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新分离的副粘病毒Tianjin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粘病毒Tianjin株是一株对普通棉耳狨猴具有高致病性,并可能与人类下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的毒株.为了明确其基因结构、变异特点及种系进化地位,采用RT PCR、测序和拼接,获得了副粘病毒Tianjin株全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副粘病毒科7个属和尚未分类的28株病毒及7株仙台病毒代表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副粘病Tianjin株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呼吸道病毒属,与仙台病毒关系最近.基因组全长及组成规律与仙台病毒相似,只是L基因末尾A15240C变异而使L蛋白增加了一个谷氨酸残基.副粘病毒Tianjin株存在440个独特的核苷酸变异位点,导致110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系统进化上构成独立的分支.副粘病毒Tianjin株在基因组序列、宿主亲嗜性和致病性等方面与已知仙台病毒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代表仙台病毒的一个新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2.
潘丽  李晓眠  李梅  王卿 《病毒学报》2008,24(4):272-276
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情况.分离并鉴定BMSCs;HSV-1感染BMSCs,观察细胞病变(CPE);建立BMSCs的HSV-1潜伏感染模型.提取总DNA,PCR法扩增BMSCs内的HSV-1特异性片段,检测HSV-1感染BMSCs及潜伏感染.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14d诱导后,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形成钙结节,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HSV-1感染BMSCs,出现典型的CPE,PCR法证实BMSCs内存在HSV-1的特异性片段.HSV-1潜伏感染的BMSCs,未出现明显的CPE,细胞传至7代,仍可测到HSV-1的基因片段,表明BMSCs有可能形成HSV-1的潜伏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可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HSV-1可以在体外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有形成潜伏感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3.
动物实验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医院动物实验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通常被忽视。随着动物实验标准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提高动物实验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专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院实践主要阐述综合性医院动物实验工作的特点、对动物实验工作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培养和提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4.
物种生态位构建理论与双点位基因模型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种生态位构建与其进化关系的研究属于生态位理论的新进展。本文就生态位构建理论做出全面的介绍。分别论述了该理论中最基本的定义(什么是生态位构建)。其进化意义(对双点位种群基因模型的分析结果)及生态位构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结果有:①物种的生态位构建机制。从进化尺度上具体描述了其通过新陈代谢、活动和选择来确定自身的生态位(包括部分的创建。毁灭);②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具有进化方向异向性,生态位构建可能导致进化惯量与进化动量不同的变化规律;③生态位构建能导致有害的等位基因的修复。能支持或消除稳定的多态现象.引起不平衡等。据此.提出对未来工作的3点展望:①由于人类的生态位构建除了所有物种都具有的特性外,文化是其重要的进化源。因此可将该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学科中探讨人类的发展进程;②最初提出生态位构建是基于种群水平的,也可将其作用机制放大或缩小至各种不同的尺度研究具体问题;③由于生态位构建中两种进化方向的异向性,所以在现实的生态环境中特别突出人工选择的作用,可为品种选育和人工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5.
高寒草甸及湿地是青藏高原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江河源头的蓄水量.也关系到我国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的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因此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源头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县高寒草甸及湿地进行调查,揭示了该地区的植被生物多样性情况与组成结构,利用解析层次方法分析了高寒草甸及湿地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手段,同时还从集合种群竞争原理出发对该地区植被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出两个现存的主要矛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高寒草甸质量提高方面存在矛盾;在地区发展与高寒草甸质量提高方面也存在矛盾。前者表明为了提高物种多样性,必须存在一定干扰.包括人为干扰与自然生态系统干扰,这些干扰会在高寒草甸中形成一定数量的空斑块.这些空斑块为先锋种的繁殖提供了暂时的场所从而使多样性得到提高与维持。但由于先锋种普遍为杂草类而非优良牧草.因此这种多样性维持只能以牺牲草甸质量为代价。第二个矛盾说明为了提高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会增加人为干扰,而这些干扰会首先对优良牧草造成不利,从而使杂草比例增加并进一步抑制牧场质量从而限制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6.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该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物物理指标),给出一个核算全球、国家、地区以及家庭和个人对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该方法通过测算人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给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11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预测了未来10a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1~2001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009hm^2增加到1.369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348hm^2逐年减少到0.994hm^2,表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1998年甘肃省出现生态赤字,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已达0.375hm^2。预测甘肃省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65hm^2左右,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6hm^2左右,生态赤字加剧.说明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最后,分析了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和修正生态足迹模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7.
尼西鸡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尼西鸡抗病力强,产蛋性能高,适应高海拔及寒冷的气候条件,是具有独特群体遗传特性的高原地方鸡种。为了对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遗传背景资料,筛选了家鸡基因组24条染色体上的33个微卫星标记,对随机选取的50个尼西鸡个体进行多态性检测,共检测到122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7个。该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5514和0·6350,大染色体较小染色体的微卫星多态性程度高。表明尼西鸡属多态性较丰富的群体。  相似文献   
178.
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疫苗效力的方法,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Ⅱ型)进行了系统地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疫苗置37C3天,室温3周,2~8℃保存一年、一年关、两年和两年半。效力试验检测结果均达到合格标准,证明疫苗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9.
刺人参为五加科刺参属植物,有类似人参的功效,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珍贵药用植物。几十年来,人们对其栽培、组织鉴定、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分离和鉴定新的化合物对于医药事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从刺人参中共分离鉴定了化合物407种和微量元素15种,其中化合物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蒽醌类、聚多炔类、木脂素类等。近几年,已有一些研究展望刺人参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作一综述比较。  相似文献   
180.
镰刀菌分子鉴定与重要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镰刀菌(Fusarium sp.)在土壤及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由于其形态变异大,有关镰刀菌的分类一直是一个难题。随着PCR技术发展,镰刀菌的分子标记和rDNA分析等鉴定方法的建立,提高了镰刀菌形态学鉴定的准确性,为镰刀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镰刀菌能产生多种重要的酶类,包括纤维酶、果胶酶和木聚糖水解酶等。通过生物转化可获得重要药物或药物中间体,因此具有潜在商业价值。镰刀菌能降解多种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潜力。特别是能通过生物转化生产生物乙醇,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镰刀菌的鉴定和产酶情况,对镰刀菌产生的主要酶的性质、作用以及在生产生物乙醇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