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重金属镉(Cd)一直是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基于电热蒸发-催化热解-原子吸收光谱仪(SS-ETV-AAS),使用镍材质样品舟,在300 mL/min空气条件下,350 ℃干燥20 s,350~725 ℃灰化55 s;引入300 mL/min氢气与空气反应形成氮氢混合气氛,在725~800 ℃(50 s)下完成Cd的蒸发;之后,在高岭土填料催化热解炉800 ℃和准直管700 ℃条件下,氮氢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镉的含量。方法检出限(LOD)为0.3 ng/g、定量限(LOQ)为1.0 ng/g,R2>0.998,多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8.6%,多种茶叶样品中Cd的测定值与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无显著性差异(P>0.05),Cd的回收率在92%~107%之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简单高效,且无需消解处理,样品分析时间仅为3min,适用于茶叶中Cd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2.
日本已知时代最早的古近纪哺乳动物化石产自九州西部熊本县天草(Amakusa)地区始新世地层赤崎(Akasaki)组以及鹿儿岛县甑岛(Koshiki Islands)相当层位的中甑(Nakakoshiki)组。初步研究显示这两个组产出的哺乳动物分异度较高,包括9个目的至少18种动物。赤崎动物群有3种trogosine裂齿类、2种冠齿兽科全齿类、1种等脊貘科奇蹄类、2种dichobunoid偶蹄类、1种下齿兽科踝节类、1种西瓦兔猴科灵长类、1种未定食虫类以及2种可能的梳趾鼠类。中甑动物群包括1种冠齿兽科全齿类、2种小型雷兽科奇蹄类、1种高冠的下齿兽科踝节类、2种啮齿类和1种细齿兽科食肉类。这两个日本哺乳动物组合很接近早-中始新世界线。由于出现了trogosine裂齿类和雷兽,它们的时代要晚于伯姆巴动物群,极有可能与亚洲大陆阿山头期哺乳动物群相当。这两个动物群还包含了在亚洲大陆没有发现过的几个新种,并具有独特的哺乳动物组合。  相似文献   
183.
采用硅胶、ODS和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方法,从大叶紫珠(马鞭草科)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得到一个新的苯丙素类衍生物。采用包括电喷雾离子化高分辨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等多种光谱学手段鉴定该化合物结构为2-甲氧基对苯二酚-4-O-[(5-O-反式-咖啡酰)-β-D-呋喃芹菜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84.
以水曲柳基因组DNA为模板,用Site Finding-PCR法扩增得到节律基因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启动子序列,长度为1 360 bp。PLACE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表明,序列中含有转录必备的TATA box、CAAT box以及一些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响应元件等。构建植物GFP瞬时表达载体p PXGFP-P-LHY,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叶片和白桦悬浮细胞,GFP检测结果表明,LHY启动子能够启动GFP基因在烟草和白桦细胞中表达,且对非生物胁迫(低温、高温、盐)产生响应;构建植物GUS报告基因整合表达载体p PCXGUS-P-LHY,农杆菌介导法瞬时转化烟草,GUS染色结果表明,LHY启动子的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特性。  相似文献   
185.
研究绞股蓝多糖的单糖组成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GC)分析绞股蓝多糖的单糖组成,通过体外抗氧化评价体系研究绞股蓝粗多糖(GPMPP)和精制多糖(GPMP)的总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活性以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显示,绞股蓝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物质的量比为1.39∶3.76∶1.00∶1.64∶4.98∶5.88.绞股蓝多糖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对DPPH自由基和·OH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并且对小鼠肝匀浆自发性脂质过氧化和Fe2+-H2O2诱导的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绞股蓝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6.
构建克隆有O型口蹄疫病毒China99株VP1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n438/VP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番茄子叶,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60株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分别做PCR、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整合与转录,ELISA筛选约40%的卡那抗性植株阳性,分别提取两株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阳性的转基因番茄叶片蛋白与弗氏佐剂乳化,于0、15、30d经肌肉途径免疫豚鼠,第三次免疫后28d用100ID50的同源强毒攻击,根据豚鼠抗体水平的消长动态和免疫豚鼠抗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进行转基因植物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估。结果表明,双元表达载体pBin438/VP1构建正确,PCR、RT-PCR结果证实口蹄疫病毒VP1基因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表达,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能够与FMDV阳性血清反应。转基因番茄第三次免疫豚鼠后21d血清效价最高可达1∶64,攻毒后两组免疫豚鼠保护率分别达80%和40%,证明转基因番茄表达的VP1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7.
