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42篇
  64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随着化石燃料资源的减少和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增长迅速, 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全球生物质能源植物的大面积种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不但直接或间接侵占了大片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 造成生物原生栖息地的退化和消失, 而且还易造成生态系统单一并改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加剧面源污染, 引起外来种入侵, 甚至增加了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为减少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政府或相关单位需制订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质能源生产管理规范, 合理规划以避免在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脆弱区种植生物质能源植物, 积极开发新技术并改变生物质能源原料的利用效益, 加强生产方式管理并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12.
张军  彭焕文  夏富才  王伟 《生物多样性》2021,29(11):1470-18
多倍化是植物快速适应极端环境胁迫的一种重要机制。青藏高原高山区和泛北极地区具有相似的极端低温环境, 且两地的植物曾有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然而, 多倍体物种对两地植物区系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是否相同仍不清楚。我们系统地收集两地已有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报道的种子植物物种名录, 共计1,770种, 其中青藏高原高山区774种, 泛北极地区996种; 同时也相应地收集了每个物种的生活型信息。分析显示青藏高原高山区多倍体植物的比例为20.9%, 泛北极地区多倍体植物比例为61.5%; 青藏高原高山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木本植物中多倍体的比例分别为20.7%、21.6%和12.8%, 泛北极地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木本植物中多倍体的比例分别为60.2%、65.5%和38.3%。这些结果表明泛北极地区比青藏高原高山区具有较高比例的多倍体物种。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区系在渐新世‒中新世之交开始兴起, 此时高原已达到一定高度, 而后的高寒环境相对稳定, 致使多倍体物种相对较少; 而泛北极地区植物区系在3-4 Ma兴起, 此后经历了冰期‒间冰期、海平面波动等反复剧烈的气候环境变化, 可能促进了大量的多倍化事件发生。本研究通过比较青藏高原高山区和泛北极地区植物多倍体物种的比例, 揭示了两地多倍体比例差异的可能原因, 将提高对多倍体适应极端环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513.
定量评估城市内部宜居性便于发现城市问题从而针对性改善环境。现有研究多囿于单一时相的静态分析,难以在微观层面揭示城市动态发展状态。本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城市安全性、设施便利性和经济繁荣性5个维度创建生态城宜居性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研究区2016—2020年的遥感影像、兴趣点、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多源数据,结合熵值法和优劣解距离法从居住地块尺度对生态城内部宜居情况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生态城内不同片区宜居水平有较强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以生态城中新合作区南部为核心,宜居性整体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特点,设施便利性、交通便捷性和经济繁荣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特点,而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则呈现出中心低、边缘高的特点。2016—2020年间,生态城宜居性提升速度逐步加快,中新合作区南部的宜居性整体提升最明显。  相似文献   
514.
儿科血培养病原菌变迁及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科血培养主要检出菌的耐药性及近年变迁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Bact/Alert 120型血培养仪对该院儿科送检的血标本进行增菌培养,用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种类,K-B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003年至2006年该院儿科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约占50%以上,居首位,并有逐年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CNS(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分别占80%和60%以上,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95.0%以上,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而对呋喃妥因、呋西地酸、米诺环素、达福普汀等较为敏感,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肠球菌比例有所升高,由2003年的7.1%上升到10.4%。结论该院儿科血培养以G+球菌为主,CNS居首位,且多重耐药严重。病原菌及耐药性有区域性和时段性,临床选用抗生素应根据细菌耐药性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15.
真鲷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采用RAPD技术对真鲷野生群体及人工繁殖群体各23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检测。实验选取OPK组16个10 bp随机引物用于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在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中分别获得131和123条扩增片段,两群体的多态片段比例分别为62.60%和54.47%,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4786和0.3633,可见真鲷野生群体及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在选择育种和遗传改良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人工繁殖群体的多态片段比例和平均杂合度都低于野生群体,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以避免或减少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降低,确保真鲷增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16.
517.
目的:研究改良HEART评分法对急诊胸痛患者分层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97例,根据疾病分为心源性胸痛组(n=132)和非心源性胸痛组(n=65),所有患者均行改良HEART评分和传统HEART评分,并根据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比较患者去向,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EART评分对危险分层和预后预测的价值。结果:心源性胸痛组改良HEART评分和常规HEART评分均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两组改良HEART评分和常规HEAR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HEART评分低危者100%未住院,中危62.71%住院,高危住院、入ICU的构成比例为73.17%、36.59%;HEART评分低危11.11%住院,中危住院、入ICU的构成比例为57.38%、6.56%,高危住院、入ICU的构成比例为68.57%、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HEART评分用于对心源性胸痛患者分层的AUC值为0.916,敏感度为0.883,明显高于HEART评分的0.831和0.765。结论:改良HEART评分法可提高急诊胸痛患者分层的准确性,对指导患者去向和治疗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18.
光敏色素信号传导研究的一项重要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伟 《生命科学》1997,9(2):55-57
光敏色素(phytochrome)控制高等植物的许多分子、细胞及发育反应。尽管对光敏色素分子本身的认识已很深入,然而,其信号传导过程一直是植物发育生物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不久前,用单细胞测定法鉴定了参与光敏色素信号传导的几种中间体。本文就此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19.
据对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疆乌尊布拉克剖面(筵)类化石的研究,建立5个化石组合带,由下而上依次为Beedeina-Fusulinella组合带、Rauserites postarcticus-Quasifusulina paracompacta组合带、Praepseudofusulina-Carbonosch...  相似文献   
520.
黄玉梅  杨万勤  张健  卢昌泰  刘旭  王伟  郭伟  张丹桔 《生态学报》2014,34(15):4183-419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但因受研究手段的限制,有关森林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少有报道。采用人工去除灌草层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灌草层丧失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草层去除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以CK(对照)RH(除草)RS(除灌),而土壤放线菌数量则以RHCKRS;2)灌草层去除后,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发生改变,真菌比例有所下降;3)灌草层去除后,土壤酶活性随之发生变化,各种酶活性均以CKRHRS。表明林下灌草层去除,尤其是灌木层去除,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下降、群落构成发生变化以及土壤酶活性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