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森林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几十年来 ,人类对木材、纤维和其他森林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 ,对森林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成为必然趋势。由于大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缺乏N素 ,因此施肥成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 ,由于森林中的N肥利用效率低于农业系统 ,且N肥生产成本较高 ,易造成环境中多余N素的污染 ,所以需要更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要改进这类方法 ,则必须很好地理解全球各种森林生态系统的N素循环和N素可利用性[3 1] 。可利用性养分 (availablenutrient)是指土壤中易被植物吸收同化的养分元素或化合物的数量[4 0 ] ,可以理解为植物利用土壤中易吸收和…  相似文献   
42.
锡林河流域一个原生草原群落的碳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外调查与历史资料相结合 ,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一个永久试验样地内的羊草 (Leymuschinensis (Trin .)Tzvel.)草原群落 (原生草原群落 )的碳素贮量、主要流量和周转速度等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 :1 )该群落中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的碳素固定量的多年平均值为 79.8gC·m-2 ·a-1 ,根系碳素输入量的多年平均值为 31 1 .9gC·m-2 ·a-1 ,碳素输入总量为 391 .7gC·m-2 ·a-1 ;2 )土壤净呼吸量为 34 6 .9gC·m-2 ·a-1 ,动物 (昆虫 )采食量 1 4 .7gC·m-2·a-1 ,地上立枯阶段的淋溶与光化学分解损失为 3 .2gC·m-2 ·a-1 ,碳素输出总量为 36 4 .8gC·m-2 ·a-1 ;3)该群落中碳素输入略大于输出 ,净积累速率为 2 6 .9gC·m-2 ·a-1 ,0 - 30cm土壤中的碳素周转速率为 6 .2 % ,周转时间为1 6年。  相似文献   
43.
在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地区,选取了木果柯原始林、栎类次生林和人工茶叶地3种群落类型代表人为干扰强度从小到大的梯度,研究了人为干扰强度对土壤NH4^+—N、NO3^-—N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群落的土壤无机氮含量(0~15cm)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随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降低,C/N比增高,NO3^-—N流失的潜力在增加,说明干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群落正向演替.同一群落类型下不同空间位置土壤的有机质、全N、C/N比、pH值和NH4^+—N基本一致,但NO3^-—N有较大变化,表明土壤中NO3^-—N的不稳定性.此外,NO4^+—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无机氮总量的95.5%~99.2%  相似文献   
44.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外来物种的入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一个外来物种入侵一个新的生境无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尽管目前对这种条件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首先从其自身来说 ,需要有足够的入侵性 ,这可以认为是入侵种的生物学基础 ,可能表现为具有多倍性、一定的遗传变异、杂合性或表型可塑性 ,以及不同的交配系统等 ;其次一个物种的入侵成功还取决于入侵生境的可入侵性 ,这可以认为是入侵种的生态学基础 ,而新的种间关系的形成 ,尤其是入侵种与其他种类的互惠共生关系的建成是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入侵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中的一些最新进展 ,希望有助于我国学者对相关研究内容的开展以及对有害外来种入侵的防治  相似文献   
45.
依照植物水分生态类群,将锡林河流域主要植物种划分为6个植物功能群:旱生植物、中旱生植物、旱中生植物、中生植物、湿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沿土壤水分梯度,我们调查了8个植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d13C值。结果表明:1)在水分状况不同的8个群落中,植物功能群的组成有很大差异。在较湿润生境中(沼泽化草甸和盐化草甸),湿中生和湿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并构成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部分;在干旱生境中(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退化草原),旱生和中旱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并构成群落生物量的90%以上;2)不同功能群d13C值表现为:旱生植物(-26.38) = 中旱生植物(-26.51) > 旱中生植物(-27.02) > 中生植物(-27.56) = 湿中生和湿生植物(-27.80),表明随着不同水分生态类群所适应生境从干旱到湿润逐渐转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3)在土壤水分状况不同的生境下,旱生植物始终维持相对较高的d13C值和水分利用效率;而中旱生植物的d13C值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表明其对土壤水分的改变更敏感;4)旱生植物叶片脯氨酸含量最高;旱中生、中旱生和中生植物次之;湿中生和湿生植物脯氨酸含量最低。不同水分生态类群脯氨酸含量与其d13C值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6.
关键种,关键在哪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种在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这已经是一个普遍接受的事实,而关键种和冗余种被认为是生态系统功能过程中两类极端的生物类群。由于关键种通常被认为在生态系统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有人认为,假如我们能够甄别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及其多方面影响的作用机制,我们就有可能得到整个或大部分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信息。因此,在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为了有效保护它们所产生的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时,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引入了关键种的概念。通过对关键种的保护,更有效地保护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通过对有关关键种研究的回顾,阐述了关键种的定量测定方法,关键种在保护生物学中的 意义、应用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47.