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在野外重新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对其食性进行研究,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食谱.本研究以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和格化箐两个滇金丝猴猴群进行7~8年的食性观察为基础,形成滇金丝猴在研究地区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食谱.同时通过实地采集、辨认滇金丝猴采食物种及其在不同的海拔、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分布状况,汇总了滇金丝猴的食物资源分布情况.在调查地区猴群采食的种类有113种,其中菌类1种,地衣2种,种子植物110种,其采食的种类数远多于以往的记录.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这两个猴群因长期与人接触,降低了对人的警惕性,下到低海拔杂木林以及频繁下地活动所致,并非是它们的食性发生了改变.滇金丝猴的食物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提示该物种的食物供应的波动性很强.猴群周边社区居民对滇金丝猴食物有不同程度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伐薪烧柴、择木建房、采集食用和入药等.  相似文献   
188.
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空气颗粒物不同季节的日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百望山森林公园为例,对北京西山3种典型游憩林一年四季空气颗粒物浓度进行了昼夜观测,结果发现:(1)北京西山3种典型游憩林4种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整体上在4个季度均近似呈"双峰双谷"型,两个高峰时段分别出现在5:00~9:00和19:00之后到凌晨3:00,低谷出现时间是15:00左右和5:00左右,不同季节之间峰、谷出现时间稍有差异.(2)3种游憩林相比较,侧柏林空气颗粒物夜间高峰出现迟,高峰值大,且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故夜间低谷出现时间也延迟.所以郁闭度较大的侧柏林夜间空气颗粒物浓度高于其他两种林型,且在夏、秋季表现得越来越明显.(3)同一游憩林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相比,细粒径颗粒物白天高峰和夜间低谷出现时间提前,而白天低谷和夜间高峰却有所滞后.  相似文献   
189.
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地区的岩石及生物地层(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盆地。同内蒙古诸多其他新近纪哺乳动物群一样,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与相邻动物群彼此缺乏时空上的联系,还不易建立可靠的层序关系。位于苏尼特左旗东南约60 km的敖尔班(曾用名"奥尔班",见Liddicoat et al.,2007),红色地层大面积出露,是2004年发现的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敖尔班剖面总厚50余米,大、小哺乳动物化石共生,岩性特征易识别,有利层位对比,是研究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在敖尔班地区采集化石并进行地层工作,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序列,时代跨越早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晚期。更加难得的是,敖尔班同一剖面上含有4个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其上下层序关系一目了然,在内蒙古新近纪地层中仅此一例。敖尔班哺乳动物序列的建立,无疑将对整个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尤其是早中新世动物群面貌的了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对敖尔班岩石地层进行描述,并结合我们4年来对脊椎动物化石的积累与认识,试图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生物地层层序,进而建立这一地区的年代地层框架。对化石的详细描述将适时发表。根据岩性及接触关系,敖尔班剖面可分为三大段:敖尔班组、巴伦哈拉根层及必鲁图层。敖尔班组(新建组)由一套红色和绿色的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发育有成熟的古土壤层,厚约42 m,时代属于早中新世中晚期。敖尔班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敖尔班露头出露最厚的中部,下部未见底,顶部与上覆巴伦哈拉根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组目前已知分布仅局限于敖尔班露头。敖尔班组可进一步划分出三段:下红泥岩段、中绿泥岩段及上红泥岩段。三段呈连续沉积。敖尔班组与巴伦哈拉根层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沉积间断延续了中中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巴伦哈拉根层为一套橘红色砂岩、粉砂岩及底砾岩,时代大致是最晚中中新世至最早晚中新世。不整合于巴伦哈拉根层之上是必鲁图层。两层之间似乎缺失了晚中新世的大部分堆积。必鲁图层的底砾岩是一种切割与充填构造,其中所含钙质结核及相当数量的化石都可能是巴伦哈拉根层原生堆积物再沉积的结果。