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田波院士和客座教授高福博士 (英国牛津大学讲师 )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SARS冠状病毒细胞融合机制和融合抑制物研究”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实验证明所设计的HR2  相似文献   
42.
为研制不带筛选标记的HIV活载体疫苗,首先构建含有neo基因和lacZ基因双重筛选标记的pV175转移质粒,并将HIV—I中国主要流行株B’/C重组株CN54 gagpol基因置于pV175的启动子pE/L下,构建重组质粒pVl75—Gagpol。重组质粒与痘苗病毒天坛株共转染鸡胚细胞。前三轮通过G418加压,噬斑纯化,得到既含目的基因又含筛选标记的蓝色重组痘苗病毒;后三轮在无G418选择压力下,筛选只含目的基因而缺失了筛选标记的白色重组痘苗病毒。结果表明筛选到了一株重组病毒,经PCR和Dot blot检测确认该株重组痘苗病毒的neo基因和lacZ基因已丢失;PCR鉴定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重组痘苗病毒中;抗体染色和Westem blot结果证实该重组病毒能很好地表达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43.
我国HIV-1B'/C重组流行株Tat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全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B'和C亚型HIV-1在我国发生了重组,并以优势株形式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了探讨这种HIV-1B'/C重组毒株tat基因的变异与其表型之间的关系,利用pET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三种不同基因变异类型的Tat蛋白,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26%,Western blot显示较好的反应原性,并通过金属鏊合层析纯化了目的蛋白.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表明:体外表达的Tat蛋白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反式激活HIV LTR引导的报告基因的表达;三种Tat蛋白在激活活性上的差异与流行现场检测的病毒载量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tat基因的变异可以引起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病毒的流行特征.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HIV重组毒株的基因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为探索Semliki森林病毒(SFV)衍生的复制型DNA载体可否用于HIV疫苗的候选载体,对该载体与传统DNA疫苗载体对HIV-1Pr55gag的表达与体液免疫原性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将野生型(wtgag)及密码子改造(syngag)的HIV-1 ⅢB gag基因分别克隆于SFV DNA载体及传统DNA疫苗载体[pCDNA3.1(+)],对其Pr55gag细胞内表达水平、Pr55gag病毒样颗粒释放、以及在BALB/c鼠的体液免疫原性进行了比较.在293T、H1299、C2C12和BHK细胞系中,SFV-wtgag可以Rev非依赖方式有效表达Pr55gag,而pC-wtgag转染的细胞不能有效表达Pr55gag,从而不能诱导小鼠产生免疫反应.虽然SFV质粒的细胞转化效率明显低于pCDNA载体,SFV-wtgag和SFV-syngag在细胞内Pr55gag的表达量与pC-syngag相似,而Pr55gag病毒样颗粒的释放明显低于pC-syngag.在肌内注射免疫的小鼠中,低剂量(0.1和1.0μg)的SFV及pCDNA gag表达质粒均未诱导出GAG特异性免疫反应.在高剂量(10,30,100μg)免疫组中,与SFV gag表达质粒相比,pC-syngag可诱导出较高水平的TH1型GAG特异性抗体.SFV-syngag较SFV-wtgag可诱导出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反应.结果提示,SFV衍生的复制子单独使用不能在小鼠诱导出优于传统DNA疫苗载体的HIV-1 GAG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其原因可能与病毒样颗粒的释放有关.密码子改造的gag基因的优势在SFV载体系统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中国维吾尔族人群HLA-B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的研究,探讨HLA-B等位基因与HIV感染的易感 或抵抗性的相关性。本研究用PCR-SSP的方法对新疆维吾尔族110例无相关的健康对照者(HIV阴性)和128例 HIV阳性感染者进行HLA-B等位基因分型。用POPGEN软件对健康对照者人群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 测,用卡方检验分析HLA-B等位基因在健康对照者和HIV阳性感染者频率分布的差异。在HIV-1阳性感染者 中,B*49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性增加(B*4901:P=0.02.OR=3.06,95%CI=1.16~8.10)。而在健埭对照者 中,B*40等位基因顿率增加具有统计意义(B*40:P=0.02.OR=0.39.95%CI=0.07~0.92)。由此可见,B* 4901等位基因可能与HIV-1感染的易感性有关,而B*40等位基因可能与与HIV-1感染的抵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46.
