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7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71.
苦豆碱及顺式氯氰菊酯对莱田蚜虫群落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植物源杀虫剂苦豆碱及顺式氯氰菊酯对菜田蚜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并测定了其对第一优势种菜缢管蚜的杀伤毒力。苦豆碱在 1 %浓度下 ,以药膜法和喷雾法 ,测定其击倒作用 ,KT50 分别为2 9 74和 2 5 38min ;顺式氯氰菊酯在 0 1 %浓度下 ,KT50 分别为 1 73和 0 78min。以点滴法测定此两种杀虫剂对菜缢管蚜的触杀作用 ,LD50 分别为 7 7× 1 0 -4 及 9 2 0 1 μg 头 ,田间以 0 1 %喷雾 ,苦豆碱 1 0d校正防效均可达到 80 % ,而顺式氯氰菊酯仅能达到 30 %。结果显示 ,苦豆碱对菜缢管蚜有极强的毒杀作用 ,同时喷药前后菜田蚜虫群落结构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2.
实验对传统的甲绿 派若宁法做了一定的改进 ,使染色时间缩短 ,步骤简化 ,效果良好。并对骨髓和脾造血细胞内DNA、RNA的定性和定量显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1.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派若宁Y染液的配制 6%派若宁Y(AMRESCO分装 ) 1ml,0 2M醋酸缓冲液(pH5 0 ) 8ml,蒸馏水 8ml ,优质甘油 1ml。此过程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 2 %甲绿用 0 1MPBSpH7 2溶液配制 ,经三氯甲烷洗脱去影响染色效果的甲紫成分 ,制得较纯的甲绿溶液。1 2 染色方法 :取小鼠股骨 (用RPMI 1640培养液将骨髓冲出 )和脾细胞 ,制成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73.
利用RNA酶保护法对7月龄性未成熟幼鲤和2龄性成熟鲤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成鱼肝和肾脏组织IGF-ImRNA的丰度显著高于幼鱼,对鲤成鱼和幼鱼腹腔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D-Ala^6-Pro^9-NEt-LHRH)使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和肝组织IGF-ImRNA水平都显著升高,而成鱼生殖腺IGF-ImRNA的丰度比对照组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提示鲤在不同发育阶段肝组织IGF-ImRNA的丰度比对照组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提示鲤在不同发育阶段肝组织IGF-ImRNA的表达存在差别,其中2龄成鱼大于7月龄幼鱼;LHRH-A可能通过刺激垂体GH的释放间接促进肝组织IGF-ImRNA的表达,亦可能通过某种未知途径刺激生殖腺IGF-I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81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40例)采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全身化疗给予治疗,化疗组(41例)单纯给予化疗治疗。治疗后3个月,评价和比较两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截至目前,联合组平均生存期为15个月,化疗组为10个月,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为两组主要的不良反应,联合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华蟾素联合全身化疗对中晚期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对儿童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抢救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有效安全的救治方法。方法:收集并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暴发性心肌炎1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B超、血清生化指标、抢救治疗方法及预后,并总结其诊断和抢救治疗的特点。结果:16例暴发性心肌炎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平均年龄(7.19±4.69)岁,入院时有消化道症状表现者10例(62.5%),有呼吸道症状表现者7例(43.75%),有循环灌注不足表现者10例(62.5%),有心脏症状(心悸、胸痛)表现者6例(37.5%),其中8例伴发热(50%)。16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入院时X线胸片9例异常表现(56.25%),其中心影增大3例,肺水肿/充血5例,胸腔积液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8例有异常表现(50%),平均射血分数(EF)为(50±15)%,平均缩短分数(FS)为(29±15)%,左心室增大5例,左室收缩功能下降4例,瓣膜反流4例,心包积液3例;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表现(100%),其中Ⅲ度阻滞8例(50%);肌钙蛋白升高者15例(93.75%)。抢救治疗过程中,15例使用甲强龙冲击治疗(93.75%),11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68.75%),8例安置临时起搏器(50%),5例行呼吸机支持(31.25%),4例行血液净化治疗(25%)。其中6例于急性期死亡(37.5%),平均住院日5.3天,10例存活并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日26.5天,出院1月门诊随访,患者心肌酶、肝肾功能正常,超声心动图恢复正常,2例有继发性癫痫后遗症并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16例暴发性心肌炎中,9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56.25%),其中4例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安置临时起搏器并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治疗,3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病情重,起病初期多以心外症状为主,易误诊漏诊,急性期死亡率高,对疑诊病例应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检查并综合判断。一旦确诊需早期予抗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抗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76.
