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8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4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作物模型区域应用两种参数校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熊伟  林而达  杨婕  李迎春 《生态学报》2008,28(5):2140-2140~2147
区域模拟的目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数据模拟出产量等作物性状的时空变异规律.然而站点作物模型应用到区域范围时涉及到数据归一化、参数简化、模型的校准和验证等问题.利用CERES-Rice模型对作物模型在我国的区域应用进行了尝试并对部分参数进行了校准.首先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在各实验点上对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站点校准,以验证模型在我国的模拟能力;其次,以我国水稻种植区(精确到亚区)为单位,运用平均值和标准差(RMSE)两种方法进行了区域校准和验证,即找出能反映出品种空间差异的代表性品种参数集;然后分别运用两种方法的校准结果,模拟水稻产量和成熟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区域校准能反映出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其中RMSE法较平均值法效果好.目前作物模型区域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误差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2.
雷妮娅  米湘成  陈勇  王旭航  李俊清   《生态学报》2008,28(5):1949-1949~1958
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两种基因型(ws-0和col-0)材料,采用复因子混合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盐分、土壤水分、光照强度、去叶处理等生态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受试植株18个表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因子对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是有针对性的:土壤水分主要影响植物体构件数目;土壤盐分主要影响生物量、角果数及种籽总数等直接反映植株适合度的表型特征;光照条件则主要影响植物的物候表型特征.植物体表型可塑性的方向随水分梯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生态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效果不是各因子独立作用的简单加和:对某个表型特征都有显著影响的两个生态因子其交互作用对该特征可能没有影响;反之,受两个生态因子交互作用影响显著的表型特征也可能不受它们的独立影响.在对生态因子交互作用作出响应时,col-0的9个特征表现出可塑性,而ws-0仅有4个表型是可塑的;同一基因型内彼此相关的表型特征在可塑性上也具一致性.抽苔时莲座叶数与角果平均籽粒数不受任何生态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两个表型作为数量特征而未表现出可塑性.  相似文献   
573.
袁一杨  高宝嘉    李明  袁胜亮  周国娜 《生态学报》2008,28(5):2099-2099~2106
采用AFLP技术对平泉县的1个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和2个油松纯林中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的13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并调查了3个油松林群落的各种环境条件.结果表明,纯林中油松毛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混交林中的油松毛虫种群;林木生长状况为影响不同油松纯林群落中油松毛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混交林对油松毛虫种群之间的基因流有阻断作用,油松毛虫种群的基因流大小与油松林之间的物种多度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574.
养鸭数量对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志强  黄璜    廖晓兰  胡 英  谢 伟  何保良 《生态学报》2008,28(5):2107-2107~2114
探讨不同养鸭数量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为确定稻鸭共育模式中最佳养鸭数量提供环境学支撑.运用静止箱原位采样技术测定了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稻田土壤化学性质、产甲烷细菌种群数量以及水层溶解氧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养鸭数量稻田水层溶解氧含量间差异显著(p<0.01),养鸭数量越多,溶解氧含量越高.20只鸭/667m2 稻田的水层溶解氧含量最大,与对照比,早稻增加了2.2%~68.7%,晚稻增加了11.07%~110.77%;养鸭稻田土壤还原物质含量减少,产甲烷细菌数量下降.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甲烷排放量之间差异显著,养鸭数量越多,甲烷排放量越少,与对照比,早稻减少了18.22%~28.13%,晚稻减少了17.73%~34.44%.相关分析表明,甲烷排放通量与水层溶解氧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与土壤还原物质含量及产甲烷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稻鸭共育减排甲烷的主要原因是养鸭提高了水体和土壤中溶解氧含量,增加养鸭数量促进甲烷减排.  相似文献   
575.
徐姗楠  陈作志  何培民   《生态学报》2008,28(5):2065-2065~2072
根据2006年在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分别是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浮游动物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肉食性浮游动物、植食性浮游动物、大型藻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该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能量流动分析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以碎屑食物链途径为主,其中植食性浮游动物在能量从低级向高层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90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9.4%,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9.8%,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9.6%.经生态网络分析,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57%,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43%,生态系统特征参数:总初级生产计算量/总呼吸量(TPP/TR)、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率(FCI)和系统聚合度(A)值分别为2.672、0.25、0.315,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目前正处于发育时期.该研究为首次利用Ecopath模型分析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旨在为富营养化近岸海域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6.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近70年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芬  王继军   《生态学报》2008,28(5):2380-2380~2388
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近70a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参考PSR模型,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综合功能3方面构建黄土丘陵区流域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赋权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纸坊沟流域1938~2005年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发生了先降后升的变化,1938年处于较安全状况,1958年为极不安全状况,1975年和1985年都处于较不安全状况,1995年处于临界安全状况,2005年属于较安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系统结构,实现农业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577.
