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利用细胞化学DNA特异染色法——NAMA-Ur特异染色法对豌豆细胞核仁中rDNA的位置及其排布构型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表明,核仁中的rDNA位于纤维中心(FC)以及FC与致密纤维组分的交界处,以环绕FC的形式排布。不同位置的rDNA成分都具有集缩和解集缩两种形态结构,核仁外的核仁伴随染色质经过核仁通道进入核仁,沿FC周边排列,与其中的DNA相连。  相似文献   
172.

????? 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医改的主要内容,岗位管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通过介绍医院在医改背景下实行岗位管理改革的做法,阐述岗位管理的涵义及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重要性,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3.
目的通过对5 863例妇科疾病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分析引起妇科疾病的病原体感染分布状况。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来义乌妇保院就诊的妇科患者5 863例,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镜检和生化检测。结果在5 863例样本中,清洁度Ⅰ~Ⅱ2 756例,清洁度Ⅲ~Ⅳ3 107例,不同清洁度中病原体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0~50岁年龄组病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育龄期妇女阴道感染率较高,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比白色念珠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均要高。因此,育龄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细菌性阴道病感染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4.
LTR-反转录转座子是真核基因组重要的组成部分,能通过RNA中间体完成在基因组上的转座。小麦种子受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后能促进其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经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注入的种子发芽24h和48h后,其中的copia-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可达到对照的40倍。用基于反转录转座子扩增多态性和反转录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2种分子标记技术扩增经低能氮离子注入后的小麦DNA,指纹图谱显示出了一定的多态性,这说明低能氮离子束激活了小麦中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座活性。转座子转录活性的增强可调节其邻近基因的表达和mRNA的拼接,反转录转座子插入到基因组上新的位点后,使基因组上的基因发生了重排,这种重排可能表现为植物表型的改变。因此,推测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活性提高和转座激活是产生低能离子束注入生物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5.
小麦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30亿以上人口的主粮。近年来,由于各种病虫害危害,全球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中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此外,病菌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对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化学药剂的使用以及抗病品种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但是,由于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匮乏、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频繁暴发;同时,赤霉病菌抗药性产生致使化学农药的防控效果大大降低。从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小麦品种抗性及病菌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赤霉病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赤霉病防控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科学问题,探讨该病害持续绿色防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6.
为明确稻麦轮作系统有机肥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搜集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利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有机肥类型(普通有机肥、生物质炭、秸秆)、施用策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配施部分化肥、有机肥配施全量化肥)、施用年限(短期、中期、长期)对稻麦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对不同土壤条件(酸性、中性、碱性)的响应。结果表明: 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施用对水稻和小麦的增产效应相近,分别为3.1%和3.0%。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性质的提升效果更明显,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5.7%),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幅在11.7%~38.4%。不同类型有机肥中,生物质炭和普通有机肥对土壤性质的改良效果优于秸秆;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的作物增产效果更好,而土壤性质改良效果较差;随着有机肥施用年限增加,作物增产和土壤肥力提升效应逐渐增强;在酸性土壤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作物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土壤容重与稻麦周年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与稻麦周年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7.
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不仅是一种常用大宗木本药用植物类型,而且也是重要的绿化植物类型。以太行山南段陵川境内广泛生长的连翘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方法,解析连翘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探讨海拔、坡向主要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群落格局的影响,以期有助于连翘的规模化种植。结果表明:(1)该区连翘群落可分为5类群丛:Ⅰ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群丛;Ⅱ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白刺花(Sophora davidii)-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铁杆蒿(Tripolium vulgare)群丛;Ⅲ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群丛;Ⅳ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群丛;Ⅴ连翘(Forsythia suspensa)+黄刺玫(Rosa xanthina)-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群丛。(2)海拔高度(H)、全钾(TK)和坡向(TRP)是影响该区连翘分布状况的3个主要环境因子。3个因子在4个层级水平上构成群落分型的主导因子。第一级主导因子是海拔高度(H=1330 m);第二级是土壤总钾量(TK=19.07 mg/kg)和海拔(H>1330 m);第三级是坡向(TRP=0.2775)、海拔(H>1330 m)和总钾量(TK<19.07 mg/kg);第四级是总钾(TK=18.47 mg/kg)、海拔(H>1330 m)、和坡向(TRP>0.2775)。海拔高度和土壤肥力是影响太行山南段生境内连翘群落结构和规模化种植的要重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8.
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厌氧氨氧化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以NO_2~–为电子受体,将NH_4~+氧化成N_2的过程,该过程主要由浮霉菌门下的厌氧氨氧化细菌参与。厌氧氨氧化细菌广泛存在于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及其他一些特殊生境中,其在废水生物脱氮和地球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发现历程、种类、特性、代谢途径、分布、检测方法及应用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最后对厌氧氨氧化细菌研究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9.
由于协同进化未完成,蓝藻的16S-23S rDNA基因间隔序列(ITS)存在多种拷贝类型,目前蓝藻ITS序列的拷贝类型分布以及演化规律尚未研究清楚。该文采用本地采集的席藻属样品,测定其ITS序列,并结合基因库中已有的席藻ITS序列,对席藻属蓝藻ITS序列拷贝类型及其之间的进化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席藻属ITS序列的PCR产物有两种情况,即单一条带(仅出现ITS-IA或ITS-I型)和两条条带(同时出现ITS-IA和ITS-N型),其中以单一条带的ITS-IA型最为普遍;在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生树中,ITS-IA型和ITS-I型均各自聚为一个组群,且ITS-IA型的组群节点出现较早,表明席藻属ITS-I型极有可能是由其原来的ITS-IA型缺失tRNAAla编码区进化而来,ITS-IA型应为席藻ITS序列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80.
为了明确连续施用缓/控释尿素肥料对潮棕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对持续6年施用不同种缓/控释尿素肥料种植玉米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6年施用缓/控释尿素肥料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全钾、碱解氮及pH值下降;持续施用缓/控释尿素可以减缓土壤pH的下降,缓释尿素肥料的pH显著高于包膜尿素的pH;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施用普通尿素肥料,长期施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结合及包膜的尿素肥料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且激活了土壤硝化作用潜势,包膜尿素肥料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添加硝化抑制剂类肥料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总体来说,持续6年施用NBPT+DMPP+U和PCU肥料土壤生物活性高于其他处理,考虑到肥料成本和经济效应,NBPT和DMPP配施的尿素肥料更适用于潮棕壤上连续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