在已有全长感染性克隆pLGFD3 8 和pD70344 的基础上,根据马传贫弱毒疫苗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毒株LTR序列的分析,在LTR U3区选取特定的酶切位点对EIAV非编码区LTR基因进行了部分替换。将替换的全基因克隆转染驴胎皮肤细胞(FDD)并以驴白细胞(DL)传代,用逆转录酶活性检测、RT PCR方法及Real time RT PCR验证其感染性。结果发现,其衍生病毒感染上述两种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细胞培养上清可检测到RT酶活性和RT PCR阳性。电镜下可见大量典型的EIAV颗粒。pLGFD9 12 嵌合克隆衍生病毒与其父本克隆衍生病毒pLGFD3 8具有相似的复制水平,pLGFD9 12嵌合克隆衍生病毒在DL细胞上复制水平略高于FDD细胞。此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LTR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复制水平和毒力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Gag p9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病毒复制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病毒的组装和从细胞表面出芽。过去的 2 0年大量研究证实反转录病毒Gag蛋白对病毒的组装和出芽起着决定性作用。Gag蛋白的多个功能域已经被证明在病毒组装的不同时期发挥作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equineinfectiousanemiavirus,EIAV)p9是Gag蛋白C端的一个小蛋白 ,在其之上的L域是与病毒释放直接相关的蛋白功能区域 ,L域的核心基序YPDL可与特异的病毒或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共同介导病毒粒子的组装和出芽作用 ,核心基序YPDL对病毒的复制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就近年来对p9功能区与病毒组装和释放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EIAVFDDV在体内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在免疫马血浆中低拷贝存在状态的形成原因,使用连续给予地塞米松的方法,对EIAVFDDV免疫马匹进行了免疫功能抑制.连续给药10天后,以植物血凝素(PHA)作为刺激原的淋巴细胞非特异性增殖实验表明,实验马匹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到了明显抑制.使用实时RT-PCR对免疫抑制前后实验马匹体内EIAVFDDV的载量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显示,EIAVFDDV免疫马匹体内的病毒载量在2匹马中未见升高,1匹马体内略有增高,但仍处于EIAVFDDV在免疫马匹体内载量的正常范围.作为对照,强毒株隐性携带马的病毒载量提高了约25000倍,并出现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实验结果提示,致弱后病毒特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非免疫压力,是EIAV疫苗株在宿主血浆中低拷贝存在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免疫系统功能受抑制状态下,疫苗株在免疫马体内仍然表现出了相对稳定的低拷贝复制状态,进一步显示了EIAVFDDV在应用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9.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GBV-C/HIV共感染可延缓HIV感染疾病的进程,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本研究收集我国安徽省阜阳市HIV血清学阳性的既往献血员血浆标本,对其进行GBV-C感染的检测,研究GBV-C/HIV共感染与HIV病毒载量和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用RT-PCR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在203人中检出GBV-C感染52例,显示该人群GBV-C的感染率为25.6%,男性感染者(35例,67.3%)高于女性感染者(17例,32.7%).分析发现,GBV-C感染与未感染两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HIV病毒载量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的HIV-1感染者均未接受ART治疗,因而排除了治疗对疾病进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HIV-1感染晚期的献血人群,GBV-C/HIV共感染对CD4细胞和病毒复制水平无显著影响.由于本研究对象中无HIV-1早期感染者,因而不能判断GBV-C在HIV-1感染的早期对疾病进展有无影响.  相似文献   
50.
为阐明马传染性贫血白细胞弱毒疫苗株(EIAVDLV)的致弱和免疫保护机理,对EIAVDLV121及其亲本驴强毒株(EIAVDV117)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准种理论,分析了EIAV疫苗致弱过程中基因组进化特点。利用LA-PCR技术对EIAVDV117和EIAVDLV121的前病毒基因组分两段进行扩增,分别获得4个和10个前病毒全基因组序列。EIAVDV117前病毒基因组平均为8236bp,G C含量38.0。EIAVDLV121前病毒基因组平均8249bp,G C含量37.3。两者的前病毒基因组平均差异率为2.8。其中S2、LTR和env基因差异较大,分别为4.1、3.9和3.1。此外,S2、S3和env推导的氨基酸的差异明显,分别为10.4、5.6和4.8(gp90为6.8)。EIAVDLV121各基因的异质性均显著高于EIAVDV117。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EIAVDLV121至少有5种类型的LTR混合存在。在gp9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上,EIAVDV117比EIAVDLV121平均多2个N-糖基化位点,总数为19,其中3个为EIAVDV117特有。EIAVDLV121有1个疫苗株特有N-糖基化位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生物学特性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