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球蚜科分类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球蚜科是蚜虫类的一个重要类群,包括多种林业害虫和检疫害虫,本文从形态特征、生活史、寄主植物、地理分布,进化起源等方面对世界及中国球蚜物种进行了综合论述.结果表明,球蚜科具有较多原始的特征,是蚜虫中较为古老的一类;球蚜具有包括异寄主全周期、异寄主不全周期、同寄主不全周期等复杂的生活周期,形成虫瘿是其主要的为害特征;球蚜科物种专性寄生在松科植物上,主要包括云杉属Picea、松属Pinus、落叶松属Larix、冷杉属Abies等属的植物,在蚜虫物种和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平行演化的现象;球蚜的分布与寄主植物的分布相一致,主要是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高山.世界球蚜有8属59种,区系成分主要是新北区、古北区.中国球蚜科有6属20种,分布在黑龙江、云南、四川等地,主要是古北区成分.初步推测球蚜科可能首先在松属植物上起源.  相似文献   
72.
三角梅属植物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三角梅属(Bougainvillea)属于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有14个种。该文综述了三角梅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展望了该属植物在增进人类健康、丰富精神生活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三角梅属植物因其苞片的形态色彩以及植株形态的变化而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三角梅属植物不仅作为花卉备受关注,近年来,有关三角梅其它应用价值的研究使人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从三角梅叶片中分离得到具有类胰岛素功能的松醇(D-pinitol)对替代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以及减轻胰岛素疗法带来的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还表明,三角梅叶片和根中至少含有2种抗病毒蛋白——BAPI和Bouganin,它们对于多种植物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开发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三角梅还是研究甜菜色素代谢的重要模式植物之一,其甜菜色素的种类和含量之丰富为开发安全的天然食用色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些相关研究展示了三角梅作为资源植物的多元价值,为进一步开发三角梅的观赏、医药、生物农药价值和作为天然食用色素以及发挥环境修复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刺蚜属Cervaphis van der Goot分类,该属世界已知5种1亚种;重新定义了该属的鉴别特征,编制了分种(亚种)检索表,补充了已知种的地理分布与寄主植物信息;记述了1中国新纪录种--棘刺蚜Cervaphisechinata Hille Ris Lambers,1956,提供了形态特征图和照片.研究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74.
黄晓磊  刘琳  乔格侠 《昆虫学报》2011,54(5):582-588
蚜虫是半翅目(Hemiptera)中一类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 由于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是研究重要适应进化问题的理想模型。蚜虫体内存在一类专性的胞内共生菌Buchnera, 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有重要贡献, 被称为蚜虫的初级内共生菌。蚜虫-Buchnera是研究共生关系的理想模型, 两者系统发育格局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生物间专性共生关系的演化。本文系统综述了两者在不同分类水平(高级阶元、 低级阶元)上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现有证据暗示: 两者在低级阶元水平上具有系统发育一致性, 而在高级阶元水平上可能没有平行演化关系, 这些对早期研究提出的平行演化假说提出了质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建议从增加取样类群、 增加基因数目和数据量、 系统发育一致性检验等几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系统发育研究, 并开展Buchnera的转移实验, 从而检验Buchnera的横向转移及其基因在不同蚜虫支系中的进化速率一致性, 以便更客观地揭示蚜虫-Buchnera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75.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02,45(1):102-108
系统研究了中国的长大蚜属Eulachnus del Guercio, 1909, 共记述12种,其中1个新种,肖高山长大蚜E. similialticola Zhang,sp.nov.; 2种中国新记录种:高山长大蚜E. alticola Borner, 1940和钉毛长大蚜E. tuberculostemmatus (Theobald, 1915)。论文提供了该属的分种检索表,各种提供了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新种还提供了与其近缘种的示差鉴别。所有研究标本,包括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76.
