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了明确秋冬季节夜温对设施栽培中果实发育期番茄的影响,在昼温相同情况下,利用自制的自然光照生长室,设定自然夜温(CK)、14、16、18℃4个夜温处理,相应的实测值分别为13.1、13.4、14.7、16.3℃,研究夜温控制对番茄植株的生理响应、光合作用、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K番茄植株受到部分时段的低温胁迫,膜系统受到破坏,导致干物质积累最少,前期几乎没有产量(成熟果仅每株28 g).与CK相比,14℃夜温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前期产量为每株304 g,总产量(包括未成熟果)显著增加58%;18℃夜温处理的植株净光合率显著增加10.6%~12.5%,单株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26%,开花时间提前4~12 d,单株采收果实数为3.8个,单果质量显著增加42.7 g,前期产量为每株476 g,总产量增加101%;16℃处理的各项指标介于18℃和14℃处理之间.表明昼温22℃时,13.4℃是秋冬季节华北设施番茄生长的低夜温极限,理想夜温应控制在16.3℃以上.  相似文献   
152.
分子系统学已被广泛用于解决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迄今为止,被子植物分子系统学大都采用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但叶绿体和线粒体多数采用单亲遗传方式,不能完全记录物种的进化历史。而且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相对保守,可用于系统发育重建的信息有限,很难用来解决科以下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反,核基因遵守双亲遗传方式并能提供大量信息位点,但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本文以十字花科为例,从17种十字花科植物中得到了5个编码蛋白的单拷贝核基因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和目前常用的基因相比,这些基因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位点,由此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具有很高的支持,利用最大简约法得到的5个核基因的系统树中各分支均得到了100%的自展支持率。结果表明,我们选取的核基因可以用来进行科、属及种间的系统发育重建。因此,这5个基因可以用来解决被子植物其它科内的亲缘关系,而且也可以作为DNA条形码研究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3.
本文旨在研究熊果酸对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氯通道的激活作用,以及熊果酸对其细胞容积的影响。采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熊果酸激活的鼻咽癌细胞(CNE-2Z)全细胞氯电流,应用离子置换、改变细胞外渗透压、氯通道阻断剂等观察熊果酸诱导的氯电流的特性,活细胞动态图像分析技术测量细胞容积变化。结果显示,等渗条件下可记录到CNE-2Z细胞微弱且稳定的背景氯电流,细胞外灌流熊果酸可浓度依赖性(1~100nmol/L)诱发氯电流的产生,在±80mV电压钳制下,100nmol/L熊果酸激活的氯电流的平均电流密度为(78.92±6.39)pA/pF和(59.86±4.86)pA/pF,该电流具有较明显的外向优势,不表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失活。该电流翻转电位为(4.83±0.30)mV,较接近Cl平衡电位(0.9mV)。熊果酸激活的氯通道对不同阴离子的通透性为:Cl-=I->Br->葡萄酸根离子。该电流具有容积敏感性,可被细胞外高渗透压显著抑制;氯通道阻断剂他莫昔芬(tamoxifen)、5-硝基-2-(3-苯丙胺)苯甲酸[(5-nitro-2-(3-phenylpro-pylamino)benzoic acid,NPPB]可抑制该电流。细胞外灌流熊果酸1h后,细胞容积减小,氯通道阻断剂NPPB可抑制该容积变化。以上结果提示,熊果酸可以激活低分化鼻咽癌细胞的氯通道,使Cl外流,进而引起细胞容积减小。  相似文献   
154.
周伯春  邓丽萍  胡为荣 《生物学通报》2012,47(8):45-46,F0003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验经验,对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选材、解离、染色提出改进建议,可以让实验更简单易操做,染色效果层次清晰,容易观察,实验过程也更安全、环保.同时给出洋葱、大蒜等植物解除休眠期的方法,为夏、秋季节实验解决了实验材料不发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5.