必鲁图层的分布还需做更多工作,其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晚期。主要依据小哺乳动物的组合,在敖尔班剖面中可建立4个动物群。最早为敖尔班组下红泥岩段产出的下敖尔班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中在渐新世十分兴旺的一些科,如Ctenodactylidae,Tachyoryctoididae,Aplodontidae和Zapodidae还相当繁荣;中新世出现的属,如Mioechinus,Keramidomys,Heterosminthus和Democricetodon等占动物群总量的半数以上;大哺乳动物中残留有Palaeogale和裂爪兽。比下敖尔班动物群稍晚的是上敖尔班动物群,产出于敖尔班组的上红泥岩段。上敖尔班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在渐新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些科或完全绝迹,如Ctenodactylidae,或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减退,如Aplodontidae和Zapodidae;缺少在下敖尔班动物群中还相当常见的一些古老属,如Amphechinus,Tachyo- ryctoides和Sinolagomys等;出现了下敖尔班动物群中所没有的Megacricetodon,Cricetodon和Alloptox属;大哺乳动物中出现了长鼻类和柄杯鹿(Ligeromeryx/Lagomeryx)。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沉积间断,敖尔班剖面的上部出现了巴伦哈拉根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渐新世常见的小哺乳动物科进一步衰落,同时出现了亚洲古北界晚中新世以后常见的跳鼠科(Dipodidae)和鼢鼠科(Siphneidae),具有明显的中中新世晚期或晚中新世早期生物组合的特点。最后是敖尔班剖面顶部必鲁图层中的必鲁图动物群。必鲁图动物群显然带有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的混合特征,很可能是水流作用再沉积的结果。根据其中最进步分子的成分判断,估计必鲁图动物群的年代是晚中新世的晚期,其特征是,鼠科(Muridae)动物高度分化,而野兔科(Leporidae)尚未出现;含有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动物群或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中大量出现的属种,如Lophocricetus grabaui,Paralactaga suni,Dipus fraudator和Hansdebruijnia pusilla等;但二登图动物群中很繁荣的一些属在必鲁图动物群中未被发现或者发现的个体数量很少,如Prospermophilus, Paralophicricetus和Microtodon等。  相似文献   
190.
近年,作者在安徽淮南大居山陆续发现了数量很多的上新五褶兔化石,其中包括保存较完整的数十个头骨及上百个下颌骨,均产自新洞、无名洞及铁四局洞穴、裂隙堆积,分别记述为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dajushanensis sp.nov.和安徽上新五褶兔Pl.anhuiensis sp.nov.两新种。淮南地区的晚新生代洞穴和裂隙堆积十分发育,其中常含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而且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区内洞穴和裂隙堆积垂直分布至少有6个水平层,最高的第6层海拔高度为160 m(如大居山老洞),第5层(如大居山新洞、无名洞)及第4层(如大居山铁四局洞穴)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30 m和90 m,属于新近纪,常含有丰富的上新五褶兔化石;第3层为第四纪早期(如大居山西裂隙),未见上新五褶兔,代之出现丝绸兔(Sericolagus sp.),第2层为中更新世(如大顶山西裂隙),出现野兔(Lepus sp.)。迄今为止,安徽淮南地区共发现了3种上新五褶兔化石,即淮南上新五褶兔Pl.huainanensis (金昌柱,2004)、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dajushanensis sp.nov.及安徽上新五褶兔Pl. anhuiensis sp.nov.,至少涉及了3个不同地质时期的动物群:一为Pl.huainanensis,Kowalskia neimengensis,Adcrocuta eximia等代表的老洞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Pl.dajushanensis sp.nov.和Promimomys asiaticus等代表的新洞早上新世动物群,三为Pl.anhuiensis sp.nov.和Kowalskia yinanensis所代表的晚上新世动物群。淮南地区发现的3种上新五褶兔地史分布较连续,演化特征明显,它们构成上新五褶兔连续的进化系列。从晚中新世至晚上新世,淮南大居山上新五褶兔体型从小变大;p3较原始的釉岛状后内褶沟逐渐向舌侧开放(晚中新世种Pl. huainanensis的后内褶沟均为釉岛状,早上新世种Pl.dajushanensis为83.9%,晚上新世种Pl. anhuiensis为33.3%);p4-m2的前外褶沟逐渐退化,其下跟座舌侧的釉质层越来越变细。依性状分析,安徽发现的3种上新五褶兔化石与日本琉球奄美黑兔(Pentalagus furnessi)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从日本奄美黑兔的p4-m2完全缺失前外褶沟、颊齿褶沟釉质层的褶曲异常复杂等衍生性状看,上新五褶兔和奄美黑兔的系统演化关系较为复杂,尚有待发现更多早更新世的材料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