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32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种新的纯化玉米粗缩病毒的方法及病毒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毒是一种双链RNA病毒,结构比较复杂。病毒粒子极不稳定,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外层蛋白衣壳易脱落,成为亚病毒颗粒,纯化的病毒粒子在冰箱中存放2~3天,也会变成亚病毒颗粒,所以迄今为止,所有玉米粗缩病毒的研究或纯化均用感病植株的根部作材料,以达到减少膜结构等杂质影响,简化提纯步骤的目的。但病株根部收获量少,而且病毒含量不高。我们采用四氯化碳,葡聚糖凝胶2B柱分离以及25~50%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技术成功地从感病小麦的叶片中分离提纯了玉米粗缩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证明,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出现的两条病毒带,上带含有大量直径为60~66nm的亚病毒粒子的空壳,下带含有大量的完整病毒粒子及亚病毒粒子,完整病毒粒子的大小在未暴露A突起的情况下直径约85nm,带有A突起的为75nm,亚病毒粒子带有不完整的B突起,直径约60nm,这些数字均比国外报道的玉米粗缩病毒略大。我们还发现一些直径为45nm左右的亚病毒粒子空壳,从而进一步证明我们以前的工作,认为玉米粗缩病毒可能存在三层甚至四层蛋白外壳。  相似文献   
22.
通过灰飞虱接种传毒,证明玉米粗缩病毒在玉米中引起粗缩病症,在小麦中引起“绿矮”病症,在水稻中引起黑条矮缩病症。这一方面揭示了小麦“绿矮”病的病原本质,也说明玉米粗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能不止相近而是同一病毒。在玉米或小麦病株的粗抽提净化液中,可见到三种完整程度不同的病毒质粒:(1)完整的病毒,直径70~75毫微米,A 突起高11毫微米;(2)去除一层蛋白外壳的直径65毫微米的亚病毒质粒,具有B 突起;(3)经胃蛋白酶处理,去除两层外壳蛋白的核心,直径约45毫微米。这种质粒与简单球状病毒类似,很可能是有第三层对胃酶稳定的蛋白外壳。在抽提液中,特别是根部的捕捉液中还有管状碎片,其中完整的病毒质粒排列成行.在小麦或玉米病株超薄切片中,可见到直径66毫微米的病毒质粒分散于原生质中,或与亚病毒质粒共存于病毒质体中,或藏于管状结构中。在灰飞虱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也可见到成堆的或在管状物中排列成行的完整病毒。  相似文献   
23.
1978年秋我们对保定的小麦绿矮和大麦绿矮病株,经超薄切片和抽提后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均系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毒(MRDV)所致。在玻璃温室内用灰飞虱传播玉米粗缩病的实验中,还观察到经接种的大麦产生了绿矮和黄化复合症病株。这类病株主要特征是:植株矮化、叶片浓绿肥厚,并有僵直感,有时叶缘缺刻或心叶扭曲,接着心叶渐渐转为黄色,表现出明显的黄化症状。  相似文献   
24.
柑桔黄龙病是目前威胁华南柑桔生产发展的重要问题。除了在广东、广西、福建有此病为害之外,在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亦有发生。陈其儤1943年的报导,认为此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林孔湘1956年通过嫁接传染试验,进一步明确了病原是病毒。1965~196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病毒组从病株中分离出一种线状病毒质粒,认为是黄龙病的病原或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25.
纯的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cPV)含有以双链R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家蚕cpv经氯仿,30%乙醇,pH3.8等处理,其RNA多聚酶活力显著降低,感染能力也随之相应下降。用 Triton X—100处理家蚕CPV,其多聚酶活力提高约27%,感染活力也相应提高。这些结果说明,在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中,家蚕CPV所含的以双链R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是必需的。同时,对经不同条件处理的家蚕CPV颗粒的形态进行了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26.
实验性小鼠急性Coxsackie B-3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鼠感染Coxsackie B-3病毒后7天,各鼠心脏均出现巨检病变,组织学检查心肌细胞示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切片作图象分析示病灶总面积/所测心肌总面积为11.3%,并有明显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心肌中分离到病毒。对照鼠心脏均无上述改变,亦未分离到病毒。本模型可作为进一步探索病毒性心肌炎药物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27.
1979年夏天和1980年9月,我们相继在广东省普宁县和博罗县的芝麻田中发现了芝麻变叶病。这种病害俗称“芝麻公”。其最大特点,即花柄拉长,花瓣转绿,柱头伸长,长出叶子,整个植株矮化,叶子变小丛生,节间变短(图1)。不能结籽,完全丧失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8.
花生丛枝病普遍发生于海南岛花生种植区,在崖县、儋县大田中更为常见,俗称“花生公”。这种病害,国内过去认为是一种病毒病,  相似文献   
29.
1978年3~9月在广东省普宁县和杨村华侨柑桔农场,采典型的黄龙病株的春、夏、秋梢,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叶脉韧皮部组织,在筛管细胞内发现多型性的类菌原体(MLO),大小为60~700nm。质粒内含物中有纤维状核酸物质存在。双层膜厚度为20nm 左右。病株除存在类菌原体外,尚有线状病毒质粒。在病株树干注入盐酸四环素,类菌原体出现萎缩、变形,聚集崩坏现象,注药后病情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30.
泡桐丛枝病病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我国泡桐栽培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尤为严重。济南市以泡桐绿化人行道,丛枝病到处可见。此病属于典型的黄化病害,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化变小、明脉、冬季小枝不脱落,呈现鸟巢状。罹病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