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的微生态特征和围产结局。方法选取AV孕妇120例为研究对象,并与同期正常孕妇100例作对照,取阴道分泌物行湿片、涂片染色、细菌培养及检测IL-6、IL-8,回顾性分析其病原菌菌群的分布,局部IL-6、IL-8水平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120例妊娠合并AV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45例(37.50%)、B族链球菌34例(28.33%)、粪肠球菌20例(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10.00%),这四种细菌占致病菌总数的84.17%;与正常孕妇相比,AV组孕妇胎膜早破、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分别是25.00%vs 11.00%(P0.01)、12.50%vs 4.00%(P0.05)、10.83%vs 3.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孕妇绒毛膜炎和早产发生率分别为8.30%vs 3.00%(P0.05)、10.83%vs9.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孕妇阴道分泌物中IL-6、IL-8表达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17.64±4.53)ng/Lvs(13.54±4.39)ng/L,P0.001;(38.08±6.29)ng/L vs(27.34±5.10)ng/L,P0.001]。结论孕期AV由肠源性细菌引起,可导致不良的围产结局,需要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2.
淡水无脊椎动物不仅是高等学校动物学的实验材料,也常用于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动物学实验往往忽视了淡水无脊椎动物采集与培养的内容的现实,在原生动物、水螅、涡虫、轮虫和枝角类等淡水无脊椎动物采集地的选择及室内培养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发现了一些可行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13.
该研究以二代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邻接的二代巨尾桉纯林(PP)作为对照(CK),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土壤酶活性分别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重点探究南亚热带PP引入降香黄檀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PP相比,MP的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p H值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61.92%(P0.05)、60.12%(P0.05)、72.87%(P0.01)、488.49%(P0.01)和15.97%(P0.05);(2) MP的真菌/细菌(F/B)显著降低,但总微生物生物量、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G~-/G~+)并无显著变化;(3) MP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而p H值、NH_4~+-N和凋落物质量(C/N_(litter))是驱动其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异的最显著性因子;(4) MP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提高,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显著降低,酚氧化酶(PO)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该研究说明在连续短周期经营的桉树林中套种固氮树种降香黄檀,将可能是提高桉树林土壤质量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4.
环境中生物膜的菌群结构与污染物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膜是细菌最常见的生长方式。结构有序、功能分化的生物膜群落为内部细菌提供在不利环境中生存的庇护,其环境功效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多种环境中微生物与不同材料表面相互作用、进而发展为生物膜的机制;介绍了环境工程领域中生物膜的先锋菌种和菌群结构动态变化;介绍了生物膜在污染环境中的抗逆与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115.
【目的】研究大豆蚜发生为害及大豆与多种作物间邻作种植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为大豆蚜的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大豆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通过田间罩笼、人工接蚜和释放天敌的方法,研究捕食性天敌对大豆蚜种群的控制作用;在佳木斯地区进行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牡丹江地区进行黄瓜-大豆-玉米、甜葫芦-大豆-玉米、烟草-大豆-香瓜、甜菜-大豆-玉米等多作物带状穿插种植模式,以单作大豆田为对照,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大豆田大豆蚜与天敌进行调查,研究作物多样性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结果】2009年6月中下旬大豆蚜开始侵入大豆田,3~5周后田间有蚜株率达到100%,大豆蚜种群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在田间逐渐消失。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为蚜虫天敌优势种;按大豆蚜与天敌数量之比700︰1,释放异色瓢虫和叶色草蛉成虫7 d后,蚜虫种群减退率分别为54.78%和78.79%;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早熟马铃薯收获(7月20日)后第5天,豆田蚜虫天敌总数是收获前的2.6倍,与同期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了51.3%。大豆与甜葫芦、香瓜、烟草和玉米等作物进行多样性间作种植,在大豆蚜田间发生高峰期,单作豆田益害比为1︰65.2,多样性种植区的大豆田益害比为1︰26~1︰42,与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40.7%~83.5%。【结论】2009年大豆蚜的种群高峰期为8月3日,田间的天敌优势种类为草蛉、瓢虫和寄生蜂。早熟马铃薯与大豆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间收获早熟马铃薯,大量蚜虫天敌转移至间作的大豆田,从而形成对大豆蚜的控制。大豆与其它经济作物间邻作,大豆田天敌昆虫与蚜虫的益害比明显提高,表明利用农田作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6.
