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设计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保守区的人工microRNA(amiRNA),考察其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比对HBV全基因组现有序列,选择保守区设计amiRNA,定向克隆到pcDNA6.2-GW/EmGFP-miR载体,将amiRNA载体与HBV复制载体pHBV1.31共转染HepG2细胞,72 h后收取细胞上清,ELISA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amiRNA可显著抑制细胞上清HBsAg、HBeAg和HBV DNA的水平。结论:amiRNA作为防治HBV感染的潜在有效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靶向c-Raf-1基因的反义核酸是否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性。方法:设计靶向c-Raf-1基因的反义核酸,并在细胞水平进行体外抗HBV活性筛选,通过RT-PCR检测c-Raf-1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通过体内药效学实验进一步验证反义核酸的抗HBV效果。结果:经体外筛选,靶向c-Raf-1基因的反义核酸Raf-3145具有相对明显的抑制HBV表面抗原(HBsAg)的作用,并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Raf-1基因的表达;体内药效学结果显示,反义核酸Raf-3145在30 mg/kg剂量下对HBsAg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经体内外活性评价,初步确定了靶向宿主基因c-Raf-1的反义核酸具有一定的抑制HBsAg表达的活性,也进一步验证了c-Raf-1基因可以作为抗HBV药物设计的候选靶点。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硫代反义寡核苷酸prop5在细胞水平的抗流感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cy3标记prop5用于考查人肺腺癌细胞A549对硫代反义寡核酸的摄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流感病毒RNA拷贝数,Western印迹检测prop5对PDCD5蛋白表达和caspase-3蛋白剪切的抑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检测prop5对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出核的影响;利用TUNEL检测prop5对流感病毒引起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流感病毒感染促进A549细胞摄取prop5;prop5下调感染病毒的A549细胞中PDCD5蛋白的表达,并能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prop5抑制流感病毒引起的A549细胞的凋亡;prop5抑制病毒RNP出核。结论:prop5在细胞水平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同抑制RNP出核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宿主-病毒相互作用和抗流感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结核病的诊断方法逐渐得到完善,将传统细菌学检验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相结合,加速了对结核病的诊断研究。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阐明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分子进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结合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诊断在免疫学检测、PCR技术、基因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从细菌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3个方面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5.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流感病毒感染宿主应答基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宿主系统寻找病毒感染特异性相关的生物大分子是研究病毒药物靶标和诊断标志物的新方向 .为了筛选宿主细胞中流感病毒感染特异性基因 ,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SSH) ,以流感病毒A 鲁防 93 9(H3N2 )感染MDCK细胞及正常MDCK细胞为材料 ,构建病毒感染特异性差减cDNA文库 ,PCR法扩增鉴定其中插入片段大小 .从差减文库中随机挑取 10 0个克隆进行测序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同源性和基因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 .结果显示 ,成功构建了流感病毒感染特异性差减cDNA文库 ,文库中cDNA片段长度在 2 5 0~ 10 0 0bp之间 .从文库中随机选取 10 0个克隆测序 ,获得了 95个有效序列 ,经blast同源性分析发现 ,大部分基因为参与宿主细胞能量代谢和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基因 ;其中 19个为无任何功能线索的新基因片段 .流感病毒感染特异性差减cDNA文库的建立和筛选出病毒感染应答候选新基因cDNA片段 ,为发现新型流感病毒药靶和诊断标志物以及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6.
对影响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点突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各种因素,如杂交液、杂交温度、标记引物浓度及其比例等,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对称PCR扩增有利于敏感性提高;多重不对称PCR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且敏感性有所增加。对30例肺癌标本进行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发现12例标本发生了P53基因点突变,K-ras突变有5例。与测序结果相比,P53基因突变符合率达到80%。由于检测样本较少且检测位点不完全,因而未得到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的种类、病期及吸烟之间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新药研究与开发离不开筛选模型 ,而筛选模型的关键是寻找、确定和制备药物筛选靶———药靶 .近来研究表明 ,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粒酶在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率占80 %~ 90 % ,而在正常体细胞中不表达[1~ 4 ] .这表明端粒酶在维持肿瘤细胞的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 .抑制端粒酶的活性有可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因而端粒酶被认为是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新靶标 .以端粒酶为抗癌药物作用的靶标 ,建立抗癌药物筛选模型 ,在分子水平上筛选针对端粒酶的抑制剂 ,进而获得特异性高、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的新型广谱的抗癌药物 ,…  相似文献   
108.
