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铜污染对三叶草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2,自引:12,他引:60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重金属铜(Cu)污染对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u污染(<10mg·L^-1)对三叶草幼苗生长无明显抑制现象,甚至促进幼苗生长,植株干重、鲜重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均略微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活性氧清除系统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略微升高,保护酶系统仍保持平衡.但随Cu浓度(10~100mg·L^-1)增加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三叶草幼苗与对照组相比,植株矮小,须根短且数目少,植株干重、鲜重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叶片发黄,叶片色素含量下降,并随Cu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更显著。同时,随Cu浓度增加,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电导率显著升高,MDA水平上升,且活性氧清除系统遭到破坏,保护酶系统失衡,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6.7%和71.3%,而POD活性却明显上升,比对照升高了10.6倍。  相似文献   
52.
狮子山铜尾矿植物对铜的吸收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铜矿储藏丰富,铜矿开采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这种恶劣的环境严重阻碍了植物的定居,但是自然界物种繁多,总有一些植物能适应这种环境而生存下来。本文通过对狮子山优势植物吸收和积累铜的分析,发现这些植物均能富集较多的铜,在土壤铜含量很高的情况下,依然生长旺盛,没有出现受害症状,成为尾矿上的优势种,并形成了单优群落或多优小群落。这些植物的存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特性,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全N、全P、全K和有机质含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不良环境,在尾矿的植被恢复和土壤修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我国铜矿储藏丰富,铜矿开采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这种恶劣的环境严重阻碍了植物的定居,但是自然界物种繁多,总有一些植物能适应这种环境而生存下来.本文通过对狮子山优势植物吸收和积累铜的分析,发现这些植物均能富集较多的铜,在土壤铜含量很高的情况下,依然生长旺盛,没有出现受害症状,成为尾矿上的优势种,并形成了单优群落或多优小群落.这些植物的存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特性,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全N、全P、全K和有机质含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不良环境,在尾矿的植被恢复和土壤修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皖赣边境六股尖山区植物区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股尖山区植物种属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932种,隶属529属,150科。其植物区系主要起源于古北大陆,具典型中亚热带性质。提出在华东植物区系分区上,应将六股尖划归庐山区;在植被分区上,应将皖南中亚热带的北界南移至北纬30°线附近。  相似文献   
55.
刘登义 《生态学报》1996,16(6):660-663
病原菌在自然植物种群中普遍存在,其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寄主植物种群的大小、结构、动态、遗传和进化等都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论述:1)病原菌对寄主植物个体的影响;2)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种群生物学的影响;3)菌病发生的空间格局;4)病原菌感染的种群模型。  相似文献   
56.
花药黑粉菌(Microbotryum violaceum)可系统侵染其寄主植物麦瓶草(Silene dioica),使其不育而代之以在植物花中布满菌孢子.这些菌孢子主要由花传媒昆虫带到健康植株.花传媒昆虫对花部特征变异的行为反应不仅可能影响花粉的输入/输出率,而且影响菌孢子的着落率和植株的发病与否.为研究S.dioica雌株花部性状特征与花粉传布、菌孢子着落及由此而导致的植株染病之间的相关性,用采自4个不同S.dioica种群的植物进行了移栽实验.该4个种群均位于瑞典北部的Skeppsvik群岛,代表了从健康(岛1,种群1),低度发病(岛2,种群2)到高度发病(岛3、4,种群3、4)的发病梯度.从上述4个不同种群中各采50个植株移栽至岛4的中部.来自健康种群的植株较来自高发病种群的植株具有较大的花,较长的花柱.研究发现,着落在花上的花粉粒数和菌孢子数呈强正相关.来自健康种群的植株每朵花上着落的花粉粒和菌孢子数分别是高发病种群(种群4)植株的4倍和9倍,导致来自4个不同种群的植株的发病率存在着显著差异,种群1、2、3、4的发病率分别为37%、20%、18%、0.在涉及10个种群的田间调查研究中,发现种群中健康植株的平均花柱长度(与花冠大小,胚珠数目正相关)与植株的发病率显著负相关.讨论了病原体-传媒调节的植物花部性状特征选择潜势及由其导致的麦瓶草S. dioica种群间的基因漂移.  相似文献   
57.
铜、砷及其复合污染对黄豆(Glycine max)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Cu、As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黄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部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As污染明显抑制黄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对黄豆种子萌发时的呼吸强度、蛋白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Cu、As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呈负相关;而OD活性则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Cu、As污染共同存在时,随二者投加比例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拮抗效应,可以降低和缓解单一污染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8.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在与其病原菌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的长期相互作用中分化形成了抗病型(Resistance)无性系和易感型(Susceptibility)无性系。该研究工作旨在了解:1)在种间竞争不断增强的环境梯度中,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表现有何区别?2)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进行接种感染后,两者的生长表现又有何区别?在一严重感病的白车轴草自然种群中,分别标定17个抗病型无性系和14个易感  相似文献   
59.
遗传多样性概述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基础。随着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发展,遗传多样性研究从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染色体)水平、生理生化水平逐渐发展到分子水平。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等位酶分析、DNA多态性分析等方法,为我们研究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特别是DNA多态性分析是一种更为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不同浓度铜对紫背萍和青萍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Cu对紫背萍(Spirodela polyrrhiza)和青萍(Lemna minor)的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u(0.056 mg·L-1)的处理下,紫背萍和青萍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高出其对照11%、46%、22%和8%、15%、11%,而在高浓度Cu(0.18~5.60 mg·L-1)的处理下,上述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平均下降幅度分别达63%、62%、65%和46%、44%、45%.紫背萍体内丙二醛(MDA)含量为青萍的2.57倍.两种浮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随Cu浓度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紫背萍体内3种酶活性在Cu浓度仅为0.18 mg·L-1时即达峰值,随后则大幅下降,而青萍体内3种酶活性却在Cu浓度分别升高到0.56、1.0和1.0 mg·L-1时才达到峰值.可见,在Cu胁迫下,紫背萍受Cu毒害较青萍深,且其体内抗氧化酶系统也较青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