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绞股蓝是我国特色天然资源,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糖是其重要的药用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抗疲劳等生物活性。更重要的是绞股蓝多糖不仅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还参与和介导了免疫功能的调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在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威胁人类健康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希望开发成我国特色的创新药物。本文对绞股蓝多糖分离纯化、结构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综述,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72.
钦传光 《生物技术》1999,9(2):14-16
研究黑曲霉MIUG1.15产生转化酶的条件和特性。表面培养时转化酶的产率较高。每隔6d更换一次培养基,菌种连续发酵45—50d后,转化酶活力比最初的高4.7倍。此后,pH值陡然下降,转化酶迅速失活。转化酶最适宜温度45℃,pH值4.5,70℃下热稳定(60min内的失活率为54%)。  相似文献   
273.
为研究中国汉族群体IDUA基因球KpnⅠ酶切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以及该位点等位基因片段传递的规律,采用PCR-RFLP技术,对16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中国汉人的324条染色体进行检测,另又对5个家系16位成员进行同样的检测,然后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等位基因A1频率为0.17,等位基因A2频率为0.83,杂合率为29%;A1、A2的传递规律与理论上预计的完全符合。认为中国汉族群体IDUA基因KpnⅠ酶切位点也具有遗传多态性,并且与国外报道的无显著性差异;A1、A2在世代中的传递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274.
中国南方汉族群体MPSI型Kpn I酶切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国汉族群体IDUA 基因Kpn I 酶切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以及该位点等位基因片段传递的规律, 采用PCR-RFLP技术, 对16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中国汉人的324条 染色体进行检测,另又对5个家系16位成员进行同样的检测,然后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等位基因A1 频率为0.17,等位基因A2 频率为0.83,杂合率为29%;A1 、A2 的传递规律与理论上预计的完全符合。认为中国汉族群体IDUA 基因 Kpn I 酶切位点也具有遗传多态性, 并且与国外报道的无显著性差异;A1、A2 在世代中的传递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the Kpn I site in the α-L-iduronidase(IDUA) gene from a Han population in southern China and to study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alleles, PCR-RFLP was used to analyze 324 chromosomes from 162 Chinese unrelated healthy Han individual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genotypes of 16 members in five families. To compare the frequencies and heterzygosity betwee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and Caucasians in Western by using χ2test. The frequency of allele 1 (450bp) was 0.17,allele 2 (390 plus 60 bp) 0.83, the heterozygosity was 29%.The genotypes of each member of all families detected was completely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ical assessment. The locus of Kpn I in the IDUAgene from Han population has polymorphism.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and Caucasians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transmission of alleles was agreement with the Mendelian genetic law.  相似文献   
275.
生技霉素稳定型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同源重组技术将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因整合至螺旋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spiramyceticusF21)的染色体上,构建了稳定的生技霉素基因工程菌。在不加压的情况下传代,菌种携带选择性遗传标记情况、生长、发酵效价及发酵产物的TLC分析均表明此基因工程菌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且发酵效价及产物的组分均得到改善。South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在螺旋霉素产生菌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  相似文献   
276.