研究认为中国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 Mordvilko,1894蚜虫有7个亚属,刺棘斑蚜亚属Acanthocallis Matsumura 1917,东方棘斑蚜亚属Orientuberculoides Hille Ris Lambers,1974,针棘斑蚜亚属Acanthotuberculatus Quednau,1999,阿棘斑蚜亚属Arakawana Matsumura ,1917,日本棘斑蚜亚属Nippocallis Matsumura,1917,中日棘斑蚜亚属Nippotuberculatus Quednan,1999和肖棘斑蚜亚属Tuberculoides van der Goot,1915。给出分亚属检索素,并记述5个中国新纪录亚属和一个新纪录种环肖棘斑蚜Tuberculatus(Tuhberculoides)annulatus(Hartig 1841),研究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77.
本文记述中国二叉蚜属SchizaphisBruer6种,其中包括3新种:贴梗海棠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chaenometicolaZhang,sp.nov.香草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hierochlophagaZhangetChen,sp.nov.和长管二叉蚜Schizophis(Schizaphis)longituberclataZhangetQiao,sp.nov,并附亚属、种检索表。模式标本存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贴梗海棠二叉蚜Schizapais(Schizaphis)chaenometicolaZhang,新种(图1)正模:无翅孤雌蚜,No.8101-1-11,甘肃:天水(北纬34.6°,东经105.7°)1580m,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1985-VII-7,23,张广学、钟铁森;副模:7无翅孤雌蚜,其它同上。该种触角约为体长的0.50~0.70倍,腹管略长于尾片,与香草二叉蚜相近,但腹部各节无缘瘤,中胸腹盆两臂分离,寄主贴梗海棠和山丁子,使其不同于本属内任何种。香草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hierochlophagaZhangetChen,新种(图2)正模:有翅孤雌蚜,No.Y2690-1-1-3,北京(北纬39.3°,东经116.4°)100m,香茅草Cymbopogonspp,1983-VI-2,张向才。副模:1有翅孤雌蚜,1无翅孤雌蚜,No.Y2690-11-2,其它同上。该种触角约为体长的0.64倍,有翅孤雌蚜触角3~5  相似文献   
78.
采用紫外线诱变和60Co-γ射线协同诱变的方法,对出发菌株Uco-3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通过正突变率与诱变剂量的相互关系,确定最佳诱变剂量。采用4min的紫外线照射和剂量为500Gy的γ射线对黑曲霉Uco-3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获得一株产高温乳糖酶的高产突变株,突变株产乳糖酶能力显著提高,产酶活力达44.37U/mL,是出发菌株Uco-3的2.73倍。  相似文献   
79.
本文以世界分布的5种粉虱蚜属Aleurodaphis van der Goot蚜虫为材料,研究了该属的地理分布特点,现代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同时,利用蚜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的关系,并结合古地理和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粉虱蚜属的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可能原因。9粉虱蚜为典型的东洋区成分,但在中国大陆其分布向古北界有所渗透。根据该属分布特点,推测中国的华中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化中心。另外,推测形成该属现  相似文献   
80.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13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差别很大:在科级水平,球蚜科Adelgidae、纩蚜科Mindaridae和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的寄主植物类群比较单一,蚜科Aphididae和瘿绵蚜科Pemphig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在属级水平,各属蚜虫间寄主植物也有明显差异,有143属蚜虫的寄主植物多于2科,其中蚜科的属占多数,蚜属Aphis、瘤蚜属Myzus、长管蚜属Macrosiphum、粗额蚜属Aulacorthum和声蚜属Toxoptera的寄主植物最多,各超过100科290属.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其中16科47属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多于14属.蚜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部位丰富多样,可分为7类,分别为叶片、嫩梢、嫩枝、茎、花、根部、果实等.以叶片、茎、嫩枝和嫩梢为蚜虫主要取食部位.平翅绵蚜科主要取食嫩枝、茎和根部,短痣蚜科Anoeciidae主要取食叶片、嫩梢和根部,球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和毛管蚜科Greenideidae取食叶片、嫩梢、嫩枝和茎等部位,纩蚜科取食叶片、嫩梢、茎和花等部位,大蚜科Lachnidae和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除取食叶片、嫩梢、嫩枝、茎等部位外,前者还在根部取食,后者还寄生在果实上,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在除花以外的其它6个部位取食,蚜科、瘿绵蚜科和毛蚜科Chaitophoridae的取食部位最为多样,它们在上述7个部位均可取食.还初步讨论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物种的分化,以及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