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Southern杂交、ELISA分析等方法,研究了crylA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遗传与表达。结果表明,crylA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呈单位点显性基因遗传。crylA杀虫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不同株系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转基因玉米同一植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也明显不同,在叶片,苞叶等绿色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髓、花粉等非绿色组织中的表达量;在玉米叶片中的表达量随着发育期的推进有上升的趋势,在研究的3个转基因工程株系中,crylA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在R2、R3、R4代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2.
Advances in Pollen 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是植物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有力武器,已成为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遗传转化所采用的受体系统,大都需要体外培养和植株再生过程,才能获得转基因植株。其中、基因型限制和遗传变异是该技术不可逾越的两大障碍。花粉管通道法可省去转化体的离体培养,不过、多数植物受花器结构的限制而难以经花柱注射DNA,只能向子房注射,并不是真正的“花粉管通道”。又由于此法外源基因的导入发生在授粉之后,因此该方法亦不属于花粉遗传转化。利用小孢子胚胎发生体系进行遗传转化与利用花粉作为外源DNA的媒介,继而、通过授粉受精获得转基因种子,是目前花粉遗传转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和活跃的研究方向。前者仍需要离体再生系统,后者则可以利用植物自身的再生机制,本文称之为花粉介导法(polen-mediatedtransformation)。该方法通过自然的胚胎发育过程获得转基因子代,避免了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和转基因植株的嵌合现象。可望成为简便快速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目前对花粉介导的遗传转化进行专门评述的文献较少,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分三个层次进行了综述。一、外源基因转化方法小孢子或由小孢子形成的胚状体是很有潜力的遗传转化受体 相似文献
33.
抑制差减杂交法分离玉米幼苗淹水诱导表达基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淹水处理(submergence-treated,ST)的玉米(Zea maysL.)幼苗根部cDNA为目标群体,未处理(untreated,UT)的玉米幼苗cDNA为对照群体,进行抑制差减杂交。用经过UT差减的STcDNA构建了一个含有大约2000个独立克隆的差减文库。对随机挑取的408个克隆进行差异筛选。获得了184个在ST中特异表达或表达增强的候选克隆。对其中155个cDNA克隆测序并去除重复克隆后,共得到95个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GenBank中BLAST查询结果表明;6个克隆为已知的玉米核苷酸序列;68个克隆与已知基因或EST序列部分区域的同源性为60%-90%;21个克隆在GenBank中无法查到对应的同源序列。可能代表了新基因。或者由于序列位于变异丰富的3′端而无法查到与其他物种基因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34.
以武夷岩茶当家茶树品种肉桂(Camellia sinensis ‘Rougui’)鲜叶制成的乌龙茶为试材,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探讨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对肉桂乌龙茶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实验中共检测到样本挥发性成分443个,其中包括96个杂环化合物、81个酯类化合物、31个萜类化合物、42个芳香烃类化合物、55个酮类化合物、24个其他烃类化合物、35个醇类化合物、24个醛类化合物、15个酚类化合物、14个胺类化合物、10个酸类化合物、5个含氮化合物、3个含硫化合物等。经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焙火工艺是影响乌龙茶挥发性成分含量的重要影响因子。随炭焙程度增加,不同类别物质中的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随之显著升高,且以美拉德反应产物等具有茶叶烘炒香的吡嗪类、糠醛类衍生物、吡咯类等化合物最具代表性;同时,部分含量丰富且具有乌龙茶特殊花果香气的醇类、萜烯类物质如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植物醇、α-法尼烯等,及具清新花香的吲哚含量显著降低。然而,大多数挥发性差异代谢物随炭焙程度增加相对含量显著升高,并不代表茶叶中芳香物质总量增加。研究表明,乌龙茶精制烘焙过程中,香气物质的积累主要来自热作用下的美拉德反应及非酶促的降解和氧化,如黄酮苷类物质水解。 相似文献
35.
玉米愈伤组织对草丁膦的抗性及氨基酸对这种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玉米(ZeamaysL.)(P910×Z31)愈伤组织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草丁膦及不同氨基酸的N6培养基上,测定愈伤组织重量增长及NH+4积累水平。统计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草丁膦浓度为4mg/L时,愈伤组织重量增长最低;浓度为8mg/L时,NH+4积累水平达最高。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在培养基上选择转化体的草丁膦浓度以6mg/L为宜。在含有草丁膦的选择培养基上,L精氨酸和L谷氨酸能通过代谢调节显著降低玉米愈伤组织中的NH+4浓度;而L脯氨酸虽明显促进玉米愈伤组织在选择培养基上的重量增长,但并不降低玉米愈伤组织中的NH+4浓度 相似文献
36.
37.
38.
以淹水处理(submergence-treated, ST)的玉米(Zea mays L.)幼苗根部cDNA为目标群体,未处理(untreated, UT)的玉米幼苗根部cDNA为对照群体,进行抑制差减杂交.用经过UT差减的ST cDNA构建了一个含有大约2 000个独立克隆的差减文库.对随机挑取的408个克隆进行差异筛选,获得了184个在ST中特异表达或表达增强的候选克隆.对其中155个cDNA克隆测序并去除重复克隆后,共得到95个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GenBank中BLAST查询结果表明:6个克隆为已知的玉米核苷酸序列;68个克隆与已知基因或EST序列部分区域的同源性为60%~90%;21个克隆在GenBank中无法查到对应的同源序列,可能代表了新基因,或者由于序列位于变异丰富的3′端而无法查到与其他物种基因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使用电击法成功地将带有标记基因NPTⅡ的质粒pCaMVNEO转入欧白英的原生质体,并获得了再生转化植株。通过用pDW2质粒进行的CAT基因短暂表达研究,确定了欧白英原生质体转化的电击条件为:电容30nF、电场强度l 500V/cm、时间衰变常数59.4微秒;质粒DNA浓度为20μg/2×106原生质体。在以上条件下,欧白英原生质体的相对转化率为12.4%,绝对转化率为2.4×10-4在大多数抗性愈伤组织和从抗性愈伤组织再生的植株中检测到新霉素磷酸转移酶活性。分子杂交结果也证明了在转化植株中存在NPTⅡ基因序列,而未转化的对照植株则没有。 相似文献
40.
从玉米自交系‘综31’基因组中分离了1个茎特异表达启动子,命名为ZmSSP。用ZmSSP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了ZmSSP驱动GUS报告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CAMBIA3301-ZmSSP-GUS,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对转基因烟草营养器官中GUS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烟草中ZmSSP活性低于CaMV35S启动子;不同转基因株系中ZmSSP活性及模式有显著差异;10个转基因株系统计结果表明,GUS表达量最高的营养器官是叶柄,平均是Actin基因表达量的2.71倍;其次是叶片和茎,在根中的GUS表达量最低,平均是Actin基因表达量的29.6%,是叶柄中活性的10.9%。研究认为,ZmSSP是较好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适用于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驱动目的基因进行地上营养器官的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