自20世纪60年代,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地层中陆续发现了p3由5个主要褶沟组成的兔类化石,并先后建立了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Gureev et Konkova,1964)和三裂齿兔(Tris- chizolagus Radulesco et Samson,1967)两属。近年,在中国安徽淮南大居山新生代晚期不同时代的洞穴、裂隙堆积物中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数量颇多的上新五褶兔的材料。笔者在研究大居山新洞早上新世的上新五褶兔时, 将其与欧亚大陆该属内的已知种和三裂齿兔的各种进行了详细比较,发现产自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稻地组的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Cai,1989被指定为上新五褶兔值得商榷。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材料仅有1枚p3(GMC V 2008-1)和两枚中间颊齿(p4 或ml,GMC V 2008-2及m2,V 2008-3)。正型标本p3的中前褶沟(AR)中央、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后壁釉质层具有小褶曲,这些形态确实与上新五褶兔的特征有些相似。但褶曲的发育程度明显比上新五褶兔的弱;另外,其齿冠舌侧后缘向后内突出,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较平直并近与齿纵轴垂直,后外褶沟与后内褶沟深度相近等而与上新五褶兔也有所不同。褶沟的釉质层在两枚中间颊齿中较平直,与上新五褶兔显然也有较大的区别。就该p3而言,可以认为它属于一枚釉质构造极简单的上新五褶兔的前臼齿,也可以认为是釉质构造很复杂的三裂齿兔的p3。研究表明,在上新五褶兔和三裂齿兔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其颊齿褶沟釉质层的构造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向。作为上新世较晚期的“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p3,指定为上新五褶兔显然有悖于该属釉质构造在地史中越来越复杂的演化事实,而指定为三裂齿兔则正好与该属釉质构造的演化趋势相符(Averianov and Tesakov,1997)。另外,从共生动物群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看,安徽淮南发现的上新五褶兔与大量现代东洋界特有的类型共生(如Tupaiidae、Platacanthomyidae等),上新五褶兔的后裔——现生的日本琉球奄美黑兔(Pentalagus)的栖息地为温暖、湿润的多山环境;而目前发现的三裂齿兔共生动物群所指示的是干凉的稀树草原环境,与上新五褶兔的生态环境有所不同。含“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晚上新世稻地动物群主要由典型的古北界属种(如Mesosiphneus paratingi、Mimomys orientalis、Germanomys cf. G.weileri、Chardinomys nihewanicus及Ochotona spp.等)组成,而未见典型的东洋界成员。这种温带相对干旱的草原环境,显然与中国发现的上新五褶兔及其后裔的生存环境很不一样。因此,笔者认为“泥河湾上新五褶兔”应归入三裂齿兔属,正名泥河湾三裂齿兔Trischizolagus nihe—wanensis(Cai,1989)。种征订正为:p3具有较复杂的形态构造;中前褶沟具衍生的中央小褶曲, 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后壁釉质层褶曲相对发育。该种以这些基本特征而不同于欧亚大陆的已知种(如T.dumitrescuae、T.mirificus等),它可能代表该属的一个进步类型。  相似文献   
277.
遗传突变体和转基因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是揭示生物体内各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研究对象.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如何有效地诱导特定基因发生突变和构建转基因线虫品系是秀丽线虫遗传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近些年来,靶向基因编辑技术迅速发展,使得科研人员可以在秀丽线虫中快速而高效地编辑特定基因.本文就线虫中靶向基因编辑的方法,特别是CRISPR/Cas9技术,以及目的线虫品系的筛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78.
目的:评估短期中等剂量序贯长期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基线低水平患者冠脉斑块消退效应,使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为斑块消退评估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接受IVUS指导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ACS合并LDL-C基线低水平患者随机分组为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序贯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9月组与初始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12月组。分别测定基线、治疗后1、3、6、12月血脂,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及IVUS,选取中度非罪犯冠脉斑块进行消退效应研究,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研究入选56例患者,51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患者年龄、性别、LDL-C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3、6、12月,两组(Total Cholesterol,TC)、LDL-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不同程度升高(P0.05),TC、HDL-C组间无差异,3月后序贯治疗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序贯治疗组(Triglyceride,TG)治疗12月出现有统计学意义降低(P0.05),单一治疗组TG降低无统计学差异。序贯治疗组冠脉斑块容积减少明显优于单一治疗组(P0.05),斑块容积减少及斑块容积减少百分比分别为2.68±2.251.14±1.99(mm3)、34.60±30.3711.73±20.71(%)。Logistic回归显示LDL-C降低与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是斑块消退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短期中等强度序贯长期低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和长期低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均可导致ACS合并LDL-C低基线水平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消退,而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79.
目的 探讨细胞信号分子Tiaml和Racl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06-2010年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的膀胱尿路上皮癌存档蜡块50例和5例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5例癌旁组织中Tiaml和Racl的表达水平.应用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Tiaml和Racl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用SPSS13.0 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 (1)Tiaml的表达 Tiaml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呈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呈低表达.膀胱尿路上皮癌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2)Racl的表达 Racl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呈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中呈低表达.膀胱尿路上皮癌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3)膀胱尿路上皮癌中Tiaml与Racl的表达呈正相关,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调控.结论 Tiaml和Racl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异常可能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早期分子事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Tiaml与Racl的表达呈正相关,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调控,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者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80.
构建多元化的细胞生物学PBL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国际上广泛认同和有效的医学课程模式,它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因素,使学生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生学习习惯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该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特点的PBL教学模式,它是包括病例模式、微型病例模式、核心问题模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文章从教学框架构建、教材及病例编写、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和探讨,为细胞生物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