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6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本研究通过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组成和含量探讨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低氧适应机制.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各36只,捕捉于海拔3 600 m左右的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拉脊山地区,36只Sprague-Daw...  相似文献   
522.
特大冰冻灾害后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在我国南方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冰冻灾害,有19个省区和1765万hm2森林受灾。虽然此种规模的干扰相对稀少,但它为研究冰冻干扰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演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在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区,建立了3.2hm2的固定样地,包含80个20m×20m样方,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对样方内胸径≥1cm的木本植物的胸径进行测定,将受损林木分为折干、翻蔸和死亡3类,同时测定每个样方的冠层结构。结果表明:2008年的特大冰冻灾害对大明山常绿阔叶林造成严重影响,2009年胸径≥1cm的木本植物受灾率达51.8%;2010年死亡的个体数达776株,是2009年的6.75倍;个体较小的林木(胸径为2-6cm以下)比个体较大的林木受损更严重,其折干、翻蔸和死亡的个体数分别占2010年折干、翻蔸和死亡个体总数的68.18%、54.29%和83.51%;常绿阔叶林林冠有很强的恢复能力,2010年森林的叶面积指数比2009年提高55.4%;2010年森林群落的个体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 (P=0.018-0.000, df=79),分别比2009年提高14.96%、10.05%、3.89%和1.13%;群落优势种(云贵山茉莉、罗浮槭)个体的大量死亡将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23.
光倒刺鲃卵巢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激素处理和生态调控的光倒刺鲃,能够完成卵巢发育的全过程。按照形态学特征将卵巢的发育分为6个时期,依组织学特点将卵巢的变化分为5个时期。大多数雌体在3~4龄性腺发育成熟,雌鱼最小成熟为3龄;繁殖期4~9月,为多次产卵类型,繁殖时不能将卵完全产出,完成第一次性成熟并产卵的光倒刺鲃,卵巢逐步由第3期发育至第4期。  相似文献   
524.
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明山中山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研究表明: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物种数量的增减总是伴随着阳性先锋物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数量呈前期(2~20年)迅速增加,中期(50~60年)减少,后期(150年以上)维持一定水平的发展趋势。中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是朝着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方向发展的,此过程可以不经过马尾松先锋林阶段,而直接进入以阔叶树种为优势的先锋群落。因此,大大缩短了中山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向中生性顶极植被恢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525.
为了实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ORF5和ORF6基因在同一质粒中分别表达各自编码的蛋白,发挥E蛋白的病毒中和优势和M蛋白的细胞免疫优势,将构建成功的pIRES-ORF5/ORF6转移载体用脂质体法转入稳定表达的细胞CHO,经G418加压筛选获得具稳定表达的细胞株。以RT-PCR、SDS-PAGE、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T-PCR检测到两种目的基因的转录;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到同时表达的两种目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到目的蛋白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526.
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与底物的结合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 (R)-3-羟基-5-邻苯二甲酰亚胺基戊酸乙酯是阿托伐他汀合成的重要中间体。通过对实验室保藏菌种进行筛选,得到一株巴氏毕赤酵母X-33可将5-邻苯二甲酰亚胺-3-氧代戊酸乙酯还原为 (R)-3-羟基-5-邻苯二甲酰亚胺基戊酸乙酯。在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中考察了初始底物浓度、反应时间、辅助底物、葡萄糖添加量、pH、温度等因素对产物收率和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获得了较佳的反应条件。选择底物投料量为7 g/L时,当菌体浓度120 g/L,葡萄  相似文献   
527.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的比较研究(英文)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不同区域生态站的观测资料,着重从降雨截留(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截持和土壤蓄水)、调节径流和蒸散等3个方面对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各生态系统林冠年截留量在134~626 mm间变动,由大到小排列为:热带山地雨林,亚热带西部山地常绿针叶林,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温带山地落叶与常绿针叶林,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竹林,亚热带、热带东部山地常绿针叶林,寒温带、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温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山区常绿阔叶林,亚热带、热带西南山地常绿针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枯落物持水量可以达到自身干重的2~5倍,但也因林型而异。土壤非毛管持水量变动在36~142 mm之间,平均89 mm。常绿阔叶林的非毛管持水量通常高于100 mm,而寒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通常低于100 mm. 土壤的非毛管持水量通常占生态系统中截持水量的90%,其次是枯落物和林冠层。这说明,森林土壤在调节降雨截留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水文功能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结构和空隙度,而这些恰恰又受枯落物和森林植被特征的影响。森林皆伐后,一般地表径流会显著地增加,而适当抚育措施则对地表径流影响不大。流域径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植被、土壤、气候、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影响导致的流域景观变化,比较研究表明森林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尚未得到一致的规律性的结果。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森林的蒸散变化,发现随降雨量的增加,森林蒸散量略有增加,而相对蒸散率却在下降,相对蒸散率在40%~90%间变动。  相似文献   
528.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海马参与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并且它会受到新发生事件与已存储记忆匹配或者不匹配的影响.先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报道,在延迟匹配任务中,目标匹配增强作为一种工作记忆成分,与物体性质和位置的整合有关,能够显著地激活海马体部.但是,关于这一过程的时间信息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特定癫痫病人在双侧海马植入的深部电极,跨被试间电极触点位置基本一致,因此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优势.我们发现,左侧海马体部在目标匹配增强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这种效应发生在探测刺激出现后600~650 ms,大约在知觉匹配增强或者P300等知觉效应后200 ms.另外,对于每一个被试,目标匹配增强的潜伏期与平均反应时成正相关.结果揭示,当工作记忆的任务与性质-位置捆绑有关时,海马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结果说明,目标匹配增强效应在知觉过程之后发生,表明了工作记忆不同成分在海马的分离.  相似文献   
529.
连栽对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不同连栽代数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 短周期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开展研究,旨在阐明短周期桉树人工林连栽对生态系统各组分(土壤、凋落物、林下植物和乔木)的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生态系统同一层次的同一器官(或组分)碳含量因连栽代次和林龄不同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层次和不同器官(或组分)碳含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及其特性对碳含量的影响更显著.(2)7.6a尾巨桉连栽林分的碳贮量平均为127.649 t · hm-2,比第1代(134.411 t · hm-2)低5.03%,差异不显著(p>0.05);两类林分碳贮量的空间分布序列均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物层.(3)两类林分各组份的碳含量和碳贮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连栽对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的碳贮量影响较小,但具有降低林下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作用.短周期桉树人工林连栽采取的采伐林木、炼山清理、机耕全垦整地等措施对林地的反复干扰是导致林下植被和土壤碳贮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0.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调控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揭示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关键控制因素的目标出发,以不同年龄红椎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关键控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红椎林的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RDA结果表明,胸高断面积是影响灌木层物种组成的最主要因子,胸高断面积、坡度和海拔能显著影响影响草本层的物种组成;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分别解释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异的63%和47%,微环境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而土壤与微环境、土壤与植物两者之间,以及微环境、植物和土壤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微环境的独立效应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影响高于植物或土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