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2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蓖麻毒素A链突变体的设计,表达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蛋白质结构同源模建并结合表观静电势分析,设计了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蓖麻毒素A链的突变体。将PCR扩增的突变体基因,导入pKK223-3载体中,于大肠杆菌(E.coli)中获得高效、可溶性表达,而且,确证了表达产物具有预期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82.
8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不仅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圈资源供给能力降低, 而且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实施了大量的保护工作, 但全球生态系统退化仍在继续, 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文章首先厘清生态系统修复的发展历程、相关概念与理论。其次, 归纳生态系统修复的全球议题, 涉及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储存、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与适应性管理、公平性与多主体参与等方面。然后, 总结我国森林、草原、河流与湿地、海洋与海岸带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与修复进展, 梳理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3种措施的进展与不足。最后, 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的多元融资政策与渠道、荒野生态保护修复的探索与实践、城镇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生态系统修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维持等五个方面进行展望, 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4.
日本国土面积虽小,却具备多样的地形条件和气候类型。经过长期磨合,日本各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地域的景观也各具特色。从日本全国范围来看,景观的类型十分丰富。21 世纪之后,日本法律体系的调整强调了地域景观独特性的重要性,并将景观看作地域规划中的重要资源。为了适应这种景观价值观的变化,日本开始建立新的景观管理规划理论,并为景观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包括新的财务资源、执行组织等。根据这一趋势,风景园林师的职责和所需具备的素质能力也发生了改变。今后,风景园林设计师不仅需要能够创造新的景观(即景观设计),而且需要具备读取当地景观独特性(即风景解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5.
桔梗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 DC)系桔梗科植物,为常用中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记载有三物百散、桔梗汤等方剂,均以桔梗为主药。金代张元素指出,“桔梗除肺部风垫,清利头目,益咽,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现代药理试验证明,桔梗具有消炎、镇痛、抗溃疡、抗肿瘤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又据报导,桔梗粗皂甙对血管具有扩张作用。二、化学成分桔梗的化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叶,最早由日本的古本孙三郎,后来山口一孝等进行了研究,主要含有三萜皂甙。其皂甙元为远志酸和桔梗皂甙元。到七十年代末期,从桔梗根中已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每月口服伊班膦酸盐、维生素D3及钙剂预防肝移植术后骨质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终末期肝病行尸体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患者肝移植术后每月口服伊班膦酸钠(150mg)、维生素D3(800IE)及钙剂(1g/日),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评估移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腰椎及股骨颈的骨密度,同时评估骨的代谢物碱性磷酸酶(BAP)、尿吡啶诺林(PYD)、尿脱氧吡啶诺林(DPYD)的变化。结果:肝移植术后3个月患者的腰椎骨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及测量值较移植前均有所下降,在持续治疗后12个月及后上升较为明显,骨密度较基线值的百分比从移植后的3个月到24个月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3个月的骨碱性磷酸酶较移植前明显的下降,在6、12个月时较前增加,但在24个月时再次下降。而移植术后的3、6个月的尿吡啶诺林、尿脱氧吡啶诺林上升,在12、24个月时与移植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移植后2年骨折发生率为4%。结论:每月口服1次伊班膦酸盐能显著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第1年及第2年的骨密度,降低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7.
钓取抗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抗体Z12重、轻链可变区(VH, VL)基因, 根据其氨基酸序列, 运用同源模建方法分别模拟VH和VL结构域的空间构象, 并搭建Fv片段的整体三维结构, 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建立Fv/hTNF-α作用的复合物模型, 据此模型推测Z12抗体识别的表位为hTNF-α141~146位. 将hTNF-α分为N端1~91和C端92~157两段进行原核表达, 检测结果表明Z12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hTNF-α C端92~157区, 初步证实预测结果可靠.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 当把hTNF-α141~146位氨基酸缺失后, Z12抗体识别该缺失体的能力几乎丧失, 提示此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141~146位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88.
本文报道了在位于5’端非编码区的引物的诱导下用Nested double PCR技术检测献血者血浆中HCV-RNA的方法。我们发现Nested double PCR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单次PCR。anti-HCV(C100-3)阳性血浆样品中只有35.2%(19/54)能同时被证实为PCR阳性。由于anti-HCV(C100-3)假阳性率太高,作为献血筛选试验检测方法不能令人满意,而本文报导的Nestel double PCR方法可以弥补anti-HCV试验的不足。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