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凡纳滨对虾proPO基因标准曲线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酚氧化酶原(proPO)系统属于一种酶联级系统,在凡纳滨对虾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Real-time PCR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检测基因表达通用的方法,能对低丰度mRNA水平进行定量,可在体外对细胞活性进行评估,选择该方法进行外界环境因子胁迫下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组织proPO表达分析。在实时荧光定量PCR中,标准曲线法是最为简单、准确的定量方法。为了快速、准确的定量proPO基因在逆境下的表达水平,构建了正确、可靠的proPO基因表达标准品质粒和标准曲线。结果表明,该法所构建的标准曲线能够保证数据的精确性,满足实时荧光定量试验的要求,完全可以作为proPO基因荧光定量检测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42.
干旱胁迫对宁夏枸杞叶片蔗糖代谢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夏枸杞品种‘宁杞1号’为材料,采用防雨棚内盆栽控水法研究了轻度干旱(LD)、中度干旱(MD)、重度干旱(SD)和正常灌水(CK)4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枸杞叶片糖分含量、蔗糖代谢酶活性和光合参数的响应规律,为宁夏枸杞在干旱地区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降低了枸杞青果期叶片蔗糖和淀粉含量,轻度干旱胁迫可提高枸杞色变期叶片果糖和蔗糖含量,而成熟期叶片淀粉含量则随着干旱加重而升高。(2)干旱胁迫降低了青果期枸杞叶片中性转化酶(NI)、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的活性,降低了色变期和成熟期叶片酸性转化酶(AI)和SS的活性,但提高了色变期和成熟期叶片NI的活性。(3)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呈降低趋势,瞬时水分利用率(WUE)呈现:LD>CK>SD>MD的变化趋势。研究认为,轻度干旱胁迫能促进宁夏枸杞成熟期叶片蔗糖积累和水分利用率提高,有利于更多光合同化物输送到果实中。  相似文献   
43.
外生菌根真菌对杉木的接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商南县2年生杉木苗木进行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es)、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和褐黄牛肝菌(Boletus luridus)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接种试验.结果显示,外生菌根真菌对杉木苗木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苗木的菌根化水平,增加苗木体内叶绿素含量,促进其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累积,降低丙二醛含量.对不同坡向杉木苗木各项生长指标的分析显示,在杉木人工造林中,阳坡的综合效应明显优于阴坡.乳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可作为一种生物肥料,在杉木人工造林中应用.  相似文献   
44.
毫微秒电磁脉冲的生物效应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宽频带横电磁场传输室(BTEM cell)从实验方面研究了细胞在瞬态电磁场作用下产生的非热生物学效应,并初步提出了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5.
该研究以宁夏枸杞‘宁杞1号’果实为材料,利用RT PCR技术, 分离出枸杞己糖激酶基因LbHXK的全长序列(1 494 bp),该基因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98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53.88 kD ,理论等电点5.96; LbHXK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己糖激酶家族显著的特征,包含一个己糖激酶小亚基 (Gly91~Val228)和一个大亚基结构(Asn229~Asp476),该蛋白三级结构为V型,并且存在一个葡萄糖结合结构域;LbHXK与茄科烟草的同源性最高为93.36%。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LbHXK基因在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叶中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且组织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果实发育LbHXK基因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色变期(开花后约22 d)达到最高,随后到果实成熟期降至最低,且果实发育前中期显著高于后期。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枸杞LbHXK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百合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物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对百合枯萎病具有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对其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分析。【方法】以强致病力的百合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菌,采用系列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初筛拮抗细菌,并通过产铁载体能力、水解酶活性、土壤定殖力等多种生防特性指标进行复筛,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其分类地位;利用百合尖孢镰刀菌作为靶菌进行活性追踪,结合酸沉淀、快速柱色谱、HPLC等分离纯化手段,对菌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纯化分析。【结果】在64株百合根际细菌和386株海洋细菌中进行初筛,得到9株对百合镰刀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最后筛选了1株拮抗活性较强且产铁载体能力和水解酶活性、土壤定殖能力较高的菌株11B91,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抑菌活性物质初步推测可能为iturin和fengycin脂肽类化合物。【结论】菌株11B91在百合枯萎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证实海洋来源的微生物也具有防治陆地植物病原菌的潜力,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47.
丝状真菌粗糙脉孢菌是一种作为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生物.通过对粗糙脉孢菌5S rRNA基因的组成和在染色体上分布的研究,揭示了丝状真菌中存在的一种基因组防御机制——重复序列诱导的DNA点突变(RIP).通过对发生突变的5S rRNA假基因的研究还发现,粗糙脉孢菌中存在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随后的深入研究使粗糙脉孢菌成为解析DNA甲基化机制的最重要模式生物之一.粗糙脉孢菌基因转化操作引起的营养生长阶段同源基因的沉默(quelling)是由RNAi途径调控的,同时该途径也是调控减数分裂过程中非配对DNA诱发的基因沉默(meiotic silencing)的关键.由于粗糙脉孢菌基因组简单,且存在与高等真核生物相同的DNA甲基化和多种组蛋白的修饰,使其成为今后深入研究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重塑等表观遗传现象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组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相似文献   
48.
DREB1A是DREB转录因子的一员,它们都含有一段与DNA结合的保守区域,由58个氨基酸组成,称为EREBP/AP2结构域(EREBP/AP2 domain)。一个DREB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多个与植物干旱、高盐及低温耐性有关的功能基因表达。从拟南芥中克隆了DREB1A转录因子基因,成功构建了DREB1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BL21(DE3),经1 mmol/L IPTG诱导表达获得了DREB1A蛋白,但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为以后深入研究DREB转录因子与DRE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为了解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染色及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银鲳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银鲳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构成, 胃肠交界处有很多幽门盲囊。食道侧囊呈椭球形, 食道粗短, 胃呈U型, 肠有多个盘曲, 肠指数为2.03。舌上皮内有少量味蕾及较多黏液细胞。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组成。食道侧囊内皱襞较发达,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含较多黏液细胞, 且以Ⅳ型为主, 皱襞顶端及侧面有内含角质刺的次级突起; 黏膜下层及肌层中有固定皱襞的骨质脚根; 侧囊内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食道内皱襞较高,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含较多黏液细胞, 且以Ⅳ型为主。胃内皱襞发达, 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未见黏液细胞分布; 胃腺发达, 胃内蛋白酶活性较高。肠道内褶襞多, 高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黏液细胞密度前、中肠较高, 后肠较低, 且均以Ⅰ型为主; 肠道内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幽门盲囊组织结构与肠相似。银鲳的消化道结构特点、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与其功能及偏肉食的杂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50.
RNA干扰及其在增强作物抵抗有害真核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i是一种序列特异的同源依赖型基因沉默现象,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是生物体抵抗核酸入侵、调控自身基因表达的重要途径。RNAi发现以后,很快就作为一种反向遗传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鉴定,并且在作物改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作物抗病毒及品种改良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近年来,随着对RNAi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RNAi技术作为一种增强植物抵抗线虫、草食昆虫、真菌等有害真核生物的新策略的研究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对RNAi及其在增强植物抵抗有害真核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RNAi作为一种持久抗病虫育种策略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