新疆博格达山岩面生地衣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对新疆博格达山岩面生地衣群落20个样点(20m×20m)调查的数据,以各地衣种的盖度为指标结合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博格达山岩面生地衣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了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和相似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对各群落的物种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分析和DCA排序将分布在博格达山的37种岩面生地衣分为以下5个群丛。群丛1:斑纹网衣(Lecidea tessellate Florke)+粉芽盾衣(Peltula euploca(Ach.)Poelt)+杜瑞氏黄梅(Xanthoparmelia durietzii Hale)群丛,有25个种,总覆盖度为30.145%,多样性为4.025;群丛2:袋衣(Hypogymnia physodes(L.)Nyl.)+白边平茶渍(Aspicilia sublaqueata(H.Magn.)J.C.Wei)+砖孢胶衣(Collema subconveniens Nyl.)群丛,有17个种,地衣总盖度为15.885%,多样性为3.196;群丛3:聚茶渍(Lecanora accumulate H.Magn.)+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Th.Fr.)+亚洲平茶渍(Aspicilia asiatica(H.Magn.)Yoshim.)群丛,有30个种,地衣总盖度为37.87%,多样性为4.357;群丛4:中华石果衣(Endocarpon sinense H.Magn.)+伴藓大孢蜈蚣衣(Physconia muscigena(Ach.)Poelt.)+垫脐鳞衣(Rhizoplaca melanophthalma(DC.)LeuckertPoelt)群丛,有24个种,地衣总盖度为30.458%,多样性为3.912;群丛5:石胶衣(Collema flaccidum(Ach.)Ach.)+短绒皮果衣(Dermatocarpon vellereum Zschacke)+绿黑地图衣(Rhizocarpon viridiatrum(Wulfen)Korber.)群丛,有18个种,地衣总盖度为19.331%,多样性为3.515。CCA排序结果反映,该地区岩面生地衣的分布与海拔高度、光照强度、岩石pH和人为干扰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海拔高度,其次为光照强度和干扰。坡向和岩石大小对地衣种类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7.
用拉曼光谱原位分析姜黄橙黄色及黄色薄壁细胞中的物质。德宏、广西及西双版纳姜黄三种样品橙黄色细胞的拉曼光谱非常相似,较强峰出现在1 632/1 633/1 637、1 599/1 601/1 605、1 184/1 186/1 190 cm-1,中等强度的峰出现在1 529/1 528/1 534、1 425/1 426/1 430、1 306/1 308/1 311、1 235/1 235/1 239、1 167/1 168/1 173、1 122/1 125/1 130、967/969/975 cm-1。三种姜黄薄壁细胞中出现的强峰、次强峰位置、峰型都一致,说明三种姜黄橙色薄壁细胞中物质的主要成分相同。与姜黄素(curcumin)拉曼光谱的主要的19条谱线比较,在姜黄橙色细胞拉曼谱的17条谱峰中有16条与之对应。而黄色薄壁细胞中大部分谱线与支链淀粉的谱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姜黄素的拉曼光谱,并对谱线进行了初步的归属。  相似文献   
78.
残落物和林下植被在维持森林关键过程和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针对亚热带人工林残落物如何影响林下植被的研究较少,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中龄林布设的残落物去除和对照两种处理4次重复的野外试验平台,在连续4年处理后选取2种优势草本(鳞毛蕨Dryopteris chinensis、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和2种优势灌木(毛冬青Ilex pubescens、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为对象,于生长季测定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NH_4~+-N、NO_3~--N、矿质氮、有效磷含量和植物体叶和根N、P含量,分析不同林下植物根叶响应的异同。结果表明:残落物去除显著提高了4种林下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而矿质N因物种不同而响应各异;残落物去除除降低紫珠叶P含量外,对林下植物叶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却显著提高了除淡竹叶根P之外植物根N和P含量;残落物去除提高了鳞毛蕨和淡竹叶根N/P以及紫珠叶N/P。可见,残落物去除短期内可提高表层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并且林下植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及环境变化的响应显著强于和先于叶,叶养分平衡内稳性强于根。  相似文献   
79.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E6癌蛋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型、快速、低成本的HPV E6癌蛋白检测技术(OncoE6TM,AVC,Sunnyvale,CA,USA)在棉签和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ThinPrep)两种不同采样和储存介质宫颈标本中对HPV E6癌蛋白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对宫颈上皮内瘤变2/3(CIN2/3)及以上病变检出准确性。依托于1999年在山西省建立的宫颈癌筛查队列,对2014年随访中HPV DNA检测(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阳性妇女的棉签和ThinPrep标本均进行E6癌蛋白检测,并用线性反向探针杂交技术(LiPA,Innogenetics)进行HPV基因分型。在294例HPV阳性妇女的棉签和ThinPrep标本中,E6癌蛋白阳性率相当(11.2%vs 7.8%,P=0.16);两者一致率为96.6%、Kappa值0.8。E6癌蛋白检测和LiPA基因分型对HPV16和HPV18型别的检测结果在两种标本中的一致性均较高(90%)。E6癌蛋白检测对CIN2+的检出效果如下:在棉签标本中,其灵敏度50.0%、特异度93.9%、阳性预测值51.6%;而ThinPrep标本中,灵敏度46.9%、特异度97.1%、阳性预测值68.2%;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同样为0.72;各项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对CIN3+的检出效果也相当,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E6蛋白检测在不同检测条件下可重复性较好,且两种标本有其不同的优势,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卫生资源,适当选择标本类型,进行宫颈癌筛查。  相似文献   
80.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