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5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敦煌莫高窟干旱地区水分凝聚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戈壁地质结构的调查和洞窟检测,结合气象资料对戈壁土壤水分凝聚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形成机理在野外进行了水分凝结的覆膜实验.结果表明,在莫高窟戈壁区的上层砾砂中,由于强烈的温度日较差变化,形成了凝结水分;另外源于地下深处的水分通过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作用在地下10~40cm范围内相对富集,并由于剧烈的波动呈现时空异质性变化.将凝结、吸湿吸附等方式形成的土壤水分统称为凝聚水分.凝聚是水分存储于一定土壤的结构过程,与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气候因子密切相关.变温层土壤的温度、盐分、湿度、结构、密闭程度、地热等对水分的凝聚有重要影响.水分的凝聚机理对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52.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冷水性鱼类的温度适应性备受关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南端的两种鲑科鱼类之一,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尽管温度是决定该物种生存与分布的关键因子,然而其热生物学相关研究至今鲜见报道。研究考察了驯化温度(6℃、12℃和18℃)和重复测定对秦岭细鳞鲑生态相关的重要指标如快速启动反应、游泳性能及力竭后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1)快速启动反应时滞(Latency time,Tlatency)随温度升高而变短(P<0.05),但温度和重复测定对反应率(Reaction rate,R)无显著影响(P>0.05);(2)温度对步法转换速度(Gait transition speed,Ugait)和匀加速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影响显著(P<0.05),重复测定对Ugait和Ucat无显著影响(P>0.05);(3)温度对日常代谢率(Routine metabolic rate, RMR)和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 MMR)影响显著(P<0.05)、对代谢空间(Metabolic scope,MS)无显著影响(P>0.05),重复测定对MMR和MS均无显著影响(P>0.05);(4)低温驯化方向(6—12℃)生理参数的Q10值较大,而高温驯化方向(12—18℃)生理参数的Q10值较小。研究结果提示:(1)高温下秦岭细鳞鲑快速启动反应更为迅速,但该物种对低强度机械刺激主要采用静息而非逃逸的策略;(2)秦岭细鳞鲑游泳性能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高,游泳性能的最适温度估计介于12—18℃之间;(3)秦岭细鳞鲑具备较好的代谢恢复与重复运动能力,但总体上游泳性能较弱,可能易受生境水温和水流环境变化的限制。  相似文献   
753.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的氮源及氮素吸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其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所需氮的来源及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均受控于其种类和生长环境.环境条件的改变,一方面可能改变植物生长区原有氮的形态、浓度、赋存方式等,从而改变氮对植物的供给状况;另一方面可能引起植物生长区土壤质量、水分利用状况、光照等的改变,从而产生耦合现象,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使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发生改变,导致植物生长区的种群类型及物种多样性发生改变,并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演替.本文主要对陆地生态系统中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氮素的来源及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并结合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54.
2011年、2012年的5~7月每月定期8天,每天00:00~24:00采用行为取样法在米亚罗养麝场观察记录54只林麝(15只成体雌麝,9只成体雄麝,10只亚成体雌麝,5只亚成体雄麝,15只幼麝)的行为。夏季共记录林麝83种行为,分成5种行为类型,即摄食、运动、休息、反刍及其他行为。夏季林麝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性,晨昏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5:30~8:00和18:00~21:00,白昼活动率低于夜间。根据夏季林麝各行为累计时间和频率比较,表明圈养林麝的休息行为较高,尤其是幼体(65.38%±5.39%vs16.41h/d±1.29h/d),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成体雌麝摄食行为比率高于成体雄麝、亚成体和幼体,这与夏季成体雌麝哺乳所需的能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755.
