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491篇
  185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摘要 目的:探索CD39分子(编码基因ENTPD1)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HCC中免疫浸润和T细胞耗竭的相关性。方法:TIMER、GEPIA、Kaplan-Meier Plotter、TCGA等数据库分析CD39在肝癌中的差异性表达、与免疫浸润的关系、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免疫荧光染色、细胞测序和流式检测验证临床HCC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中CD39的差异性表达及其和CD8+T细胞耗竭特性的相关性。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D39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包括HCC)(P<0.05);且其表达水平与HCC的临床预后等显著相关(P<0.05);与CD39低表达组相比,HCC中CD39高表达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 RFS)(P=0.025)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P=0.026)较短;CD39与HCC肿瘤微环境中CD8+T、CD4+T、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均有明显正相关。(2)临床HCC样本验证:免疫荧光和流式结果显示CD39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与耗竭相关分子LAYN、TIM3、CTLA4等共表达,且在耗竭CD8+T细胞中表达比例显著高于非耗竭细胞。结论:CD39在HCC肿瘤组织及浸润的CD8+T细胞中高表达,与HCC的RFS、PFS、免疫细胞浸润等紧密相关,且参与CD8+T细胞耗竭。  相似文献   
82.
刘思睿  宋莉莎  任静  李忠 《菌物学报》2019,38(6):768-777
为明确发生在贵州省施秉县的黄精叶斑类病害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态特征及rDNA-ITS、β-tubulin和tef1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膏为氮源比较适合菌丝体的生长;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光照对菌丝体生长无明显影响;菌丝体致死温度为45℃。  相似文献   
83.
大络新妇是广东电白县人工阔叶混交林中的优势种。8月间产卵,孵出的幼蛛留在卵袋中越冬。翌年3月幼蛛离散。7月成熟交配。捕食对象随季节而改变。网上常有锥腹蛛寄食。大络新妇国内罕见,文内作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微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水平,肢体正中神经与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CRP、TNF-α、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S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SC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四肢感觉减退、四肢远端麻木与烧灼感、不宁腿综合征、肢端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血液透析治疗,且可显著改善机体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85.
用免疫组化技术和PCR-SSCP技术对高、中、低分化大肠腺癌、癌旁粘膜、正常粘膜及大肠腺癌型息肉的P21、P53蛋白表达和k-ras基因、P5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大肠腺癌P21、P53蛋白表达比大肠腺瘤增多,但增加不显著(P〉0.05),二组均比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21、P53蛋白表达阳性率高(P〈0.01),大肠腺癌k-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率比大肠腺瘤、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6.
87.
【背景】极地寒冷环境中发现了大量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冷适应酶,同时也存在种类繁多的海藻多糖降解菌,因此极端环境微生物是筛选获得新颖、高效多糖降解酶的重要新源泉。由于筛选培养基通常并非野生菌发酵产酶的最优条件,为了使野生菌的产酶效率达到最高,需要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从而为其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目的】对一株产卡拉胶酶的南极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采用响应面法对该菌的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16SrRNA基因对产卡拉胶酶的南极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南极菌株产酶发酵条件。【结果】该南极菌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命名为交替单胞菌R11-5。发酵条件优化结果显示,7个环境因子影响交替单胞菌R11-5的产酶量。利用Design-Expert软件中的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筛选出影响交替单胞菌R11-5产酶量的4个主要因素分别为培养温度、牛肉膏浓度、卡拉胶浓度和Ca~(2+)浓度。通过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得到交替单胞菌R11-5最佳产酶发酵条件为:温度15.0°C,牛肉膏浓度11.0 g/L,卡拉胶浓度3.0 g/L,Ca~(2+)浓度5.0 mmol/L。优化后发酵上清液酶产量达到87.193 U/m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8倍。【结论】响应面法提高了南极交替单胞菌R11-5卡拉胶酶的产量,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尿路上皮癌抗原1 (UCA1)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在多种肿瘤内高表达.然而,其在宫颈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报告颇不一致,且功能尚未确定.本文探索UCA1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实时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UCA1、p21和p53 mRNA在阿霉素(doxorubicin,DOX)或γ射线照射的HeLa细胞中表达上调|相反,敲减p53表达则可抑制DOX诱导的UCA1上调.表明DNA损伤诱导的UCA1可能与p53有关.转染结合CCK8检测HeLa细胞增殖活力结果显示,与对照比较,过表达UCA1促进HeLa细胞增殖,干扰UCA1表达则减缓细胞增殖.此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过表达UCA1导致阿霉素诱导的凋亡率下降;siRNA抑制UCA1表达后引起细胞G2/M期比例上升,S期下降,且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上升.上述结果说明,DNA损伤诱导的UCA1可促进HeLa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然而,是否DNA损伤诱导的UCA1上调依赖p53尚需进一步实验证明.  相似文献   
89.
抗菌肽临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菌肽是生物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存在于所有种类的生物中。目前已发现的抗菌肽超过2 000种。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包括多药物耐受微生物),而且这种作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这些特点使抗菌肽具有成为抗感染药物的重大潜力;但抗菌肽的临床应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抗菌肽大量生产、体内稳定性、微生物耐受等。对抗菌肽临床应用面临的问题及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和临床前研究的抗菌肽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0.
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森林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按以下次序递减:雷竹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且板栗林以粉黏粒结合态碳为主,其他林分土壤则以粗砂结合态碳为主;(2)13C NMR结果表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中烷基碳所占比例最大,而雷竹林和板栗林则是烷氧碳比例最大,表明人工经营措施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成分组成;(3)随着土壤颗粒变细,有机碳中烷基碳比例增加,烷氧碳比例减少,A/O-A值和疏水碳/亲水碳值逐渐增大,表明颗粒越细,其结合的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