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91.
利用线粒体DNA突变标记和电诱导融合技术获得的酵母融合株MWF29,经过连续七代60—120吨级生产规模的发酵试验表明,该菌生产性能良好,具备了两个亲株的优良性状,发酵力强,酿酒风味好,发酵流程中及最终产品的化验指标全部达到了优质酒的要求。发酵后期细胞的凝集性好,90%以上的菌体自行凝集下沉到罐底,不需经过离心便可顺利过滤,并且减少用于过滤的硅藻土用量。生产实践证明酵母融合株MWF29是一株性能稳定的优良生产菌株。本工作证明应用线粒体DNA突变抗性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是工业酵母育种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特别  相似文献   
292.
从含麦迪霉素生物合成基因⑴的初级克隆pCN6C5中,发现并分离了麦迪霉素4〃酰化酶基因,与质粒载体plJ680相连,获得重组质粒p66B,在螺旋霉素产生菌中得到表达,其主要产物为4〃异戍酰螺旋霉素。以p66B DNA BamHI—BamHI2.3kb插入片段为探针,从麦迪霉素产生菌基因文库中获得了另一阳性克隆pcNlOF5,southern分子杂交确定pcNlOF5BamHI—Bamm 8.Okb为同源片段。以pwHM3及pJJ680为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wF5及p6F5,分子大小分别为15.2kb及13.3kb。通过DNA转化,并经分子杂交实验证明,获得含重组质粒的螺旋霉素产生菌克隆菌株。其主要产物经分离、纯化后,分析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为丙酰螺旋霉素Ⅲ和Ⅱ。研究还表明,麦迪霉素基因文库中只有pcNl0F5DNA与碳霉素产生菌的4〃异戊酰化酶基因同源,提示pcN6c5克隆携带的麦迪霉素4〃酰化酶基因与pcNlOF5的4〃丙酰化酶基因及碳霉素4〃异戊酰化酶基因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293.
鸟类羽毛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毛是鸟类特有的表皮衍生物,它对保温和完成飞行作用负有特殊功能。以往虽对正羽、绒羽和纤羽做过光镜描述,但因分辨力所限,很难详细描述出在执行功能中,鸟羽结构复杂性的功能意义。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采用了扫描电镜观察法,以期为鸟羽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4.
ADAM is a family of type I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sharing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domain and involved in many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fertilization, neurogenesi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 novel human ADAM gene--ADAM29, which was cloned in our laboratory, is exclusively expressed in human testis and contains a potential fusion domain. A full-length cDNA of ADAM29 was obtained by using multiple-step PCR. Phylogenetic tree of known mammalian ADAMs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testis was reconstructed. Polyclonal antiserum was raised by immunizing the rabbits with sub-peptide of ADAM29 (Leu268-Asp374) as immunogen. The result of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 on human testis showed that ADAM29 is expresse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spermatogenesis and in interstitial cells. ADAM29 may play a certain role in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during the maturation of testis-associated cells.  相似文献   
295.
林贻鼎  应薛养 《昆虫知识》1993,30(6):325-327
<正> 全国褐稻虱科研协作组研究认为,我国大陆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越冬北限以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北纬21°~25°之间摆动。在此以北广大地区为不能越冬区。闽北建阳(北纬27°20′,1月份平均气温7.2℃)1978年3月10日首次发现短翅雌成虫越冬,大大超越了当时认定的纬度、温度界限,引起国内同行的极大兴趣。为了探明其内在原因,10余年来,我们对越冬区的特殊生境及虫源作用做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  相似文献   
296.
本文报道了重组腺病毒——带有报道基因1acZ的Ad/RSV-β-gal注入小鼠腹腔后,在胃、小肠、大肠、子宫、肝、脾、膀胱、体壁、膈和睾丸的腹膜面均出现被X-gal染成蓝色的细胞,腹膜面下未见染色细胞。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可广泛感染腹腔内的组织并使外源基因表达,但不扩散出体腔。另一带有单钝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的重组腺病毒Ad/RSV- tk,注入小鼠腹腔后并给以药物ACV,未发现急性毒性反应。在此基础上,讨论了TK/ACV 系统对腹腔内肿瘤作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97.
