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666篇
  190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52篇
  1977年   74篇
  1976年   53篇
  1975年   46篇
  1974年   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932.
933.
比较温度对入侵种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Griseb.)和其本土近缘种莲子草(A.sessilis(L.)DC.)的营养生长、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实验将生长均衡的这两种植物放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的光照培养箱中处理28d。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营养生长的速率和对温度的响应明显不同于莲子草:前者主茎生长的有效积温明显低于后者,分别是11.6d℃和27.0d℃;而新叶萌发的有效积温高于后者,分别是12.1d℃和6.7d℃。入侵种主茎和叶的发育起点温度都比本土种低,分别是10.4℃、11.0℃和12.8℃、14.9℃,表明喜旱莲子草的发育对低温反应不及莲子草敏感。对两种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测定结果还表明:入侵种比本土种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尤其在25℃时;10-30℃的温度范围内喜旱莲子草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显著变化,而莲子草在10℃低温条件下Fv/Fm值显著降低。较快的主茎生长速率、较宽的温度适应范围以及较高的光合能力可能使喜旱莲子草比本地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在其入侵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4.
以初孵家蚕为苏芸金杆菌制剂生物测定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苏芸金杆菌的生产及使用日益扩大,解决了不少农林害虫的防治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与使用价值,各有关方面迫切要求实行菌制剂的毒力标准化。本试验用家蚕蚁蚕对我国六个苏芸金杆菌工业产品进行毒力测定,发现蚁蚕对菌制剂的受毒剂量死亡反应比较稳定,与菜青虫、稻纵卷叶虫、马尾松毛虫的受毒反应相比,一般呈正相关。由于家蚕卵来源方便,测定手续简单,而且菌厂不必自行饲养,也可整年用来测定每批产品的效价。这一测定法,无论在材料来源上、测定手续上都比1970年国际会议所建议使用的粉纹夜蛾幼虫为材料的生物测定法简便得多,在效果的稳定方面,也有其特殊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用家蚕蚁蚕为材料测定苏芸金杆菌制剂的效价,以稳定产品的质量及提高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935.
本研究希望通过鲤鱼品种间杂交出现的杂种优势来提高鲤鱼的产量以及在杂种的后代中选择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的类型培育出新的鲤鱼品种。两组杂交的杂种一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可以直接应用于渔业生产上并可望获得增产效果。根据对鳞被和体色的遗传特性的研究结果断定散鳞镜鲤与兴国红鲤的杂种二代中出现的红色镜鲤的鳞被和体色是由纯合型隐性基因控制的,可以预期它的后代不再出现分离而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新品种。研究了不同品种及其杂种的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盘状电泳图谱,希望借此作为一种选种的工具。    相似文献   
936.
噻替派对马尾松毛虫不育效果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不育剂处理农林害虫,使之与正常成虫进行交配产生不育,以达到抑制虫口,减少对农林作物的为害,是害虫防除的综合措施之一,具有消灭害虫于卵期,当代即可消除为害的优点,还便利与性引诱剂和灯光等方法结合使用。 我们在1973年松毛虫越冬代和1974年第一代、第二代应用化学不育剂噻替派对松毛虫不育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37.
从猪胚胎骨骼肌cDNA文库中筛选出一克隆子,通过测序及电子延伸获得包含全长CDS的猪VDAC1基因cDNA序列。比对发现此基因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人及小鼠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应用辐射杂种板(RH)对此基因进行染色体的精确定位,定位结果显示VDAC1基因定位在猪2号染色体长臂。  相似文献   
938.
【目的】为研究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毒素蛋白致病分子机理,制备用于红火蚁蜇伤防治的制剂。【方法】本研究采用反转录PCR(RT-PCR)与套式PCR(nPCR)扩增出红火蚁体内毒素蛋白Sol i1全基因及其活性基因片段Sol i1a,进行测序与序列分析,构建重组质粒Sol i1-pET43.1a 和 Sol i1a-pET43.1a, 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BL21(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后,用亲合层析法纯化,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通过动物试验进行了致敏活性分析以及过敏体质治疗研究。【结果】本研究克隆的Sol i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红火蚁序列同源性为99%,原核表达预期大小的2种重组蛋白能与组氨酸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且具有较高的致敏活性和良好的免疫治疗效果。【结论】原核表达的2种重组蛋白Sol i1和 Sol i1a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红火蚁蜇伤的致病机理和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9.
植物体中存在昆虫蜕皮激素是1966年Nakanish等人发现的。此后,蜕皮激素的植物资源和化学研究十分活跃,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了蜕皮激素及其类似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且含量比昆虫体内高得多。这为蜕皮激素推广应用于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74年以来,我国在蜕皮激素的植物资源和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迅速进展,先后发  相似文献   
940.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鱼种阶段严重病害之一。本文对草鱼白头白嘴病的病原、病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经从病鱼分离到90株菌株的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病的病原是粘球菌属(Myxococcus)的一种。通过组织病理观察,病鱼不仅是体表、口腔、眼、鳃等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病变,而且头部的软骨组织、横纹肌纤维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使这些组织丧失了生理机能。筛选了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试验,以1.5ppm 福美砷的疗效最好。在饲养管理方面,鱼苗一级饲养阶段,采用了合理密养(15万尾/亩)和及时分池(饲养20天左右)等措施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