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It was documented that type IV collagenase with two subtypes of 72 ku/MMP-2 and 92 ku/MMP-9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retained, single chain Fv antibody fragment (scFv) was used to inhibit the function of type IV collagenase. For expression in mammalian cells, the assembled scFv M97 gene with ER retention signal encoding 6 additional amino acids (SEKDEL) was reamplified by PCR. The amplified fragments were cloned into the pcDNA3.1 vector. The resulting plasmid was sequenced and then introduced into PG cells, a highly metastatic human lung cancer cell line, by lipofectAMINE method. The result of intrabody gene therapy showed that type IV collegenase expression was down regulated significantly as measured by ELISA. The biological behavior of PG cell, such as the ability of in vitro invasion through Matrigel, colony formation on soft agar, was also inhibited by scFv M97 transfection. Animal experiments in a xenograft model of human lung cancer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尼莫司汀在复发胶质瘤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尼莫司汀化疗的13例复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超过3个周期的化学治疗,平均完成4.6个化疗周期。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个月无进展生存率53.8%;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30.8%;12月无进展生存率23.1%。2例出现Ⅲ度骨髓抑制,其余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6例)和疲倦乏力(9例),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尼莫司汀为主的化疗方案是复发胶质瘤化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显著地延长患者的生命,并不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针对前期进行过TMZ化疗的病例,具有价格低廉,疗效相当的优点,是替莫唑胺治疗之外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不同方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第463医共入选560例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PR High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300mg/天,氯吡格雷150mg/天,3天后HPR仍未缓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150mg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西洛他唑(50mg,2/日),另一组在标准两联方案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100mg,2/日,3天后测定HPR的缓解情况。结果: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3天后HRP的缓解卒为54-3%(304/560),接受不同西洛他唑剂量治疗3天后又有58.6%的患者HPR缓解,但是西洛他唑50mg组和100mg组HRP缓解率无差别(59.4%VS57.8%,P=0.80)。两组患者30天随访均无死亡及卒中事件,无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冠脉支架术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且未增加出血风险,但其临床获益还需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进一步明确,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改善冠脉支架术后HPR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64.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研究已成为自然科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人类已在胚胎干细胞、部分成体干细胞如骨髓造血干细胞方面取得进展,但在其他成体干细胞研究,特别是胃肠黏膜干细胞研究领进展甚少.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 G 蛋白偶联受体5(LGR5)是 G 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成,在胃肠黏膜隐窝基底有少量表达,其阳性细胞可在体内分化为胃肠黏膜所有类型的细胞,被认为是可能的胃肠黏膜成体干细胞.LGR5阳性细胞的研究,对组织工程、消化道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干细胞治疗、肿瘤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人博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P1对细胞转录因子活性和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6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NP1对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通过ELISA和荧光定量PCR分别从蛋白质和RNA水平检测NP1是否影响TNF-α、IL-6的表达,最后利用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分析NP1是否通过寡聚化发挥功能。【结果】在293T细胞中,NP1可分别提高AP-1、STAT3和GAS转录因子报告载体荧光素酶活性3.69倍、2.45倍和3.03倍,但对NF-κB转录因子报告载体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转染24 h和48 h后,NP1表达细胞和对照细胞培养基中IL-6和TNF-α蛋白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TNF-α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哺乳动物双杂交实验表明NP1蛋白自身没有相互作用。【结论】结果首次表明HBoV1非结构蛋白NP1对细胞转录因子和炎症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揭示NP1可能与HBoV1致病性有关,为进一步探究HBoV1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重症蜂螫伤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以指导临床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4例重症蜂螫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做病例报告,初步了解重症蜂螫伤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结果、治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为青壮年,均出现了MODS,包括急性肾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及急性肝损伤。3例患者的肾组织病理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病理切片中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大量淋巴细胞浸润。1例患者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未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使用小剂量激素反应较好,使用激素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更短。结论:在重症蜂螫伤患者肾脏损伤的过程中,除了常见的急性肾小管坏死、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及休克等原因外,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此类患者,及时使用激素治疗可能是减轻肾脏损伤、促进肾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7.
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2年生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取得如下结果。(1)与对照组(CK)相比,中度胁迫(MS)和重度胁迫(SS)处理下红砂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15.3%和25.7%,叶绿素(a/b)含量分别增加了7.4%和36.9%。表明胁迫处理导致色素含量和捕光色素复合体II含量下降,减少了其对光能的捕获,降低了光合机构遭受破坏的风险。(2)随着胁迫的加剧,初始荧光(Fo)呈升高趋势,而最大荧光(Fm)、PSII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明显降低趋势。说明胁迫使PSII结构与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和破坏。(3)在胁迫处理下,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反映出红砂对胁迫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8.
远程医学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远程脑卒中项目在发达国家的开展也日益规范。从我国脑卒中诊疗服务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目前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出基于无线物联网的远程脑卒中诊疗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脑卒中诊疗水平,促进远程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行政干预对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6月对全院手术科室进行行政干预,具体做法: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一把手、医院与手术科室主任、科室主任与科室执业医生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医院配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医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其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由医务科牵头与院感染科、药剂科、质控科联合对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实施目标奖罚,责任到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然后抽取我院2010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前)和2011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后)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210份,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通知对42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政干预前(2010年7月~12月)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83.81%(176/21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69.52%,大于7天者占6.67%;行政干预后(2011年7月~12月)210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63/210),显著低于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P<0.05),围术期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16.67%,没有1例患者用药超过7天,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较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显著缩短(P<0.05)。结论:有效的行政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明显降低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rcetin)是否对过氧化氢所致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用PC-12细胞建立H2O2氧化损伤模型;测定SOD、T-AOC生化指标判断细胞抗氧化能力;半定量RT-PCR法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转录水平。结果:①MTT结果:H2O2能使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槲皮素的预孵处理能够明显减轻H2O2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P0.050.01)。②SOD活性结果:H2O2作为氧化损伤因素使得细胞SOD活性应激上升(P0.01),Qu组细胞SOD活性维持在较低水平(P0.01)。③T-AOC结果:槲皮素能够显著提高PC-12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P0.01)。④半定量RT-PCR结果:H2O2使PC-12细胞GR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槲皮素能够减轻其转录所受影响(P0.01)。结论:槲皮素与PC-12细胞的共孵育,提高了细胞整体的抗氧化能力,维持了GR基因的转录水平,继而保护细胞免受后续H2O2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维持细胞生化环境的稳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