 测定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iensis)林)、人工林(13、18和25年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_rupprechti))、农田和草地中穿透雨、凋落物淋溶液、土壤溶液和渗漏水溶液及地下水和降雨中可溶性有机碳 (DOC)的浓度。结果显示:5~10月,雨水中DOC浓度为0.80~1.60mg•L-1,地下水中在2.43~7.66 mg•L-1。9~10月,穿透雨中DOC浓度为1.78~15.20 mg•L-1,其中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中高,这些DOC与地表凋落物碳年形成量正相关显著。凋落物浸泡24 h后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为12.30~64.79 mg•L-1,占凋落物碳贮量比例不足1%;浓度方面,天然次生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400%和153%,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194%和50%;比例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高79%和98%、比人工林分别高180%和210%,这些DOC浓度与落叶、小枝、碎小物和腐解物碳贮量的正相关显著。9~10月,0~20 cm土层溶液中DOC浓度为7.88~88.44 mg•L-1,占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比例不足0.1%,它们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其中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下降幅度比农田和草地中大;浓度方面,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中高,差异主要在0~10 cm土层;比例方面,天然次生林DOC比例比农田和草地中低,人工林比它们高,差异主要在0~10 cm土层;这些DOC浓度与土壤湿度及凋落物层碳贮量正相关显著。5~10月,0~40 cm土层渗漏水中DOC浓度为5.76~58.84 mg•L-1,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高,差异主要在0~10 cm土层;它们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其中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下降幅度比农田和草地中大。这些差异可能由土地利用引起的植被和土壤性质改变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所致,说明陆地生态系统中DOC浓度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98.
一种新型丝氨酸苏氨酸激酶CPK的初步克隆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胎肝cDNA文库中分离到一种cDNA ,推测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明显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可能编码一种新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命名为CPK ,cellproliferationassociationkinase) .CPKmRNA全长约3 0kb .RT PCR检测表明CPKmRNA在增殖活跃组织或细胞如人胚胎组织、肿瘤细胞株中呈高丰度表达,在成人组织则呈低丰度或不表达.利用PCR技术扩增大鼠同源cDNA ,以此为探针,Northern杂交发现CPK表达于多种成年小鼠组织,以脑组织丰度最高.小鼠2 3肝部分切除可迅速诱导CPKmRNA的表达,在术后2 4~4 8h达高峰,与2 3肝部分切除后细胞增殖期吻合.以小鼠同源cDNA片段为模板,合成RNA探针,原位杂交显示在胚胎发育期CPK低丰度表达在大多数组织,以神经系统组织变化最大,在第8d胚胎神经管内皮细胞中即出现表达,11~13d在端脑、脑膜、间脑、脊神经节表皮细胞、海马、小脑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神经细胞中表达且丰度较高,16d后这些组织的表达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表明CPK可能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联.利用信号通路检测技术,观察到CPK的表达对MAPK ,p38MAPK途径的激活有明显的影响,并可显著增强表皮生长因子对这两条途径的激活,提示该激酶可能参与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299.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97,自引:10,他引:87  
通过对比分析六盘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与农田、草地及农田、草地与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邻近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研究了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及农田或草地造林后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54%和27%,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和草地比人工林分别低42%和26%,差异主要在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方面,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35%和14%,差异主要在0~50cm土层;农田比人工林低23%,草地比人工林高4%,差异主要在0~30cm土层.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农田或草地大.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输入与输出及根系分布的变化所致.结果说明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破坏变成草地或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50cm土层)将下降,而农田中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是0~30cm土层)又将增加,草地上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密度变化不大。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将随土地利用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00.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Populus davidanda)和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 a、18 a和25 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土壤在30℃和60%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180 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以180 d累计释放的CO2-C计)。结果显示:农田和草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180 d释放的gCO2-C·kg-1干土)分别比天然次生林低65%和23%,差异主要在0~40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155%和 17%,差异主要在0~70 cm土层。农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分配比例(即180 d释放CO2-C/土壤 C)比天然次生林平均低12%,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平均高18%,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平均高29%,草地比人工林平均高9%,差异主要在0~5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的差异比其分配比例的差异大。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和分配比例总体上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不大;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中大;随土层递减的幅度方面,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比其分配比例大。这主要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输入和稳定性等差异所致。结果说明土壤碳矿化速率随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而下降,随在农田或草地上造林而增加, 矿化速率变化幅度比分配比例的变化幅度大。另外,土地利用变化也使不同土层土壤碳矿化速率和分配比例差异改变,其中速率改变的幅度比分配比例改变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