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为提高微生物降解反式茴脑获得茴香酸的产量,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NT2的发酵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降解过程的转化率。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碳氮源种类及浓度、反式茴脑添加量、发酵温度、接种量、初始pH以及装液量对茴香酸生成量、反式茴脑降解率的影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影响茴香酸生成量的显著因素并获取中心点,最后采用Box-Behnken模型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并验证。结果表明氯化铵浓度、初始pH和装液量是显著影响因素,最佳发酵条件为:柠檬酸钠10 g/L,氯化铵1.26 g/L,反式茴脑添加量1%,发酵温度30℃,接种量4%,初始pH 7.9,装液量42 mL/250 mL。优化后茴香酸生成量为7.24 g/L,为优化前的3.5倍,茴香酸摩尔生成率为80.72%,反式茴脑降解率为89.81%,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270.28%和97.78%。综上,假单胞菌NT2是生物转化生产茴香酸的潜力菌株。响应面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反式茴脑的降解率和茴香酸产量,这为大规模生产茴香酸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是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承担多种生理生态功能。北部湾洋植物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洋植物有3门43种。该文综述了从2002年起北部湾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从11种红树植物和7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59个新化合物和35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3种草植物中获得3个新化合物和7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从6种藻植物和1种共附生微生物中获得25个新化合物和8个已知活性化合物,主要涉及结构类型有萜类、生物碱、黄酮类、甾醇,多数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北部湾洋植物研究方向及后续的研究建议。该综述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北部湾洋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3.
苹果蠹蛾头部感器的电镜扫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并描述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及幼虫触角上及口器上的感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成虫触角背面密布鳞片,感器很少,腹面和侧面鳞片稀疏,具大量感器;2)触角上的感器大部分分布于鞭节各节,少部分分布于柄节和梗节;3)雄虫触角上着生10种感器,雌虫触角上着生9种感器,与雄虫相比,雌虫缺少鳞形感器;4)雄虫口器具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雌虫口器仅具刺形感器;5)幼虫触角3节,基节无感器,第2节具2刺形感器且其分布位置存在个体差异,端节端部具呈三角状排列的3个栓锥感器;6)幼虫口器具一定数量和不同形态的感器。  相似文献   
84.
根据自然灾害医学救援要求及组织体制,结合灾害救援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来源及心理需求,提出心理卫生支援分队建设指导:人员需具备专业技能,兼顾全面技术;采取的工作方式主要为团体合作、小组协作和单人干预等;日常训练重点在于做好实战训练、预案、心理和物资方面的准备,力求使心理卫生支援分队满足新时期非战争军事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5.
南亚热带森林片断化对厚壳桂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片断化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但从种群遗传学角度开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采用ISSR(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方法对广东省鼎湖山、黑石顶、大雾岭、古田、萝岗和饶平6个地点的南亚热带片断化森林中的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每个种群分成体、小树和幼苗3个年龄级采样,共采集厚壳桂样品448个。7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09条多态性带。研究结果表明,6个厚壳桂种群的总遗传多样性为0.1529,种群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0537。和保护较好的厚壳桂种群相比,萝岗和饶平的两个村边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6个厚壳桂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6489。AMOVA分析结果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中,67.97%(P<0.000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2.06%(P<0.0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不同年龄级之间,29.96%(P<0.000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分析结果表明,6个厚壳桂种群大致分成两支:一支包括大雾岭和黑石顶2个种群,另一支包括其他4个种群。鼎湖山、古田、大雾岭和黑石顶不同年龄级均各自聚合在一起。可以看出,森林的破碎化导致了南亚热带厚壳桂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种群间基因流受阻,提示我们对于同一地区的易危物种,这种威胁将很大,急需开展相关的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86.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源树突状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的感染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 ,DCs)的应答反应是机体起始免疫应答的关键。因此,利用双向电泳技术(Two_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_DE)对人源树突状细胞受结核分枝杆菌H37RvATCC 2 72 94菌株感染前后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图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产生差异的有4 5个蛋白质斑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其中4个表达明显上调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鉴定,获得4个明确的肽指纹图谱,通过在数据库中检索分析,确定这4个蛋白质分别为人亚砷酸诱导ATP酶I(HumanArsenite_stimulatedATPase ,hASNA_I) ,膜联蛋白IV(AnnexinIV) ,γ_肌动蛋白(γ_actin) ,热休克蛋白2 7(Heatshockprotein2 7,HSP2 7)。上述发现有助于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早期导致的树突状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变化,为深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 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87.
为加强特有濒危植物长梗杜鹃资源的评价、保护和鉴定工作,及为今后遗传育种和改善其农艺性状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 4000对其转录组测序,得到的数据过滤后进行de novo组装并聚类去冗余,获得74 092个Unigenes,平均长度、N50、Q20、Q30以及GC含量分别为938 nt、1 616 nt、98.22%、95.20%和43.24%,其中1 Kb以上的Unigenes有23 879条。通过与七大功能数据库比对,分别有39 876(NR:53.82%)、38 065(NT:51.38%)、27 384(Swissprot:36.96%)、16 099(COG:21.73%)、30 401(KEGG:41.03%)、17 518(GO:23.64%)以及29 676(Interpro:40.05%)条Unigenes获得功能注释。长梗杜鹃转录组中的Unigenes根据GO功能大致可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56亚类,其中执行生物学过程的基因最多,占41.53%;与COG数据库比对,根据其功能大致可分为25类;以KEGG数据库为参考,可归为6个代谢通路大类、32类代谢途径,并发掘出176条与人类疾病相关的Unigenes,包括内分泌及代谢疾病(167条)和抗药性(9条)。根据注释结果共检测出39 418个CDS,未注释上的Unigenes使用ESTScan预测后获得3 194个CDS。同时,预出到1 488个编码TF的Unigenes,以及检测到57 927个SNP多态位点。该转录组分析为今后长梗杜鹃乃至杜鹃属植物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基因克隆、抗性机理分析、遗传资源分类和进化、分子标记开发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8.
睾丸间质干细胞(stem Leydig cells, SLCs)是哺乳动物睾丸间质内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为成熟的睾丸间质细胞,参与精子发生。目前,仅在人、大鼠和小鼠中成功分离出SLCs,并证实其具有分化成为睾酮分泌细胞的潜能。最新研究发现:PDGFRα、Nestin、Thy-1、CD51和COUP-TFII等可作为SLCs的分子标记,但并不具有特异性。迄今,只在大鼠中建立了SLCs的基本分离培养体系。因此,本文拟从大鼠等SLCs的分子标记、分离培养条件、增殖分化调控以及哺乳动物LCs在精子发生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以期为哺乳动物SLCs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9.
结构植物学在中国的五十年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植物学由植物解剖学发展而来 ,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根据其近代的发展 ,分别就植物发育解剖学向植物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比较解剖学向植物系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以及环境生态结构植物学三个主要部分简要介绍了 5 0年来在我国的发展 ,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0.
Anthraquinones were histochemically locayed and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in rhizome of Polygonum cuspidatum. Anthraquinones were located in the parenchyma cells of rhizome, including vascular ray, part of parenchyma cell in phloem, cortex and pith. Phelloderm and ray initial also accumulated a small amount anthraquinones. The content of total anthraquinones was highest in pith that consisted of parenchyma cells, and higher in bark (including phloem, cortex and periderm) than in xylem. The content of total anthraquinones was highest in three-year-old rhizome, and higher in biennial rhizome than in annual rhizome. It suggests that correlation exist between accumulation of anthraquinones and the growth age of rhiz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