贵州省山地-坝地系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阳兵  姚原温  谢静  王发艳  白晓永 《生态学报》2014,34(12):3257-3265
探讨贵州省山地-坝地系统的景观变迁与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贵州省典型的蒲场、洋川山地-坝地系统为例,从一个地貌单元对以万亩大坝为中心的山地-坝地土地系统1960年代到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格局演变进行系统的研究。把研究区划分成中央坝地、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3个部分,结合遥感技术与实地调查,获得研究区4个时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基于移动窗口法计算了景观格局指标。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景观多样性高于坝地,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以坝地最高;平坝耕地从1963年所占比例90.81%下降到2010年的79.94%,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林地减少,灌木林增加,坡耕地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耕地有向经济效益更高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趋势。坝子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原有的土地利用格局逐渐被改变,形成新的斑块-廊道-基质格局。研究区中部坝地、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的土地利用变化表明,坝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可对坝中丘陵及坝周山地产生影响,坝子与坝中丘陵和坝周山地土地利用存在耦合变化。进一步应加强研究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使坝地、坝周山地和坝中丘陵的土地利用协同演化。研究结果对贵州省山地-坝地系统土地优化利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7.
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桉树3种主要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不同年龄各3块1000 m2样地(共计45块)的建立和调查,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型不同林龄径级样木和其它基本数据,探讨了3种人工林各组分各层次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配特征及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林龄密切相关,增长模型的拟合度均较高,相关显著;杉木、马尾松、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成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92.30、191.53、105.77 Mg/hm2,其中活体植物分别占95.76%—98.39%、75.01%—99.14%、85.60%—97.61%;生物量的层次分配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并随年龄而增加,其它层次所占比例较小,总体趋势为凋落物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杉木、马尾松、桉树分别占54.89%—75.97%、49.93%—83.10%、51.07%—98.48%,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根的比例次之,枝叶所占比例较小,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以枝的相对生物量较大,草本层的地上和地下分配规律不明显;与其它森林类型相比,杉木和马尾松的生物量处于中上游水平,桉树的生物量较低,但3种人工林的生产力均很高,分别为12.37、8.98、21.10 Mg hm-2a-1,均是光合效率高、固碳潜力大的中国南方速生丰产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18.
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壳聚糖-HCG缓释制剂,进行激素埋植实验,间隔一定时间检测雌和雄鱼性腺发育、血清主要性激素含量和繁殖内分泌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埋植壳聚糖-HCG缓释激素后,雌鱼性成熟系数(GSI)、血清睾酮(T)水平、血清雌二醇(E2)水平在6—30d内较对照组效果明显;雄鱼GSI仅在第6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T水平在第2、第14天高于对照组。血清E2水平在实验期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RT-PCR结果显示:性腺型P450芳香化酶(CYP19A)在性腺中表达丰富,心脏中最少。雌鱼性腺P450芳香化酶(CYP19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在第2、第6天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在第6天显著高于对照,雌鱼性腺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在14—30d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在第6至第2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壳聚糖-HCG缓释制剂一次埋植后可在21d内稳定持久地释放激素,对调节鱼类的生殖机能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19.
120.
高效与特异的基因组定点修饰是基因工程动物研究的前沿与难点.链霉菌噬菌体ΦC31整合酶能介导含attB位点的外源基因定点整合于多种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假attP位点,可维持外源基因的正常结构及高效表达.本文探讨ΦC31整合酶介导外源基因在猪基因组内定点整合的分子基础.构建含attB位点的报告载体pEGFP-N1-attB,与ΦC31整合酶表达载体pCMV-INT共转染猪肾PK15细胞,G418筛选获得单克隆细胞系.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出单拷贝整合的转基因细胞系.TAIL-PCR鉴定出1个猪基因组假attP位点,位于猪1号染色体,watson链,坐标114220087-114220126,命名为pig-attP-1.测序结果显示,pEGFP-N1-attB在attB位点处断开插入到pig-attP-1.用荧光计测定细胞培养基上清EGFP含量发现,该转基因细胞系EGFP的表达水平是本底的50倍(13500 AU vs.280 AU),表明pig-attP-1是利于外源基因高效表达的"友好位点".该研究不仅为实现外源基因在猪基因组内的定点整合提供了新策略,也为创制基因工程猪、建立动物生物反应器等研究注入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