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61.
海洋生物多糖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糖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陆地资源的消耗,海洋生物多糖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它不仅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而且无毒副作用,该将主要从海洋生物多糖的生物学活性及研究现状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62.
目的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建立S180的5个克隆细胞株的特异性图谱。方法运用23条引物对S180-S2D9、S180-S2D7、S180-S1F11、S180-S1H10、S180-S1B115个克隆细胞株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PCR扩增,以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结果筛选出3条在各克隆株扩增产物间有差异的引物。结论5个S180克隆细胞株的RAPD特征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3.
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解轮状病毒疫苗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 ,选择定期预防接种 2个月~ 2岁婴幼儿 6 5 2例 ,分为两组 ,服疫苗组 2 0 7例 ,对照组 4 4 5例 ,观察 9个月 ,观察腹泻发生。实验结果为服疫苗组发病 2例 ,发生率0 .97% ;对照组发病 2 6例 ,发生率 5 .84 %。证明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明显减少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生 ,其两组发病率比较 ,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后无明显副作用 ,同时服苗方便 ,口感好 ,婴幼儿乐意接受 ,是目前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对人类基因组3号染色体短臂的3pter-p26区域进行了初步分析, 序列组装后整个区域全长约为8.1 kb, 靠近端粒区还存在一个约20~30 kb的空洞. 序列比较分析表明: (ⅰ) 该区域的GC含量为38.5%, 为人类基因组所有近端粒区域最低; (ⅱ) 共含有42个基因, 平均大小为97.5 kb, 以前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定位于该区域的基因Cntn3存在定位错误, 应位于3p12.3; (ⅲ) 该区域散在重复序列活跃程度高于全基因组平均水平, 其中(TA)n含量是全基因组平均水平的2倍; (ⅳ) 该区域在小鼠6号染色体104.1~112.4 Mb的位置有一个保守的同源序列; 通过染色体进化分析推断, 3pter-p26区域可能于最近的一次染色体重排之后才转移到染色体的末端, 其发生时间应在人与小鼠的基因组分离之后, 在这次重排过程中, 染色体断裂点附近的一些序列, 连同所包含的基因发生了丢失, 而丢失的基因总拷贝数却在基因组的其他地方得到了增加; (ⅴ) 3pter-p26区域较低的GC含量可能不利于保持染色体末端的稳定, 容易发生DNA丢失, 而这又可能是引发基因表达异常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5.
研究探讨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I(human leucocyte cyte antigen I)分子表达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印迹方法研究了不同剂量DON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I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FCM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DON处理均可一定程度降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I分子的表达,DON 50ng/mL、100ng/mL、1000 ng/mL和2000 ng/mL组HLA-I类分子的平均表达量分别为6.92±0.68、6.64±0.69、5.95±0.48和5.48±0.77,在50~2000ng/mL范围内随着DON浓度增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I分子表达降低,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737,P<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大剂量DON(1000ng/mL和2000ng/mL)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I分子表达明显减弱.研究结果表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可剂量依赖地抑制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I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6.
滤食性贝类对浮游植物群落增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报道了在室内实验条件下贝类对浮游植物促长(间接)作用的研究结果,数据表明,贝类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促长作用,并且浮游植物的增长与贝类密度呈正相关,贝类对浮游植物的促长作用随藻类种类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藻类对营养盐的需求量,由于贝类排泄产物和排泄量存在种间差异,因而对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促长效果。  相似文献   
67.
沈北新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均匀网格布点法采集沈阳市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101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 测定了土壤脲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分析了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之间的关系。土壤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 沈北新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 旱田>天然林地>城市绿地>水田; 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含水量和总磷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除了直接效应外, 还存在较强的通过其它因素的间接效应, 说明它们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冗余分析结果表明, 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对土壤脲酶影响较大, 其菌群丰度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调控, 且其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与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 提示这些菌群可能是土壤脲酶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8.
覆膜对春小麦农田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宋秋华  李凤民  王俊  刘洪升  李世清 《生态学报》2002,22(12):2125-2132
研究了黄绵土区不同覆膜时期对旱作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与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关系。丰水的 1 999年 ,土壤微生物数量增长早 ,延续时间长 ,覆膜 60 d微生物数量最高 (3 3 .93 8× 1 0 6 /g dry soil) ,其次为全程覆膜 (3 2 .2 5 9× 1 0 6 ) ;干旱的 2 0 0 0年微生物平均数量只有 1 999年的 3 6.5 % ,在后期有一定降水后微生物数量才出现高峰 ,以全程覆膜数量最高(1 4.83 6× 1 0 6 ) ,覆膜 60 d次之 (1 1 .5 2 9× 1 0 6 )。 1 999年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同土壤有机碳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 0 0 0年相关系数几乎全面下降 ,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甚至微生物总量同土壤有机碳之间都已不再显著相关。 1 999年土壤全氮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解磷细菌及微生物总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2 0 0 0年只与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微生物总数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在 1 999年与解磷细菌显著负相关 ,而在 2 0 0 0年相关已不再显著。两年试验结束后 ,全程覆膜处理有机质下降 2 1 .2 % ,覆膜 60 d处理下降 1 7.2 % ,覆膜 3 0 d和不覆膜处理下降相对较小 (4 .3 %和 6.7% )。由于施用化肥 ,土壤全氮有明显升高。速效磷在 1 999生长季和随后的休闲期都有升高 ,在干旱的 2 0 0 0  相似文献   
69.
对影响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点突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各种因素,如杂交液,杂交温度,标记引物浓度及其比例等,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对称PCR扩增有利于敏感性提高,多重不对称PCR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且敏感性有所增加,对30例肺癌标本进行寡核苷酸微阵列检测,发现12例标本发生了P53基因来点突变,K-ras突变有5例,与测序结果相比,P53基因突变符合率达到80%,由于检测样本较少且检测位点不完全,因而未得到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的种类,病期及吸烟之间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0.
栉孔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1999年 4~ 6月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栉孔扇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栉孔扇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温度成正比 ,而与体重呈负相关关系 .在实验室温度 (8~ 2 8℃ )条件下 ,栉孔扇贝的耗氧率为 0 .48~ 9.0 9mg·g-1·h-1,排氨率为 0 .0 5~ 1 0 1mg·g-1·h-1.其中耗氧率在 2 3℃时达到最高值 ,2 8℃时开始下降 ,而排氨率则呈持续升高趋势 .栉孔扇贝的日常代谢明显高于标准代谢 ,耗氧率和排氨率平均值分别提高约 35 .8%和 75 .9%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