六种木本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其小生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严昌荣  韩兴国  陈灵芝 《生态学报》2001,21(11):1952-1956
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优势种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其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大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和温度.辽东栎、山杏、大叶白蜡、北京丁香、荆条和核桃楸等植物在整个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幅度在3.76~4.95 mmolCO2.mol1H2O之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4.428±0.386 mmo1 CO2.mol-1H 2O,水分利用效率以山杏最高,核桃楸最低.在整个生长季中,这些植物在早春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生长旺期.另外,同种植物生长在于旱瘠薄生境上的水分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48.
通过测定西双版纳两个热带雨林类型中226个植物种叶片的δ^13C值,以其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物,研究了本地区热带雨林植物叶片δ^13C值的特点及水分利用状况,比较了不同样线植物叶片δ^13C平均值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δ^13C平均值的差异。研究发现:1.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植物叶片δ^13C值的范围在-3.865%--2.760%之间,与其他典型热带地区的研制结果相近,表明该地区具有世界其他典型热麻的特征;2.补蚌样地所有植物叶片δ^13C平均值低于城子样地,植物叶片δ^13C平均值在同一样地不同样线之间也存在显差异,表明水分状况和样线的方法位是样线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3.常绿植物叶片的δ^13C值显低于落叶植物,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叶片的δ^13C值之间也存在显差异,水分利用状况因此而不同。  相似文献   
49.
刈割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当植物面对刈割干扰时, 可以通过繁殖策略的调节适应变化的环境。研究刈割干扰下植物繁殖策略的调节对于揭示植物的适应与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在1979年围封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样地(对照)和毗邻的长期刈割区对其繁殖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1)长期刈割干扰下, 大针茅的种群生物量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 由于其株丛生物量显著降低, 大针茅种群生物量的维持得益于种群密度的显著增加。糙隐子草的种群生物量比对照区显著提高, 由于其株丛生物量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 糙隐子草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也是因为密度的显著提高。因此, 密度调节是两种植物应对长期刈割干扰的重要的调节机制。2)长期刈割干扰下, 两种植物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过程所采取的密度调节策略并不相同。大针茅种群生殖株丛的密度无显著变化, 非生殖株丛的密度显著提高, 导致其非生殖株丛的相对密度显著增加, 而生殖株丛的相对密度显著降低。因此刈割干扰下大针茅种群在密度调节上采取了保持有性繁殖株丛密度, 增加无性繁殖株丛密度的策略。糙隐子草种群非生殖株丛的密度显著增加, 但生殖株丛的密度增加幅度更大, 导致其非生殖株丛的相对密度显著降低, 而生殖株丛的相对密度显著提高。因此刈割干扰下糙隐子草种群在密度调节上采取了增加无性繁殖株丛密度的同时, 更大幅度地增加有性繁殖株丛密度的策略。3)长期刈割干扰下, 两种植物对生物量生殖分配的调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大针茅株丛生物量向生殖枝分配的比例无显著变化, 通过降低生殖枝向穗的生物量分配比例, 降低了对有性生殖过程的生物量分配的投入; 而糙隐子草则通过增加株丛生物量向生殖枝分配的比例, 维持生殖枝向穗的生物量分配比例, 从而增加了对有性繁殖过程生物量分配的投入。4)长期刈割干扰下, 大针茅的株丛面积和株丛分蘖数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糙隐子草株丛面积降低, 但是株丛分蘖数无显著变化。本实验说明, 植物种群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之间的密度调节和资源分配调节是草原植物应对刈割干扰下的重要调节机制, 不同的响应策略影响着植物种群的消长动态。  相似文献   
50.
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矿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氮素是各种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牧草从土壤吸收最多的矿质元素.土壤中的氮大部分以有机态形式存在,而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是无机态氮.这些有机态氮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由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态转化为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机态的过程就是土壤氮的矿化.氮素矿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可以归结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种类.土壤动物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土壤微生物种类、结构及功能与氮的分解、矿化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植物种类对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有豆科植物生长的土壤比其它种类土氮素矿化的作用大.非生物因素一般可以分为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干扰.环境因子中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是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研究的方向.尽管如此,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仍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在其他诸如:不同的土壤质地与土壤类型方面,研究报道的结论也很不一致,草地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不同强度的放牧,割草以及施肥、火烧强度等.非生物因子对氮素矿化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明显,尤其是人类活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矿化有关因素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