对照神经节。在未受刺激时,两侧颈上神经节中含有几乎等量的脱磷酸蛋白质I。当以频率为10Hz(生理频率)持续30秒的刺激施于实验神经节节前纤维,与  相似文献   
44.
NS5B是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在病毒RNA合成过程中起到中心催化酶的作用,在肠杆菌中表达和提纯了GST-NS5B融合蛋白,应用紫外交联试验(UV cross-linking)检测NS5B与丙型肝炎病毒(HCV)负链RNA3′末端的结合,确定NS5B是否参与HCV负链与HCN负链RNA3′末端复制体的形成。NS5B可与HCV负链RNA3′末端发生结合,这种结合存在量效关系, 比与正链RNA3′UTR X区的结合强约10倍,超大量的非同源性RNA和蛋白质不能竞争抑制S5B与负链RNA3′末端的结合,证明这种结合存在特异性。结果提示NS5B是HCV负链RNA3′末端复制体的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45.
探讨对SARS病毒进行临床诊断 ,分析ELISA法检测SARS Ab的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检测均为阴性 ,测试组发病 1 2d前、后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2.7%、 92 % ,总检出率为94 7%。 2 9例疑似病人阳性检出率为 31 %。提示该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强 ,但 1 2d以前检出率低 ,而 1 3~ 1 6d以后阳性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6.
根据群落物种数目估计的结果,并利用10条种-面积曲线对东灵山地区几个类型植物群落的临界抽样面积进行了研究,并与其它几个群落最小面积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用各种方法确定的临界抽样面积是不同的,并且各种方法受种-面积曲线不同形式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但方法1受的影响最小,其意义比较直观、明确,由它得到的结果也比较可靠。对5个群落来说,要抽到这5个群落的乔、灌、草及整个群落60%的种所需的临界抽样面积分别为325~525m2(13~21个5m×5m的样方)、100~500m2(4~20个样方)、175~275m2(7~11个样方)和225~350m2(9~14个样方)。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患者中埃可病毒30型(Echovirus 30,E30)流行株基因特征及进化。本研究对2013~2015年间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病例中151份鉴定为肠道病毒阳性的脑脊液标本进行血清型鉴定,扩增E30流行株VP1区全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下载的325株E30的VP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共获得18条E30 VP1基因序列。亲缘性分析显示E30可分为A~H 8个基因型;我国E30流行株主要为D、E、G和H基因型;本研究中E30流行株均为H基因型。18条E30 VP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2%~100%,与原型株(Bastianni)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0.9%~81.1%和91.4%~92.4%。该研究中18株E30与我国浙江省和山东省的分离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2013~2015年间引起河北省儿童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的E30流行株为H基因型,可能存在多个传播链。  相似文献   
48.
鲟鱼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及最佳体外增殖性反应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为研究对象,应用不同浓度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对鲟鱼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并探讨其增殖性反应的最佳条件。分别以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 A)和脂多糖(LPS)作为淋巴细胞增殖丝裂原,采用L25(56)五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用Enhanced Cell Counting Kit-8法(增强型CCK-8或WST-8)对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细胞密度、胎牛血清浓度及丝裂原浓度等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70%的Percoll液(比重为1.092 g/m L)作为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分离效果最佳。鲟鱼最佳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条件为:3.625×10~6初始细胞量、20μg/m L的PHA或50μg/m L的Con A或10μg/m L的LPS作为丝裂原、10%-20%胎牛血清(FBS)、20-25℃培养2 d。  相似文献   
49.
青鳉Tol2转座子是脊椎动物中发现的第一例天然具有活性的转座子,目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多种模式动物的转基因研究中。采用PCR的方法以质粒pCAgcGH为模板亚克隆出一段含有草鱼生长激素(GH)5个外显子、鲤鱼β-actin启动子及多个酶切位点的序列,并将这段序列与经双酶切处理的质粒pTol2-MCS-EGFP进行重组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Tol2-GH-EGFP。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重组质粒pTol2-GH-EGFP与体外合成的Tol2转座酶mRNA一起注入草金鱼受精卵中。通过观察绿色荧光和PCR检验绿色荧光蛋白和GH基因的表达,筛选出成功转入外源基因的草金鱼。阳性表达检出率为17.3%。利用Tol2转座子构建转基因草金鱼,不仅丰富了Tol2转座子的应用范围,而且为进一步利用Tol2转座元件进行观赏鱼转基因及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五种鲟鱼线粒体控制区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五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 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育树分成两枝,呈现明显的生物地理分布。分析表明,现有的鳇属鱼类不是单系群起源。五种鲟鱼D-loop序列都存在长度和数目不等串联重复序列,长度在78~82 bp之间,重复序列拷贝数在4~6次不等,因此造成了mtDNA广泛的异质性现象。不同种类的重复序列单元十分相似,达氏鳇和史氏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82.93%,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90.59%。在串联重复序列后是一段不完全重复序列。通过与已有同种的重复序列比对发现不同鲟鱼重复序列相同,不同地理区域相同物种的重复序列可能发生过分子内重组。这些表明重复序列在鲟鱼进化上具有相关意义,推测重复序列可能产生在种分化前,重组发生在种分化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