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硅藻     
王伟 《生物学杂志》1997,(1):14-14,20
硅藻王伟(厦门大学生物系,厦门361005)1702年,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1632—1703年)首先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硅藻。但正式命名(1788)的第一种硅藻是BacilariaparadoxaGmelin,国际著名的硅藻期刊《B...  相似文献   
442.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检测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收治的45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MP培养与药敏分析,抗菌药物选择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对MP培养阳性菌株使用分子开关技术检测23SrRNA V区2063/2064基因的突变情况,并进行测序分析,最后明确分子开关检测MP耐药基因与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在450例患儿中,MP检测阳性80例,阳性率为17.8%。在80株MP中,72株对红霉素耐药,耐药率为90.0%;31株对阿奇霉素耐药,耐药率为38.8%,为此MP对于红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阿奇霉素(χ2=9.134,P=0.000)。76株MP株的23SrRNA的2063/2064位发生了基因突变,其中有70株检测出A2063G的突变,6株有A2064G的突变。而在76株23S rRNA 2063/2064基因位点突变的MP中,有72株MP对红霉素产生高水平耐药,并对阿奇霉素发生交叉耐药,未发生突变的4株MP均对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敏感。结论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与阿奇霉素都有高度的耐药性,分子开关检测可识别23SrRNA V区基因2063/2064位点突变,有利于反映MP对红霉素与阿奇霉素的敏感性,具有很好的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443.
就叶片衰老研究在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上的最新进展,以及有希望应用于农业的、操纵叶片衰老的转基因手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44.
高产黑色素微生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对文献报道的产黑色素的八株微生物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比较中发现嗜麦芽假单胞菌P9和链霉菌1545产黑色素能力较强,并从土壤中初筛得到13株产色素菌株。选取产黑色素较高的T1,T11两株菌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pH5.5的发酵培养基中,振荡培养(转速280rpm,30℃)的T1菌株产生的可溶性黑色素最高,其OD400可达0.581×10。此外还对T1菌株的一些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45.
电刺激兔下丘脑乳头体及其周围区域诱发期前收缩(HSE)。电刺激一侧颈迷走神经中枢端,或电刺激延髓孤束核区域(NTS),均使HSE数减少。而电刺激延髓最后区、网状结构内2/3区域的背侧部以及三叉脊束核等区域对HSE数影响不大。NTS内微量注射乙酰胆碱,使HSE数减少。NTS内微量注射阿托品,可减弱刺激迷走神经对HSE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提示:电刺激颈迷走神经中枢端对HSE有抑制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延髓孤束核内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46.
 本文对当阳市丘陵地区铁坚杉的分布、起源、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群落的类型、结构、更新和演替进行了研究。报道了在当阳市海拔100—393m的低海拔丘陵区有较大面积的铁坚杉的纯林和混交林。研究指出:当阳市丘陵地区的铁坚杉起源于6000万年以前,是由于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和历史上人为破坏较轻才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的。 研究还指出:铁坚杉与马尾松有十分相似的习性,容易繁殖,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和要求不苛,寿命长,能长成大树,生长速度不低于马尾松,还具有很强的萌芽更新的能力,有一次造林多茬受益的特点。建议在其适生范围里作为一个优良的用材树种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同时鉴于此树种目前的数量不多,濒于危亡,建议列为三级保护对象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447.
四膜虫异染色质蛋白Tcd1在有性生殖时期特异表达,在大核基因组重排以及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Tcd1存在3个磷酸化位点:S301,S303和S535。然而,Tcd1磷酸化修饰与其功能的关系并不清楚。本研究对TCD1基因的3个磷酸化位点进行了模拟磷酸化和模拟去磷酸化定点突变,获得模拟磷酸化突变基因TCD1S301D (TCD1S1D)、TCD1S301DS303D (TCD1S2D)与TCD1S301DS303DS535D (TCD1S3D) 和模拟去磷酸化的突变基因TCD1S301A (TCD1S1A)、TCD1S301AS303A (TCD1S2A)与TCD1S301AS303AS535A (TCD1S3A)。分别构建了不同突变体的过表达载体,转化四膜虫细胞并筛选获得不同突变体细胞株。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Tcd1S1D、Tcd1S2D、Tcd1S3D与Tcd1S1A、Tcd1S2A和Tcd1S3A在四膜虫有性生殖期表达。免疫荧光定位分析发现,Tcd1S1D点状定位于细胞质中,Tcd1S2D在有性生殖初期点状定位于细胞质中,在新大核上形成均匀的定位,Tcd1S3D无法定位于亲本大核上,只是均匀定位于新大核上。Tcd1S2A和Tcd1S3A在新大核形成异常的块状定位,并且与异染色质蛋白Pdd1不能共定位。结果表明,Tcd1不同位点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修饰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其在四膜虫细胞中的定位模式。  相似文献   
448.
以八肋游仆虫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eRF3基因为模板,用PCR的方法获得eRF3的C端(eRF3C)和C端缺失76个氨基酸的突变体eRF3Ct片段,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eRF3C和pGEX-6p-1-eRF3Ct,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可溶性表达。通过Glutathione Sepharose 4B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GST-eRF3C和GST-eRF3Ct获得纯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获得的蛋白为目的蛋白。PreScission酶切割后得到eRF3C和eRF3Ct蛋白。体外pull down分析显示eRF3C和eRF3Ct均能与八肋游仆虫第一类释放因子eRF1a相互作用,这表明八肋游仆虫eRF3 C端的76个氨基酸对于释放因子eRF1a的结合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449.
含硫氨基酸在不同的生物体中具有重要调节功能,转硫途径相关酶促进半胱氨酸的生成和硫化氢产生。本研究从嗜热四膜虫中鉴定一种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 γ-lyase 1,CGL1,TTHERM_00052400)基因。CGL1在营养生长期高水平表达,而在饥饿阶段和有性生殖期,维持在较低的表达水平。通过密码子优化,人工合成CGL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CGL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E.coli/pGEX-CGL1表达重组蛋白质GST-Cgl1,并通过亲和层析获得纯化。GST-Cgl1裂解胱硫醚产生半胱氨酸,也具有裂解半胱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产生H2S的活性。进一步构建重组质粒pNEO4-3HA-CGL1和pSMC1hpNEO-CGL1,转化四膜虫细胞,获得带有HA标签和干扰CGL1的突变体细胞株。免疫荧光定位表明,HA-Cgl1生长期定位在亲本大核,饥饿期定位在细胞质,有性生殖前期定位在亲本大核,而在后期定位在胞质中。CGL1干扰的突变体细胞株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能形成合子核,发育中的小核异常降解,产生仅有大核的异常单细胞。结果表明,嗜热四膜虫含有进化中保守的胱硫醚γ-裂解酶Cgl1。Cgl1具有产生和裂解半胱氨酸的活性。Cgl1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参与了有性生殖过程细胞核的发育。  相似文献   
450.
定量评估城市内部宜居性便于发现城市问题从而针对性改善环境。现有研究多囿于单一时相的静态分析,难以在微观层面揭示城市动态发展状态。本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城市安全性、设施便利性和经济繁荣性5个维度创建生态城宜居性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研究区2016—2020年的遥感影像、兴趣点、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等多源数据,结合熵值法和优劣解距离法从居住地块尺度对生态城内部宜居情况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生态城内不同片区宜居水平有较强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以生态城中新合作区南部为核心,宜居性整体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特点,设施便利性、交通便捷性和经济繁荣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特点,而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则呈现出中心低、边缘高的特点。2016—2020年间,生态城宜居性提升速度逐步加快,中新合作区南部的宜居性整体提升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