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DTC)组织中ER和EGFR的表达.结果:ER在DTC组中的阳性率为37.3%,明显高于良性腺瘤和正常组(P<0.05);EGFR在DTC组中的阳性率为57.7%,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5).ER在DTC中的表达与性别和年龄有关;EGFR的表达与DTC中的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ER和EGFR的表达可以作为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EGFR可作为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4小时错峰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和常规使用多瑞吉对中、重度带状疱疹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中、重度带状疱疹性疼痛患者经静脉吗啡滴定后,随机分为两组(n=18),A组使用等效剂量多瑞吉,B组先使用等效剂量一半的多瑞吉,24小时后使用另一半,每贴多瑞吉更换周期均为72 h,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分别于治疗前、使用多瑞吉后3d、7d、14d记录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多瑞吉治疗后3d、7d、14dVAS评分均逐渐降低。但在使用多瑞吉后3d,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用多瑞吉后7d、14d,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在使用多瑞吉7d内恶心、呕吐及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低。结论:多瑞吉24小时错峰使用简单有效,可平稳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性疼痛,与常规使用多瑞吉相比其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5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采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改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5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采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发病类型、致敏药物及疗效,分析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指标与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5例患者中,中毒表皮坏死松解8例,占53.33%,药疹重型4例,占26.67%,中毒表皮坏死松解并支气管炎患者、史蒂文斯并支气管肺炎患者及重症药疹并重症肝炎患者各1例,占6.67%。致敏药物主要是中药、卡马西平、柳氮磺吡啶、头孢他啶、布洛芬、青霉素、别嘌呤醇、感冒药。治疗总有效率86.67%。白细胞、中性比、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胆碱酯酶、胱抑素、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重症药疹患者治愈预后有关(P0.05)。结论:重症药疹以中毒表皮坏死松解患者为主,对不同致敏药物引起的重症药疹患者应进行区别治疗,重症药疹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内脏受累程度密切相关,临床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持续治疗,可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Wilms瘤基因(WT1)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30例不同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30例健康者静脉血清进行WT1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并分析其表达量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程度的影响。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WT1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髓瘤分期越高,患者血清WT1与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则越高,Ⅰ期、Ⅱ期与Ⅲ期患者的血清WT1与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T1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与骨髓瘤分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06,r=0.451,P0.05)。结论:血清WT1与MDR1基因表达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程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评估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酒精对全身器官均有损害,随着研究的深入,酒精性肺疾病逐渐被人们重视。基于酒精的挥发性和肺脏的丰富血供,酒精可以通过支气管循环从纤毛上皮进入到气道,汽化的酒精还可以沉积回气道随呼气再次被释放,这种重复循环使局部气道上皮细胞持续暴露于高浓度酒精下。酒精在肺脏的代谢分为氧化和非氧化代谢两种途径,氧化代谢产物乙醛可引起氧化应激,并产生大量的ROS和自由离子。酒精可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提高血管紧张素II水平,并引起内皮细胞应激。酒精还可降低肺脏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损害机体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功能。本文将阑述酒精在肺脏的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对肺脏的损害,其引起重要的应激反应对肺脏均造成损害,是发生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窘迫征等肺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通过酒精对肺脏的作用机制,总结最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海南东寨港真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勘探海南东寨港真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为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和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样品经表面消毒后粉碎,用10种不同培养基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 RNA基因序列,开展放线菌多样性分析;通过发酵、萃取等处理方法得到四类样品,包括发酵原液、乙酸乙酯提取液及水层和菌体的丙酮浸泡提取液;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样品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基于PCR的基因筛选技术探测活性菌株可能存在的NRPS、PKS I、PKS II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结果】经形态特征排重,从14种真红树植物样品中共得到放线菌146株,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表明它们分布于13个科18个属,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S3Cf-2和S3Af-1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分别与有效发表菌株Couchioplanes caeruleus DSM44103T(X93202)和Microlunatus terrae BS6T(JF806519)的相似率最高,分别为97.45%和97.43%,可能为新物种。对其中46株放线菌发酵样品的抗菌活性检测表明,40株具有抗菌活性,总阳性率为86.96%;活性菌株中,38株菌存在至少一种所探测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阳性率为95%,其中14株同时具有所探测的3种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结论】海南东寨港真红树植物中存在多样性丰富的药用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及新抗生素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正常的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近年来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微生物学科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目前研究肠道菌群常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为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Notch基因编码着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跨膜受体蛋白家族,其信号通路是由Notch受体、Notch配体、CSL DNA结合蛋白组成。该信号通路能够调节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介导心血管系统的形成,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在造血作用及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淋巴细胞及造血干细胞的发育和分化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其对造血作用和白血病发生发展的调节,以期能够对临床造血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探讨氰酸盐(cyanate)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促进肾纤维化的作用。氰酸盐作用HK-2肾小管上皮细胞后, 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 DCFH-DA法检测细胞ROS水平;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cadherin、Fibronectin、α-SMA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2 mmol/L氰酸盐明显下调HK-2细胞的活力(P<0.05),细胞形态变为长梭形。氰酸盐作用24 h后, HK-2细胞内ROS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氰酸盐作用24 h后, HK-2的Fibronectin、α-SMA表达升高, E-cadherin表达下降; TGF-β的表达水平随氰酸盐浓度升高而上调(P<0.05)。以上结果表明,氰酸盐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过量ROS,上调TGF-β水平促进细胞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相似文献   
20.
峨眉山和黄山都是我国著名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生态旅游地,对两地藏酋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生境、不同旅游管理方式对野生灵长类动物的影响。本研究对峨眉山藏酋猴M. t.thibetana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与黄山藏酋猴M. t. huangshanensis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地藏酋猴肠道菌群有大量共有的可操作分类单元,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峨眉山藏酋猴肠道菌群的优势门类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9. 04%±11. 8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 59%±10. 05%)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2. 73%±2. 17%);黄山藏酋猴为厚壁菌门(46. 34%±8. 15%)、拟杆菌门(36. 75%±6. 38%)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4. 91%±8. 06%)。在属级水平上,峨眉山藏酋猴肠道丰度最高的为颤螺菌属Oscillospira(23. 49%±16. 63%),黄山藏酋猴为普氏菌属Prevotella(36. 35%±9. 15%)。在群落多样性方面,黄山藏酋猴α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峨眉山,且两者的菌群结构也产生了显著分化。PICRUSt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峨眉山藏酋猴在脂类代谢、外源化学物的降解与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而黄山藏酋猴在多糖的合成与代谢等通路显著富集。研究还发现峨眉山藏酋猴肠道存在一定丰度的传染性致病菌,这可能与峨眉山的生态旅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