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构建靶向ERCC6基因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 RNA)真核表达载体,评价其对肺癌细胞ERCC6表达的干扰效果。依据ERCC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小干扰RNA的设计原则,设计并合成靶向ERCC6基因的3对ERCC6-sh RNAs和1对阴性对照NC-sh RNA片段,退火后连接至表达载体p GPU6/GFP/Neo中,重组载体经测序鉴定后转染肺癌SPC-A-1细胞中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ERCC6基因表达的变化。经测序分析证实,各ERCC6-sh RNA的表达载体均构建成功。转染重组质粒48 h后的各组细胞均有绿色荧光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表明,相对于阴性对照组,ERCC6-sh RNA1、ERCC6-sh RNA2、ERCC6-sh RNA3三个实验组SPC-A-1细胞中ERCC6基因在m 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ERCC6-sh RNA3载体的干扰效果最佳。本研究成功构建并筛选了靶向ERCC6基因的sh RNA高效干扰载体,能够有效抑制ERCC6基因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ERCC6基因与肿瘤发生分子机制和化疗耐药的相关性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2.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体4株国内分离株的重新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Contagious Caprine Pleuropneumonia,CCPP)是由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apricolum subsp.capripneumoniae,Mccp)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4株CCPP中国分离株进行分子特征研究,确定其分类地位。针对3段基因(A、B、C),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将结果与丝状支原体簇的6个成员进行遗传衍化分析。在A片段,4株中国分离株的扩增产物经PstI酶切后的结果与Mccp代表株F38相同,为548、420、128等3条带,其他5个丝状支原体簇成员只有420、128bp两条带。在B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中国分离株与F38同源性为99.5%,与山羊支原体山羊亚种Mcc代表株kid的同源性为98.9%,与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ZZ株同源性仅为95.4%。在C片段研究发现,4株中国分离株的序列与Mmc模式株PG3株同源性为67.4%~67.6%,与2株Mcc8601-50和California Kid同源性为95.1%~98.4%,与3株Mccp97097ET、Gabes和F38的同源性为99.6%~99.8%。通过对中国分离的87001、87002、367、1653等4株CCPP病原体的分子特征研究,首次提出其与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Mccp)亲缘关系最近,应归属为Mccp,并将国内流行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定名为Mccp。  相似文献   
93.
林晨  张冰  王亮  杨定 《生物多样性》2022,30(8):22192-229
双翅目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为繁多的类群之一,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本文对2021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2021年共发表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136个, 涉及27个科, 包括新属1个, 新种135个; 增加了中国新记录属4个, 新记录种37个。在2021年发表的所有中国双翅目新种中, 果蝇科、舞虻科、摇蚊科和大蚊科的数量最多, 占全年发表新种总数的1/2。新分类单元和新记录涉及23个省级行政区, 云南发表的新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占全国新种发表总数的1/3。2021年双翅目的新分类单元由150位作者贡献, 发表论文70篇; ZootaxaZooKeys和昆虫分类学报是发表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的主要期刊。2021年, 中国双翅目分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其在不同地区和类群间的研究水平并不均衡, 未来仍需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94.
空间环境具有多重尺度特性,具体分成可操作的近尺度空间、可导航的单视点空间和环境空间,以及大尺度的地理空间,有效表征不同尺度的空间环境对于人和动物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空间尺度的表征与其对应的功能需求有关,近尺度空间表征由顶叶负责;可导航空间表征在海马和皮层都表现出从后往前的“由粗到细”的梯度性;抽象社会空间的尺度表征则表现出二分性。未来研究应关注空间尺度表征的时间动态性及其对认知地图存在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蛋白质组学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应用到生命科学许多领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全脑以及许多脑区的蛋白质组数据库逐步建立,并且已经鉴定出了许多在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虽然神经系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本文对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6.
马雯  刘迺发  丁未  王亮  包新康 《四川动物》2012,31(1):74-76,2
2010年5~7月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巢荒漠伯劳被大杜鹃寄生,寄生率10.34%.荒漠伯劳产白色和粉红色两种颜色的卵,大杜鹃产白色寄生卵于卵色为白色的宿主巢中.寄生卵均产于6月,当月寄生率达42.86%.大杜鹃雏鸟19日龄离巢,离巢时体重66.24 g.  相似文献   
97.
通过将浒苔叶状体分为基部、中部和顶端三部分分别进行切段和切碎处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液体浅层培养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其组织和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特性。显微观察的结果显示:切段培养条件下,基部和中部的藻段均可在其形态学下端形成假根,在形态学上端产生类似叶状体的突起。藻段的发育具极性,但是其极性并不绝对的,在1.0 mm的基部藻段两端都观察到了假根的形成。虽然顶端的藻段和组织块全都形成和释放了孢子,未见明显的营养生长,但是在培养早期,其下端仍然具有形成假根的能力。浒苔各部位藻段和组织块释放的和滞留于孢子囊内的孢子都可以立即萌发成苗。快速生长的中基部藻段形成了气囊,致使其漂浮于培养基上。有很多藻段和组织块形成和释放了生殖细胞,释放到外界以及滞留于孢子囊内的孢子均可立即附着萌发。数据分析表明:藻段的生长具有极性,不同部位相同长度的藻段生长率差异明显,基部藻段的生长率高于中部藻段,顶部藻段无明显的营养生长。藻段的生长与其原始长度和在藻体中所处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藻段和组织块的再生与藻体的完整性及其在藻体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8.
五种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的生理特性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雪红  高艳鹏  郭小平  赵廷宁  王亮 《生态学报》2012,32(16):5076-5086
采用盆栽控制土壤水分,测定不同程度水分胁迫梯度下5种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植物的叶水势、光合作用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并以水分胁迫下各生理指标的平均变化速率为原始数据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强,5种植物的ΨL、Pn、Tr、GS、Fv、Fm、Fv/Fm、Fv/Fo均逐渐下降,Fo逐渐升高,WUE先升后降,Ci先降后升,不同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及拐点有一定差异;平均变化速率相对较小的是八宝景天和马蔺,较大的是肥皂草和太行菊;(2)根据水分胁迫下Gs和Ci变化方向的差异判断八宝景天、马蔺以W2作为Pn降低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因素的分界线,五叶地锦、肥皂草和太行菊以W1为分界线,八宝景天、马蔺在W2时WUE最高,五叶地锦、肥皂草和太行菊在W1时最高;(3)5种植物抗旱性大小排序为:八宝景天>马蔺>五叶地锦>太行菊>肥皂草,聚类分析结果为:八宝景天、马蔺为强抗旱植物,五叶地锦为中抗旱植物,太行菊、肥皂草为弱抗旱植物。  相似文献   
99.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额叶脑挫裂伤患者56例,对其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脑挫裂伤的种类和预后情况,针对额叶脑挫裂伤恶化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过本院的CT诊断分析和治疗,36例单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恢复效果良好,15例双侧局限性额叶脑挫裂伤仅仅8例恢复良好,5例广泛性额叶脑挫裂伤有4例出现病情恶化,导致2例死亡。结论:脑水肿延迟效应是造成额叶脑挫裂伤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从首次CT诊断扫描来看,脑挫裂伤的类型可以体现出疾病恶化的风险,双侧广泛性额叶脑挫裂伤恶化的危险因素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