杨勤民    程二东  王希国  卢增全  孙绪艮   《生态学报》2008,28(6):2635-2635~2644
通过田间蚜块计数、黄色粘虫板诱集、室内镜检等方法统计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及其寄生性天敌日光蜂Aphelinus mali Haldeman种群数量,分析比较了它们的消长动态.利用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研究比较了不同时期苹果绵蚜及其天敌群落多样性.连续2a调查发现,苹果绵蚜种群在鲁西南地区全年发生两个高峰,其中5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第一高峰期,8月下旬~10月中旬为第二高峰期.有翅蚜发生在4月上旬~6月上旬和9月上旬~10月上旬.不同时期,苹果绵蚜在苹果树体不同部位的种群数量存在差异,上半年,苹果绵蚜在根、树干及主枝部位分布密集,发生危害较重;7月中、下旬之后,苹果绵蚜在根及树干部位基本不再发生或发生较轻,而在枝干部位,包括主枝、侧枝和新梢,发生危害较重.7月份之前,日光蜂滞后于苹果绵蚜的发生高峰,其控制作用不很明显,7月份以后日光蜂跟随现象才比较明显,与苹果绵蚜的第二个发生高峰前期基本吻合,可以很好地控制苹果绵蚜的危害.鲁西南地区苹果绵蚜及其天敌群落多样性低,群落稳定性差,发现天敌23种,捕食性天敌亚群落中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 (Linnaeus)和叶色草蛉Chrysopa phyllochroma Waesmael等为优势种,特别是4、5月份,七星瓢虫和叶色草蛉可以很好地弥补因日光蜂跟随滞后而对苹果绵蚜控制作用的影响.这为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可持续控制苹果绵蚜危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8.
杨俊  李雪铭  张云  孙才志  徐惠民  冀保程 《生态学报》2008,28(6):2774-2774~2783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而不稳定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较具有高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低自然资源储备的特点.同时,其生态安全评价也存在特有的空间特性、非线性和随机性.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引发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而且问题发展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安全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异现象也日益彰显.分析了PSR、DSR、DPSIR因果链结构模型的利弊,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因果网络模型DPSRC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大连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得到如下结论:①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分析了以往链式模型的弊端,提出了网络分析模型,并且拟定"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控制"DPSRC模型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和综合比较法赋权并量化计算;②实地调查、收集了关于城市生态安全的数据资料,并将其数字化建立大连市生态安全指数的矢量网格数据库;③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大连城市生态健康状况和城市生态安全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579.
杨铁钢    戴廷波  曹卫星   《生态学报》2008,28(5):2357-2357~2364
为了解小麦花后介质氮素输入籽粒的同化途径,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下,采用GS抑制剂(草丁膦)和15N示踪结合,研究了高低籽粒蛋白两种类型品种花后介质氮素的同化特征.结果表明,叶片GS抑制剂处理使豫麦47穗中的NDFF(氮含量中来自介质N的百分比)显著升高,豫麦50则显著降低;穗部GS抑制剂处理使豫麦47叶中的NDFF上升,而豫麦50(开花期)低氮处理上升、高氮处理下降.花后豫麦47的介质N同化量远大于豫麦50,同化介质N的主要器官为根茎,根茎∶叶∶穗的花后介质氮同化量之比约为4∶1∶2;而豫麦50的主要同化器官则为叶片,根茎∶叶∶穗之比约为1∶5∶1.随施N量的增加,豫麦47叶片花后介质N同化量增加,豫麦50则减少;且豫麦47叶片花后同化介质N的输出量显著小于籽粒花后介质N的同化量,而豫麦50叶片花后介质氮的输出量显著大于籽粒介质N的同化量.说明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花后N素由根系到籽粒的代谢同化途径具有显著差异,高蛋白品种豫麦47花后由根系流向籽粒的氮素可以不经叶片直接到达籽粒,低蛋白品种豫麦50则必须经过叶片才能到达籽粒.  相似文献   
580.
王长云  刘海燕  邵长伦  王亚楠    李 亮  管华诗 《生态学报》2008,28(5):2320-2320~2328
软珊瑚(Sinularia flexibilis)和柳珊瑚(Plexaura homomalla)属于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虽然这些动物自身缺乏有效的物理防御手段,却能在竞争激烈的海洋环境中生存与繁衍,这主要是依靠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防御作用.这些次级代谢产物聚积在体内或释放到环境中,作用主要体现在抵御捕食者、抗病原微生物、克生与防附着等方面.珊瑚化学防御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探讨珊瑚与其环境中其它生物的化学生态关系,属于海洋化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海洋活性天然产物乃至海洋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综述了软珊瑚和柳珊瑚化学防御物质的研究进展,并阐释了软珊瑚和柳珊瑚中具有拒捕食、克生、防生物附着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其化学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