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1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在根内生成有色铜沉淀的方法研究大豆(Glycine max)初生根凯氏带对铜离子的通透性。用真空泵抽取浓度为200 μmol·L–1 的CuSO4溶液进入根中, 然后在重力作用下从根基部灌注400 μmol·L–1的K4[Fe(CN)6]溶液, 两种物质在根内相遇即可产生棕色的Cu2[Fe(CN)6]沉淀, 根据沉淀的位置来确定铜离子所经过的途径。结果表明: Cu2+可以穿过内皮层凯氏带, 在木质部导管壁以及凯氏带至木质部之间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 侧根发生的部位也产生了大量的沉淀; 当抽取K4[Fe(CN)6]溶液后再灌注CuSO4溶液, 发现Cu2+仍然可以穿过凯氏带, 并在凯氏带外侧以及外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处产生棕色沉淀。研究结果证明凯氏带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阻止离子进出的完美屏障。  相似文献   
8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体内能引起严重的感染. 由于铜绿假单胞菌高水平的内在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使其引起的感染难以治愈. 为解决该问题, 弄清病原菌抗生素抗性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关键. 本实验构建了含有17000个铜绿假单胞菌转座突变株文库, 并在LB固体平板上, 用7种抗生素在最小抑制浓度(MIC)和1/2MIC条件下, 筛选抗生素抗性发生变化的突变株. 结果确定了43株转座突变株, 每个突变株对至少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表现出增加3倍或降低1/2的表型. 通过随机PCR和DNA测序, 确定了这些铜绿假单胞菌突变体中转座子在基因组上的插入位点, 确定了被破坏的基因. 其中, 9个是已知的与抗生素抗性相关基因, 包括mexI, mexB和mexR; 24个是以前未知与抗性相关的基因, 包括一个菌毛合成基因pilY1, 这个菌毛合成基因的破坏导致菌株对羧苄青霉素的MIC增加了128倍. 此外, 43个基因中有12个是功能完全未知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筛选鉴定有助于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中抗生素抗性的产生机制, 这些基因或许可成为控制或扭转抗生素抗性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83.
84.
三峡大坝下游残存疏花水柏枝种群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峡大坝下游的湖北宜都关洲设立1个40 m×40 m的固定样地,利用高度分级,比较2008与2009年两年间的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种群数量动态,并运用点格局的Ripley's K函数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化及种群更新特征。结果表明,疏花水柏枝幼苗数量较少,种群更新存在一些障碍。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及植株的大小密切相关。种群总体呈集群分布,各大小级多在9 m时出现最大的聚集强度,随着大小级的增加,聚集强度有减弱的趋势。幼苗与中株有较强的正关联。由于种群现有生境变化较大,应考虑迁地保护,并对原生种群加强长期动态监测;同时,开展疏花水柏枝适应机理研究,实施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85.
摘要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联合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D4+/CD8+比值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重症组(67例)和轻症组(85例),另选择72例无神经系统损伤住院患儿为对照组。治疗2周后,根据儿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GO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4~5级,89例)与预后不良组(1~3级,6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PEWS测评和VEEG检查,检测血清NSE水平,计算CD4+/CD8+比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EWS、VEEG 及血清NSE、CD4+/CD8+比值预测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价值。结果:重症组PEWS、VEEG重度异常比例及血清NSE水平高于轻症组和对照组,CD4+/CD8+比值低于轻症组和对照组(P<0.05);轻症组PEWS、VEEG重度异常比例及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PEWS、VEEG重度异常比例、血清NSE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CD4+/CD8+比值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惊厥、高PEWS、VEEG重度异常、血清NSE水平升高是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CD4+/CD8+比值升高是保护因素(P<0.05)。联合PEWS、VEEG 及血清NSE、CD4+/CD8+比值预测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859,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高PEWS、VEEG重度异常、血清NSE水平升高、CD4+/CD8+比值降低,与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有关,联合以上四项指标辅助预测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6.
87.
