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UV-B辐射和蒽对三角褐指藻DNA伤害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紫外线和多环芳烃-蒽对三角褐指藻DNA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蒽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蒽浓度的增加,三角揭褐藻DNA损伤程度增加;在蒽浓度固定不变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DNA的损伤程度同样提高;在蒽的处理过程中同时伴有紫外线的辐射处理,DNA的损伤程度加剧;蒽处理解除一段时间后,DNA损伤程度未明显减轻、而UV-B处理解除后,DNA的损伤可明显恢复,说明DNA的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微藻受蒽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72.
维生素B12(VB12)是一种重要的动物和人类营养因子, 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和医药卫生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VB12的主要产地, 2007年产量为27 t, 占全球总产量的77%。VB12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复杂的维生素分子, 化学合成极其困难, 所有VB12产品均采用生物发酵制备其主体结构。VB12主要由古生菌和一些真细菌通过有氧或厌氧两种途径合成, 工业上主要采用费式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chii)和脱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进行发酵生产。综述了VB12的基本性质, 生物合成途径, 以及发酵生产工艺, 并对VB12的应用与市场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3.
【目的】通过研究林地转型耕地对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为丘陵区耕地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机制以及未来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和结构变化,并耦合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明确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关键的驱动因子。【结果】林地垦殖为农田后,长期施肥导致土壤酸化,pH从5.58降至4.72,而土壤速效磷则从2.49 mg/kg增至49.3 mg/kg。相应地,耕地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的丰度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低于林地。基于编码碱性磷酸酶的phoD基因(alkaline phosphatase-encoding gene)序列的物种分类表明,丘陵区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其中林地土壤的蓝藻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耕地。耕地土壤的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林地,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Chlorogloea属、Gemmata属、Phormidesmis属和Pseudolabrys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林地。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结构因林地转型耕地而发生显著改变。phoD基因丰度和Shannon指数与pH显著正相关,而与总磷、速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均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速效磷是这些影响因素中影响最强烈的,长期施用无机磷肥导致含碱性磷酸酶的土壤细菌群落对有机磷分解的能力退化。【结论】林地转型耕地加之长期施肥改变了土壤pH和速效磷,并在其他理化因子的协同驱动下,导致土壤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使用呼吸机无创呼吸机所给予的集束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心脏外科术后首次拔管后应用无创呼吸的病人,总结其拔管后使用无创呼吸机的集束护理经验。结果:针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集束护理策略可大大减少其不良并发症,并缩短其在ICU的住院时间,大大地提高了其生活质量。结论:无创呼吸机的应用有赖于患者的积极配合及医护人员的熟练操作,也有赖于护士的自身素质和观察能力,而根据无创呼吸机指南制定出的集束护理策略的应用,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缩短其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75.
76.
谢鹏  刘国栋  孙晋芳  郭超  朱开翔  张晓薇  王丽丽 《生态学报》2023,43(24):10308-10319
植物凋落物分解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逐渐加剧,气候变暖对湿地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凋落物袋法对比研究了山东省南四湖湿地中芦苇和香蒲两种典型湿地植物的凋落物分解过程,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 OTC)模拟了大气增温(2.0±0.5)℃—(4.0±0.5)℃对凋落物分解特征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增温显著加速了两种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而木质素/氮(Lignin/N)、纤维素/氮(Cellulose/N)是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重要因子,与分解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增温显著增加了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碳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细菌丰度变化的驱动因子,而木质素、木质素/氮是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细菌丰度变化的驱动因子。细菌群落共现网络显示,在增温条件下,凋落物分解的细菌群落网络主要由共生关系组成。气候变暖提高了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惠程度,加快了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进程,进而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77.
林伟  刘建国  王丽丽 《蛇志》2005,17(2):119-119
我院自1988-2003年共收治肾外伤52例,占同期泌尿系损伤的31.2%。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8.
袁秀堂  杨红生  王丽丽  周毅  张涛  刘鹰 《生态学报》2007,27(8):3155-3161
夏眠是刺参最重要的生理特征;水温升高是其夏眠的主要诱发因子,而夏眠的临界温度与刺参体重密切相关。为揭示刺参夏眠对其能量利用对策的影响,测定了2种体重规格(134.0±13.5)g和(73.6±2.2)g刺参在10、15、20、25 ℃和30 ℃ 5个温度梯度下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温度和体重及其交互作用对刺参能量的摄入均有显著影响;而温度是影响其摄食能分配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刺参在非夏眠期、夏眠临界期和完全夏眠期的能量利用对策有所不同:在非夏眠期,刺参摄食能支出的最大组分是粪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超过50%,其次为呼吸耗能,占19.8%~39.4%,而生长能和排泄能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5.7%~10.7%和2.9%~3.7%;在夏眠临界温度下,呼吸和排泄耗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均显著增大(分别为88.3%和13.6%),而生长能所占比例降为负值(-55.3%),刺参表现为负生长;而在夏眠期,刺参的摄食能和排粪能为零,为维持其基本生理活动,不得不动用以往贮存于体内的能量,消耗于呼吸和排泄等生理过程,供维持生命之用。总之,从能量生物学的角度看,夏眠的主要生态学意义在于刺参长时间处于相对高温环境,进而导致摄食受阻条件下的一种能量节约方式。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一类具有标准发生率的CD4+T细胞感染HIV病毒模型的动力学性质.通过分析,得到了病毒消除与否的阚值一基本再生数.证明了当基本再生数小于1时,未感染病毒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病毒将在宿主体内被清除.当基本再生数大于1时,病毒将在宿主体内持续生存,进一步给出了病毒感染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条件.最后对所得结论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80.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3种食木性蜚蠊:滇南隐尾蠊、哈巴隐尾蠊和长白隐尾蠊的触角感器。在本文中对上述3种隐尾蠊的触角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3种隐尾蠊触角无明显差异。观察并测量了6种主要的感器类型: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小头感器。结果发现,在3种隐尾蠊触角上毛形感器是最丰富的感器。统计表明感器在3种隐尾蠊种间和两性间存在一些差异。与其他蜚蠊和白蚁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它们在生活习性上的差异。综上所述,感器的形态描述和统计分析不足以对3种隐尾蠊进行分类鉴别,不宜作为种级单元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