DNA生物催化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近年来发现 ,不少结构特殊的DNA分子分别具有剪切RNA分子或DNA分子、T4聚核苷酸激酶样活性、DNA连接酶样活性以及催化卟啉金属离子化等多种生物催化功能 ,这些DNA分子被称为脱氧核酶或酶性DNA .它们在用作RNA和DNA工具酶、基因分析和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药物等方面的潜力引人注目 .综述这些DNA分子的种类、结构特征、催化活性及应用现状和前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9.
为了制备丙型肝炎病毒分片段抗体检测蛋白质芯片,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将基因工程表达的丙型肝炎病毒分片段抗原,点至经特殊处理的玻片上,制成蛋白质芯片.收集来自三家临床单位用于临床验证的905份血清标本.分别用丙肝病毒分片段抗体检测蛋白质芯片、ELISA丙肝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进行检测.部分样本同时采用进口RIBA抗体检测试剂进行了检测,分别比较蛋白质芯片法与ELISA法以及RIBA试剂的符合率.结果表明:a.905份血清标本,ELISA法检出阳性294份,阴性611份.阳性标本用蛋白质芯片法检测,融合抗原292份显示阳性结果、2份阴性结果,根据蛋白质芯片的核心抗原,以及NS3, NS4,NS5分片段抗原综合判断确定阳性样本288份阳性,阴性样本2份,4份样本结果不确定.ELISA法检出的611份阴性标本用两种蛋白质芯片法检测,检出阴性均为611份.两种蛋白质芯片法与ELISA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9.3%和98.9%,与ELISA法的阴性符合率均为100%.用RIBA 试剂检测6份ELISA法为阳性,蛋白质芯片法为非阳性的样本,结果均为非阳性.b.290份经 RIBA试剂确认的阳性标本104份,单片段阳性标本66份,阴性标本120份,用蛋白质芯片法检测,检出阳性标本103份,单片段阳性标本61份,阴性标本126份,二者具有很高的符合率(P>0.01).丙型肝炎病毒分片段抗体检测蛋白质芯片,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ELISA法,对血清样本的确认程度与进口的RIBA试剂高度一致,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特点,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体外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10.
靶向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RNAi载体的构建及活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NA干涉是由与特定基因同源互补的双链RNA,在体内以序列特异的方式引发靶基因的mRNA降解,从而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的过程.为研究内源性的siRNA对靶基因的抑制效果,用pPUR/U6载体构建用于细胞内转录靶向hTERT基因的短发夹状siRNA表达质粒,并评价其对hTERT基因的抑制效果.将hTERT cDNA 3 565~3 583一段19 bp的DNA序列及其反向重复序列,用9 bp的连接序列连接后再接上5个T碱基,将此段DNA序列克隆至pPUR/U6载体U6启动子的下游,形成能在体内合成hTERT特异性短发夹状RNA的重组质粒载体pPUR/U6/hTERT.将pPUR/U6/hTERT与对照质粒pPUR/U6分别转染HepG2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和富集转染具有抗性的细胞.收集存活的细胞接种12孔板、提取RNA和蛋白质.以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生长速度,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hTERT基因的表达,端粒重复放大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蛋白质印迹检测p53蛋白水平.与转染对照质粒pPUR/U6的细胞相比,转染pPUR/U6/hTERT的细胞其hTER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生长速度变慢,p5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以DNA质粒为载体产生的内源性短发夹状siRNA能高效抑制hTERT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