为探明褐斑病空间分布对夏玉米光合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2年人工定量接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8叶期、10叶期、吐丝期和灌浆期褐斑病在单株夏玉米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4个生育期植株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褐斑病能使夏玉米叶片保护酶、光合酶的活性明显下降,叶片MDA含量显著增高,且空间分布病级越高,影响越大,玉米早衰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构建产天然防腐剂苯乳酸的工程菌。方法 分析超耐热菌(Aquifex aeolicus,A.aeolicus )D-乳酸脱氢酶(D-LDH)的三维构象,并与构建的可视化突变体三维模型进行对比,通过比较酶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与底物的空间构象,优选最佳模型进行定点突变,克隆、表达和苯乳酸发酵实验。结果 优选到F49A和Y297S两个单突变模型和一个F49A/Y297S双突变模型;分别进行定点突变和工程菌构建,三个突变工程菌,均能发酵产生苯乳酸。结论 可视化定点突变乳酸脱氢酶可作为构建高产苯乳酸工程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7.
线粒体假基因(nuclear mitochondrial pseudogenes, NUMTs)是指由生物体的线粒体基因组转移至核基因组内的DNA片段。由于其独立进化的特点, NUMTs在用于系统发育分析时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基于PCR扩增的方法研究了对叶榕Ficus hispida上两姐妹种榕小蜂Philotrypesis pilosa和Philotrypesis sp.中起源于线粒体Nad1 12S片段的NUMTs。该两姐妹种榕小蜂由同域物种形成过程产生, 它们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里(即同一榕果内), 因此可以用作很好的模型来研究在相同生态环境里物种的行为学及遗传学细微差异的进化。这些深入研究都依赖于对两个物种分化时间的正确估算。通过对所获取的NUMTs进行进化分析, 我们发现: 1)这些NUMTs都是最近引入核基因组事件; 2)NUMTs引入事件发生在物种分化之前。由于这些NUMTs引入核内时间尚短, 其碱基替换速率与线粒体基因相似, 而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的平均碱基替换速率约为2.3×10-8 替换/位点·年。根据这些进化历史特征可帮助我们将这两个姐妹种榕小蜂的分化时间追溯至0.40-0.48百万年以前。结果提示, 一些线粒体假基因可以很好的用作分子化石来推断一些重要进化事件如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158.
三疣梭子蟹精子顶体反应前后胞内Ca~(2+)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Fluo-3/AM荧染技术对三疣梭子蟹精子顶体反应前后的胞内Ca2 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检测.结果显示,在精子顶体反应过程中,胞内Ca2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穿孔器和胞质膜残存处,胞内Ca2 浓度([Ca2 ]I)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顶体反应前精子的平均荧光强度为35.95±5.71;穿孔器前伸、顶体囊膜翻转阶段精子的平均荧光强度为66.80±7.35;顶体囊膜脱落、顶体丝形成阶段精子的平均荧光强度为3.87±2.82;上述各阶段间精子荧光强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顶体反应穿孔器前伸、顶体囊膜翻转阶段的精子相比顶体反应前精子,[Ca2 ]I显著提高;而在顶体囊膜脱落、顶体丝形成阶段,[Ca2 ]I则急剧下降,只在顶体丝基部胞质膜残存处有微量Ca2 存在.初步探讨了三疣梭子蟹精子顶体反应前后胞内Ca2 变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9.
在秦岭链霉菌(Streptomyces qinlingensis sp.nov.)的菌种改良中,应用原生质体再生并结合物理化学诱变能够得到产量较高、稳定性较好的菌株.筛选实验表明:秦岭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菌株R-72、诱变菌株NTG-1和H30-7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均提高了20%以上,并且连续培养10代,其遗传性状均比较稳定.进一步的生测实验表明菌株R-72,NTG-1和H30-7对5种病原细菌和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相比原始菌株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0.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ai氏方法分析估测12个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稳定性,以期为选育抗虫稳定性好的水稻品种提供较为有效的分析和监测方法.结果表明:光照强度、苗龄、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抗性稳定性有明显影响.抗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中,RHT、RP1976-18-6-4-2、Ptb33的抗性较稳定,IR56的抗性不稳定,IR36、ASD7的抗性极不稳定;感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中,TN1的感虫性稳定,桂华占、佛山油占、IR26的感虫性较稳定,国粳4号、Mudgo的感虫性不稳定.抗褐飞虱孟加拉型的品种中,RP1976-18-6-4-2、RHT、Ptb33的抗性不稳定,IR56的抗性极不稳定;感褐飞虱孟加拉型的品种中,桂华占、佛山油占、IR26的感虫性稳定;TN1、IR36的感虫性不稳定;国粳4号、Mudgo、ASD7的感虫性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