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经Triton X-100处理和多聚甲醛固定之后用Rh-Ph(Rhodamine-Phalloidin)染色,细胞质内可见较丰富的、直径为100—300nm的F-actin束。较粗的F-actin束沿细胞的长轴平行排列,并纵裂成较细的“分枝”,纵裂成的分枝又纵裂成更细的“分枝”。各种大小的F-actin束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三维的纤丝网络,并且与细胞膜、细胞核和其它细胞器相连。经同样方法处理和固定的细胞用考马斯亮兰R_(250)(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R_(250))染色之后,细胞质内可见直径为200—300nm的纤丝,形态特征和排列方式和上述在荧光显微镜下看到的F-actin束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洋葱鳞茎内表皮的细胞骨架包含较丰富的F-actin系统;Pena的考马斯亮兰染色法(1980)所显示的结构主要代表F-actin束。  相似文献   
12.
13.
14.
帽儿山地区不同类型河岸带土壤的反硝化效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帽儿山地区森林背景下的森林、皆伐、草地河岸带和农田背景下的森林、裸地河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硝态氮消失法,研究了不同背景下各类型河岸带的反硝化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类型河岸带中,农田背景下的森林河岸带土壤反硝化强度最大,其硝态氮消失率的变化范围为46.79%~91.13%,农田背景下的裸地河岸带土壤反硝化强度最小,其硝态氮消失率的变化范围为15.64%~81.84%;森林背景下土壤反硝化强度的大小顺序为皆伐河岸带〉森林河岸带〉草地河岸带,其硝态氮消失率的变化范围依次为42.06%~90.39%、28.24%~85.73%、21.44%~83.11%.研究区河岸带表层土壤的反硝化强度大于底层.河岸带土壤反硝化强度均受可利用碳、硝态氮的限制,各类型河岸带以农田背景下森林河岸带土壤反硝化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5.
16.
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eeps),尖顶羊肚菌(M.Conwa)和羊肚菌(M.Esculenta)三种不同的羊肚菌在相同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下,菌丝体产量、总蛋白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无显著的差异;同一个种在含不同浓度麦芽糖、蛋白胨和维生素Bl的培养基上生长时,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无显著的差异,但菌丝体的产量的差异较大,可溶性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酯酶同功酶的组成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洋葱鳞茎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胞松素B的自来水中时,根尖伸长的速度减慢,间期细胞的比例上升,前、中、后和末各期的细胞的比例相应下降。在超显微结构水平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小泡的内腔膨大,线粒体的结构和分布改变,细胞核表面突起或内陷,部分细胞器解体,文章讨论了胞松素B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20和40mg·L-1的亚硝酸钠以及50mg·L-1的苯丙氨酸处理下草麻黄茎段愈伤组织增殖量增大,而酪氨酸和蛋氨酸处理的愈伤组织增殖量则下降,且随着这类外源物质浓度的增大其下降幅度也增大。60mg·L-1蛋氨酸、20mg·L-1酪氨酸和50mg·L-1苯丙氨酸可以有效提高草麻黄愈伤组织中麻黄碱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9.
以异羟基洋地黄毒甙(digoxigenin)sfi yn r rRNA为探针与多聚甲醛固定的植物根振动切片原位杂交。结合免疫荧光检测分析了豌豆(Pisum sativum)间期细胞核内核仁组织者区的数目、分布和排列。研究结果发现豌豆根尖分生组织间期细胞核内有1-6个被探针分子强烈标记的位点。这些位点呈大小不等(0.24-1.98μm^3)的斑点状,分布在核仁的周边,并且与核仁相连。探针标记位点在核  相似文献   
20.
De la Pena and Puertas(1978)发现早、中和晚偶线期接种的黑麦花药,在含有抗微管试剂秋水仙素(1mg/ml)的培养基上培养16—24小时以后,部分花粉母细胞显示出秋水仙素效应的有丝分裂(C-mitosis)特征,他们称之为秋水仙素效应减数分裂(C-meiosis)。我们在研究抗微丝试剂胞松素B(cytochatasin B)对黑麦花粉母细胞发育的影响时,也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