氮利用效率是植物的关键功能性状, 同时紧密关联生态系统功能, 但是目前对氮利用效率的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仍然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草原82个调查地点、139种植物叶片和根系的氮利用效率及其与环境因素、植物功能群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 1)草甸草原植物叶片的氮利用效率为53 g·g -1, 显著大于高寒草甸(46 g·g -1)、荒漠草原(41 g·g -1)和典型草原(39 g·g -1)。高寒草甸根系氮利用效率为108 g·g -1, 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2)叶片氮利用效率比根系对温度更加敏感, 但随着干旱指数的增加, 两者均表现出显著的降低趋势。3)杂类草叶片和根系氮利用效率低于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 豆科植物叶片和根系氮利用效率分别比非豆科植物低48%和60%。4)植物氮利用效率与土壤氮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总体上, 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草原植物叶片和根系氮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为植物功能群和干旱指数。本研究系统揭示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草原植物氮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关键驱动因子, 有助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了解我国草地生产力维持机制, 同时为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6.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莫沙必利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影响,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门诊治疗的92例IBS-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n=46例)和单用组(n=46例)。单用组患者予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饭前30 min口服。联合组患者在单用组基础上加耳穴贴压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血清脑肠肽[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P物质(substance P,SP)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上升,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下降或上升幅度大于单用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和S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SP水平显著上升,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下降或上升幅度大于单用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单用组(95.65%vs 80.43%,χ~2=5.06,P=0.024 9)。结论耳穴贴压联合莫沙必利治疗IBS-C患者的效果较确切,不仅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菌群平衡,而且能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加快肠道传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57.
道路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汪自书  曾辉  魏建兵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65-1670
道路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影响,是道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道路生态学的研究历程和概况,从基础理论研究、道路对生物和理化环境的影响、道路与景观格局以及道路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4个方面论述了目前道路生态学中景观生态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概括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即生物调查、道路缓冲区/影响区分析、叠图分析和综合分析。提出中国道路生态学中景观生态问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58.
以183份甜、糯玉米自交系构成的关联群体为材料,在2种Cd污染水平下对甜、糯玉米开花期(DA,days to anthesis)、吐丝期(Ds,days to silking)和开花吐丝间隔(ASI,anthesis silking interval)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揭示重金属Cd胁迫对甜、糯玉米开花期的影响及...  相似文献   
759.
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难以通过传统的富营养培养基实现培养和分离。为进一步探索分离土壤中寡营养微生物的方法,结合多种培养因素,以土壤浸出液为基础培养基设计寡营养培养基分离土壤细菌菌株。并通过菌株的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等对其中一株菌进行鉴定,同时对其蛋白酶与铁载体的产生能力进行检测以评价其在植物根际促生方面的应用潜力。利用土壤浸出液做培养基是有效分离土壤寡营养细菌的方法 ;编号为S35的菌株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具有蛋白酶和铁载体产生能力。采用的寡营养培养基可以分离获得在富营养培养基上不易分离的细菌,得到S. maltophilia S35菌株在植物促生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60.
新疆干旱区植物藜的种子异型性及其萌发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干旱区分布的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的种子有黑色和褐色两种类型。对藜的异型性种子从形态结构、不同环境因素及激素或化学物质对萌发的影响以及同工酶谱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萌发及适应异质环境的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藜的异型性种子在形态结构、萌发休眠特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黑色种子种皮厚且硬,休眠,萌发慢,萌发率低;褐色种子种皮薄而软,不休眠,萌发快且萌发率高;(2)黑色种子的休眠可通过切除胚根外缘种皮得以完全解除;(3)赤霉素、乙烯利对黑色种子的萌发无明显促进作用;KNO3可较显著促进黑色种子的萌发;协同使用乙烯利和KNO3时,可显著提高黑种子萌发率,完全打破休眠;(4)黑色种子和褐色种子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同工酶谱带存在差异;(5)黑色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而褐色种子则对光不敏感;低温贮藏对二者的萌发均无显著影响,尽管黑色种子的萌发率有波动。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黑色种子的休眠是内源(胚)和外源(种皮)因素共同所致。藜的种子异型性及其萌发机理的形成是其对新疆干旱区异质化环境的高度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