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2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紫菀中三萜及甾体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紫菀(Aster tataricusL.f.)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IR、NMR、MS、X-ray单晶衍射等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紫菀酮(shionone)(1)、木栓酮(friedelin)(2)、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3)、蒲公英萜醇(taraxerol)(4)、α-菠甾醇(-αspinasterol)(5)、二十二碳酸(decosanoic acid)(6)、豆甾醇(stigmasterol)(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αspinasterol--βD-glucoside)(9)、豆甾醇--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βD-glucoside)(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5,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活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菀酮(1),表木栓醇(3)可显著抑制氨水所致小鼠咳嗽。 相似文献
72.
本文报道了在位于5’端非编码区的引物的诱导下用Nested double PCR技术检测献血者血浆中HCV-RNA的方法。我们发现Nested double PCR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单次PCR。anti-HCV(C100-3)阳性血浆样品中只有35.2%(19/54)能同时被证实为PCR阳性。由于anti-HCV(C100-3)假阳性率太高,作为献血筛选试验检测方法不能令人满意,而本文报导的Nestel double PCR方法可以弥补anti-HCV试验的不足。 相似文献
73.
74.
Pythium guiyangense is a mosquito pathogen, and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promising agent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mosquitoe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trains adaptable to diffe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ing stable virulence to mosquito larvae, and being able to prolong the shelf life, an effort was made on transforming the fungus by using homologous or heterologous virulence genes. In this paper, a genetic transformation experiment of P. guiyangense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s reported. As a result, an A. tumefaciens mediate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75.
中国人血红蛋白New York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溢滔 黄淑帧 周霞娣 陈美珏 盛敏 仇效坤 顾兰琴 丛建平 黄英 程观炽 金华钧 浦权 徐镛男 朱锡珍 李魁群 陈犇 梁晏青 王美琪 廖霞 张小梅 胡纫华 李豪德 霍建强 王徽信 曾毓华 丁桂仙 谢沛林 廖成玉 郎金武 《遗传学报》1982,(2)
本文报告在中国大陆发现的10个快速异常血红蛋白家系的研究结果,这种异常血红蛋白的电泳迁移率属于K型,血红蛋白稳定性轻度降低,血红蛋白变型的结构分析,包括珠蛋白肽链的分离,氨基乙基化β链的酶解和指纹分析,以及异常肽段的氨基酸组成和顺序测定,证实其β链113位(G15)的缬氨酸被谷氨酸替代,称为血红蛋白New York(α_2β_2~((?)23(G15)Val→Glu)) 在10个家系的调查中共发现35例Hb New York患者,他们都没有临床症状。其中2例是Hb New York和α~O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双重杂合子,血红蛋白New York的含量达90%以上;其余患者都尾Hb New York杂合子,血红蛋白New York含量大约50%。从血红蛋白New York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这种异常血红蛋白在我国南方发生频率较高,接近0.4%。Q##原图像不清晰 相似文献
76.
77.
78.
为研究黄绿卷毛菇群体遗传结构,以青海、西藏、四川3个省份的10个地理群共91个样本黄绿卷毛菇为实验材料,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和分析所有样本的LSU和ITS序列。结果显示:1 995bp的LSU和ITS基因序列共有8个变异位点,得到20个基因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538±0.026和0.00029±0.00002;青海玉树和青海兴海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黄绿卷毛菇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75.70%),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系统进化树结果也表明,10个地理群分成2个支系,黄绿卷毛菇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结构。中性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黄绿卷毛菇群体有着复杂的群体历史,曾发生过种群数量扩张,近期种群数量正在衰减。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5-脂氧酶(5-LO)抑制剂咖啡酸对慢性铝负荷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慢性铝负荷模型组、咖啡酸低剂量组和咖啡酸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每组大鼠每天灌胃给予葡萄糖酸铝(Al3+200 mg·kg-1·d-1),给药组大鼠在给铝后1周分别灌胃给予2个剂量的咖啡酸,每周5 d,连续20周。建模完成后,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肝组织5-LO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慢性铝负荷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ALP活性显著升高,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下降,肝细胞出现明显空泡性变、点状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组织5-LO在血管周围肝细胞胞浆中表达明显。与铝负荷模型组比较,给予咖啡酸后大鼠肝细胞损伤减轻,血清ALT、AST、ALP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减少,SOD活性显著上升,肝组织5-LO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咖啡酸能减轻慢性铝负荷所致肝损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5-LO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0.
研究了GDNF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基于鼠源GDNF的晶体结构 ,利用计算机SGIIndigo2(R4 4 0 0 )工作站和InsightⅡ (95.5)蛋白质分析软件模拟了人GDNF三维结构 ,设计了GDNF分子的两个缺失突变体ΔN1 2 8和ΔN78 90 .以野生型GDNFcDNA作为模板 ,用PCR法得到编码缺失突变体的DNA片段 .将大肠杆菌作为表达系统 ,使缺失突变体GDNF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对表达产物纯化和复性后进行生物活性测定 .两株突变体在大肠肝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 ,纯化后的GDNF突变体ΔN1 2 8可以与存在于KG 1a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但不能促进 8日龄鸡胚背根节突起的生长 .突变体ΔN78 90既不能与受体结合 ,同时也失去了促背根节突起生长的功能 .说明GDNF分子的N端氨基酸对分子的生物学活性很重要 ,但对分子与受体GDNFR α的结合并不是必需的 ,而分子中的螺旋区对分子与受体的结合以及生物学活性都必不可少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