在对江汉平原钻孔中的化石硅藻进行鉴定时,发现1个新种类:江汉异极藻(新种)Gomphonema jianghanensis sp.nov.,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壳面狭披针形或线性披针形,端部和基部圆形,中轴区窄。中心区宽呈横矩形,在紧靠中心区的一侧具1条很短的线纹,另一侧有时有1条很短的线纹,有时没有线纹,无孤点。壳缝呈直线,在中央区附近略弯向一侧,在极节处折向另一侧。线纹轻微放射状,中部略弯曲,在近顶端处没有线纹,在10μm内,中部具6—13条。长20—30μm,宽4—7μm。4个中国新记录属:楔异极藻属Gomphosphenia Lange-Bertalot、楔月藻属(新记录属)Cymbopleura Krammer、优美藻属Delicata Krammer、尖月藻属Encyonopsis Krammer,8个中国新记录种:微小异极藻Gomphonema minutiforme Lange-Bertalot&Reichardt、较细楔异极藻Gomphosphenia tenerrima(Hustedt)Reichardt、舌状楔异极藻Gomphosphenia lingulatiforme(Hustedt)Lange-Bertalot、瑞克舟形藻Navicula rakowskae Lange-Bertalot、北方羽纹藻岛屿变种Pinnularia borealis var.islandica Lange-Bertalot,舟形盖斯勒藻Geissleria tectissima(Lange-Bertalot)Lange-Bertalot&Metaeltin、岩生楔月藻小变种Cymbopleura rupicola var.minor Krammer和法国尖月藻Encyonopsis falaisensis(Grunow)Krammer,1个种的补充说明:中华优美藻Delicata sinensis Krammer & Metzetin。  相似文献   
88.
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培养上清经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初步筛选分泌鼠IgG的杂交瘤细胞,将此种杂交瘤细胞注射小鼠产生的腹水用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BSA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A5、3A3、3G6、4A8。鉴定结果显示,2A5细胞分泌IgG2a/κ,其余3株细胞分泌IgG1/κ;纯化后4株腹水单抗的纯度达90%以上,对BSA的ELISA滴度均可达到1∶100000以上;4株单抗均不与人以及马、猪、羊、兔、豚鼠等血清发生交叉反应;W estern B lotting试验证明4株单抗均识别分子量为68000的BSA;用间接ELISA法测定4株单抗相对亲和力及相对敏感度大小依次为3A3>2A5>3G6>4A8;杂交瘤细胞株连续培养3个月以及冻存半年后复苏,细胞生长良好,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效价稳定。  相似文献   
89.
广东野生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野生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已知种类有1185种,占中国大型真菌的30%左右,其中有不少的本地特有种,野生食用菌和药用菌有300种,具有重要经济开发潜力的有50种,毒蘑菇有110多种,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根据广东野生大型真菌资源特色,提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0.
【目的】钙霉素是二价阳离子载体,是一类含有吡咯环的聚醚类抗生素,广泛用于细胞二价阳离子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本文以钙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cal D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蛋白质同源序列比对、基因敲除、回补验证及HPLC/MS分析,对cal D基因的功能进行表征。【方法】对cal D基因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选用钙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chartreusis NRRL 3882,通过PCR-targeting的方法对cal D基因进行敲除获得突变株,再将cal D基因克隆到链霉菌整合质粒上,通过接合转移技术将cal D回补到缺失株中。使用HPLC/MS技术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学预测Cal D蛋白酶属于氧化还原酶。获得cal D基因敲除突变株Δcal D及基因回补菌株Δcal D:cal D。HPLC/MS检测到cal D基因的缺失菌株大幅降低钙霉素产生能力,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株中积累更多的3-Hydroxylcezomycin和更少的氮-去甲基钙霉素。【结论】cal D参与钙霉素的生物合成。cal D的缺失导致3-Hydroxylcezomycin的积累,推测cal D负责钙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苯并噁唑环3位上羟基转化成酮基的氧化反应。初步阐明了cal D基因在钙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