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究新型表面活性剂分子Pa-Brij78在药物传递方面的应用。方法:利用Brij78合成Pa-Brij78,通过薄膜水化法得到3 m M包载姜黄素的Pa-Brij78胶束水溶液,并通过共沉淀法用磷酸钙将胶束矿化的流程建立磷酸钙胶束复合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利用Pa-Brij78作为稳定剂,与紫杉醇按不同的紫杉醇/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例溶于氯仿后用氮气吹干,真空干燥2-4 h,薄膜物水化30 min后超声20 min的流程建立纳米晶体Pa-PNC。运用粒度仪和扫面电子显微镜对两种纳米系统进行表征。结果:磷酸钙胶束复合纳米颗粒粒径小于200 nm,纳米颗粒外貌都是球形且表面粗糙对姜黄素的载药率达17%,包封率大于90%,构建得到的不同比例的纳米晶体Pa-PNC,其粒径也都小于200 nm,Pa-PNC纳米晶体是棒状的,且Pa-PNC的载药率达50%。结论:本课题组合成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分子Pa-Brij78能够构建得到两种药物传递系统,在药物传递系统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制备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首先利用课题组发表的专利合成帕米膦酸修饰Brij78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a-Brij78),然后以壳聚糖(CS)溶液为水相,Pa-Brij78为乳化剂,E-Wax为油相,采用微乳法,利用修饰的帕米膦酸基团与壳聚糖分子链中质子化的氨基交联反应原理,通过一系列实验条件的探索,确定了最佳实验工艺条件,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动态光散射(DLS)粒径仪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S-Pa-Brij78-SLNs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制备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条件为:p H=6.0,壳聚糖浓度分别为0.1%,0.2%;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40 min,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Brij78-SLNs)粒径分别为97.9±6.6 nm和182.4±62.2 nm,表面电位分别为(+5.21±1.4m V);(+7.94±0.80 m V),装载姜黄素时,载药量为10%,包封率在90%以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圆整,清晰可见壳聚糖包裹的电晕。结论:本文以壳聚糖(CS)溶液为水相,合成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a-Brij78为乳化剂,E-Wax为油相,采用微乳化法,经过最佳实验条件的探索,通过一步法成功制备了稳定的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Brij78-SLNs)。  相似文献   
63.
计算神经科学的一个范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计算神经科学的最终目标,是要阐明人类和动物的神经系统是怎样使用它的微观组件及其相互作用来表征和处理信息的.这一目标体现在近半个世记以来神经网络研究的曲折发展之中.近10年来,计算神经科学已在三个主要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神经科学在分于、细胞、回路、网络、系统、行为乃至心理等各各个研究水平上的全面进展,使得我们对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大规模形式神经元网络理论模型的研究,使得我们对神经网络系统的协同行为和自发计算性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包括超级计算机、高度并行的联结机和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无创辅助通气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100例行无创辅助通气呼吸的早产儿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00例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痰样本进行细菌鉴定,记录患儿基本情况并检测血中CD3~+、CD3~+/CD8~+、CD3~+/CD19~+和CD19~+/CD23~+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困难、发热、咳嗽、肺部喘鸣音及湿罗音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血液中CD3~+、CD3~+/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D3~+/CD19~+及CD19~+/CD2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革兰阳性菌的感染率为17.00%,革兰阴性菌感染率为27.0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率占比相对较高。季节、通气时间、胎龄及出生体重是影响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创辅助通气早产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季节、通气时间、胎龄及出生体重均是导致感染发生及发展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5.
CIPK蛋白激酶家族(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与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CBL(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蛋白共同形成CBL-CIPK网络,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烟草中该家族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从林烟草(Nicotiana sylvestris)中获得一个CIPK家族基因,该基因与拟南芥和杨树中的CIPK3同源性分别为68.4%和87.5%,将其命名为Nsyl CIPK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Nsyl CIPK3具有CIPK蛋白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在N端和C端分别具有典型的激活环结构域和NAF结构域。进化树分析显示,Nsyl CIPK3属于CIPK蛋白亚家族Ⅱ。表达模式研究表明,该基因在林烟草的叶和腋芽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主根中的表达量次之,在侧根、茎、花瓣和萼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并且在烟草成熟期的叶中表达量明显升高。在高盐、紫外光和低钾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调。酵母双杂交结果显示,Nsyl CIPK3可与Nsyl CBL9互作。推测Nsyl CIPK3可能通过与Nsyl CBL9互作形成信号通路,激活下游靶蛋白,参与烟草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vires,HSV-1)感染对人星形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感染复数(MOI)为5的HSV-1感染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在感染后24 h、48 h、72 h和96 h用倒置显微镜观察U251细胞的形态改变:用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HSV-1感染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①U251细胞在感染24h后开始出现细胞融合,48 h后开始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72h后超过80%的细胞出现CPE,.96h后细胞大部分死亡.②MTT法显示HSV-1感染U251细胞24 h、48 h、72 h及96 h的U251细胞OD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③HSV-1感染U251细胞12h后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24h和36h后凋亡率比相应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④HSV感染12h、24h和36h后均可引起U251细胞S期细胞增多和G0/G1期细胞减少,24 h后G2/M期细胞比例开始增加.结论:HSV.1能感染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影响其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67.
社区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对世界卫生状况和有关社会经济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的一个预示全球卫生服务发展方向的全新概念.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无论是在体外实验、还是在体内实验,MSCs都可以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细胞分化,但争议颇多。因为功能性神经元不仅要具有典型神经元的形态、特异性标记,还要求具有可兴奋性、能和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产生突触电位等,所以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诱导出真正具有功能的神经元存在很大分歧。在此对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研究的现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给以综述。  相似文献   
69.
丙酮丁醇梭菌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的研究揭示,细菌细胞中蛋白质的磷酸化状态可能调节信号或代谢通路的生物活性。丙酮丁醇梭菌是一个重要的工业菌株,在酸性条件下能够生成大量的有机溶剂。然而,调节丙酮丁醇梭菌有机溶剂生成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联用的技术,比较了该菌在产酸期与产有机溶剂期间的差异蛋白质谱图。特别关注了那些分子量接近但具有不同等电点的蛋白质。在高有机溶剂生成速率的丙酮丁醇梭菌中,发现了8个电泳斑点簇呈现明显的酸移而且伴随光密度强度的变化。质谱分析数据表明,这些蛋白质均含有磷酸化修饰的肽段。生物信息学分析预示,这些蛋白质参与了有机溶剂的生成过程。但究竟它们的磷酸化状态如何调控有机溶剂生成仍需更为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70.
根据大白菜BcFLC3基因(GenBank登录号AY036890.1)保守域序列设计引物,扩增不结球白菜晚抽薹BcFLC3基因的核心片段,结合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1 017 bp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9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为21.62 kD,等电点9.36.荧光定量 PCR分析表明,不结球白菜经4℃低温处理后,BcFLC3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抽薹前明显高于抽薹后;低温处理后BcFLC3基因在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茎、花蕾、花和根.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BcFLC3基因在不结球白菜基因组中为多拷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