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5 毫秒
31.
将原产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柳兰栽培至具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的哈尔滨市内。引种观察结果表明,通过与原产地同年生野生柳兰生长特性的比较,引种地柳兰植株生长发育正常,在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安全越冬和越夏。根据柳兰植株生长量增长时期的特点划分了柳兰在引种地生长的4个时期;与原产地比较,柳兰花序数量、单花序中小花数量、花朵大小、花柄长度、花萼长度等数量性状均有增加,观赏特性优良。但引种地花序长度和蒴果长度小于原产地,且原产地的花朵大小比引种地的更均匀。本试验获得了野生柳兰在同纬度相同气候类型区域的引种栽培的基础数据,为柳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栽培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拟南芥生长素相关突变体uro的光依赖性乙烯信号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南芥uro(upright rosette)突变体由于它的莲座叶垂直向上生长而得名。已有的研究表明,uro突变体的表型是由单突变导致的;同时,URO基因可能参与生长素对拟南芥发育的调控过程。uro突变体具有一些乙烯相关的表型特征,如:偏下性生长的叶,较长的下胚轴,宿存的花被等。施加乙烯与乙烯作用抑制剂硝酸银的实验结果显示,uro突变体的部分表型特征是由于乙烯信号系统异常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3.
作者用冻干人硬脑膜的微粒和微丝作为血管内栓塞的材料,经动物实验后应用于临床。通过血管内栓塞后不同时间的血管造影和病理学检查,证明冻干人硬脑膜微粒及微丝是理想的永久性固体栓塞材料,制作方便,栓塞过程简单,不易堵管,注射方便,对周围组织无不良反应,栓塞效果可靠,可作为永久性栓塞材料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4.
以陕西纸房沟流域为研究单元,于2006-2008年,对该流域恢复区8种林分进行系统调查,运用不同模型分析了各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种-面积、多度关系.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种-面积关系符合S=CAm,种类数随着面积增加接近一个常数,并得出相应最小调查面积,其大小排序为:自然灌木林>自然乔木林>杨树 刺槐混交林>柠条-沙棘混交林>柠条林>沙棘林>刺槐林>柳树林,说明林分类型越复杂,需要调查节肢动物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在抽样调查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种-多度模型,天然恢复林地节肢动物以对数正态模型(LN)的拟合效果最佳,表明群落中个体数量居中的节肢动物种类较多,稀有种和富有种种类较少,优势种不明显;在混交林和纯林中,节肢动物群落以对数柯西模型(LC)的拟合效果最佳,与天然恢复林相比,其节肢动物群落中稀有种和富有种种类较多,优势种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35.
稻纵卷叶螟根虫瘟霉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春生  洪波 《菌物学报》2012,31(3):322-330
在广东省发现一种新的侵染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昆虫病原真菌,经鉴定该病原真菌为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这是中国首次报道该菌侵染稻纵卷叶螟。在室内进行的温度和光周期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该菌在15-2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根虫瘟霉主要侵染稻纵卷叶螟3-5龄幼虫,对3-5龄幼虫的侵染率分别为2.71%、24.32%和72.97%。在10-11月,根虫瘟霉可持续引发稻纵卷叶螟幼虫高强度流行病,侵染率高达95%。该菌以休眠孢子越冬,成为次年稻纵卷叶螟幼虫流行病的初侵染源。因此,根虫瘟霉是稻纵卷叶螟幼虫一种有效的自然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36.
[目的]为明确强力源、有机硅和怀农特3种喷雾助剂对吡虫啉、阿维菌素、苦参碱的减量增效作用.[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和喷雾法开展烟粉虱Bemisia tabaci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种喷雾助剂对3种药剂的增效作用从高到低依次为强力源>有机硅>怀农特.施用吡虫啉、阿维菌素和苦参碱48 h后,烟粉虱若虫的LC50分别为37.7146、1.8062和10.5632 mg/L,添加强力源后烟粉虱若虫LC50分别降低到13.0188、1.0990和2.7116 mg/L;添加有机硅后烟粉虱若虫LC50分别降低到16.1900、1.2719和3.1609 mg/L;添加怀农特后LC50分别降低到20.0851、1.3247和3.7603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减量20%和30%添加3种喷雾助剂均显著高于3种单剂的防效,3种药剂减量40%添加强力源和有机硅对烟粉虱的防效显著高于每种单剂,添加怀农特略高于或者与每种单剂的防效持平.施药后3d,各处理对烟粉虱的防效达到最高,吡虫啉、阿维菌素、苦参碱减量20%添加强力源对烟粉虱的防效分别高达97.11%、90.83%、88.17%.施药7d后吡虫啉减量40%添加3种喷雾助对烟粉虱的防效仍保持在75.55%-80.76%,阿维菌素减量40%添加3种喷雾助剂保持在71.84%-79.12%,苦参碱减量40%添加3种喷雾助剂保持在68.60%-75.74%.[结论]3种药剂的常规用量减量20%-30%,并通过添加强力源、有机硅和怀农特3种喷雾助剂可提高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7.
设计苜蓿-麦邻作与麦-麦邻作的农田界面捕食性天敌空间分布对比试验,在距离交接界面3、6、9、12、15、18、21、24和27 m处设诱集小区,采用陷阱法诱集调查地表步甲和蜘蛛种类与数量.结果表明: 不同界面麦田边缘地表步甲和蜘蛛物种多样性和多度都表现出一定的边际效应.苜蓿 麦界面15~18 m范围内边际效应明显,超过20 m, 边际效应逐渐消失.麦-麦界面的边缘效应明显弱于苜蓿 麦界面.苜蓿的刈割使苜蓿田中的天敌向邻作麦田迁移,苜蓿刈割后10 d内,邻作小麦田20 m内地表步甲和蜘蛛种类和个体数都有所增加,其中个体数的增长幅度大、速度快.绘制了苜蓿-麦界面地表步甲和蜘蛛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毛青步甲和星豹蛛)种群数量空间动态分布图,能直观地看出天敌由苜蓿向小麦田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38.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123°30′E、29°~32°N水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鉴定出饵料浮游动物128种[不含16种浮游幼虫(体)和仔鱼],分5门12大类,以桡足类占优势(40种,31.25%).浮游动物群落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为最主要优势种(142.10ind·m-3,68.09%).总生物量均值为243.80mg-m3(55.53~773.92mg·m-3),最高密集区(>500mg·m-3)位于长江口30°45′~31°15′N、122°45′~123°15′E水域.饵料生物量均值为195.96mg·m13(55.53~496.09mg·m。),呈长江口(30°30′N以北)水域高于舟山岛东南水域、长江口外海(122°45′E以东)高于近海水域的分布趋势.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12(1.09~3.73).长江口水域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优势度大,反映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影响本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值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硅藻和甲藻.  相似文献   
39.
以真养产碱杆菌(Alcaligenes eutrophus)为 聚β羟基丁酸(PHB)的生产菌株,在分析了PHB发酵过程参数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PHB合成期不同的硫酸铵流加速率对PHB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PHB合成阶段,培养基中氮源的完全缺乏,导致细胞合成PHB能力的下降;在PHB合成期,不同的氮源流加速率对PHB合成过程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当流加速率较小时,尽管最终胞内PHB含量很高,但细胞干重、PHB浓度和PHB生产强度都较低。当氮源流加速率过大时,会导致最终胞内PHB含量显著下降,使PHB浓度和PHB生产强度降低。当硫酸铵流加速率在05g/h左右时,可以得到较好的发酵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