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消除规律, 有助于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 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单次口服剂量 20 mg/kg 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 体内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药-时曲线呈明显双峰现象: 第一次达峰时, 强力霉素在肾、血和肌肉中浓度迅速上升, 达峰时间 Tmax (1)出现在 30min, 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浓度上升缓慢, 出现在 1h; 肝、肾、血和肌肉第二次达峰的时间 Tmax (2)出现在 8h, 第二次达峰浓度 Cmax(2)大于第一次的浓度Cmax (1)。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 63.242、1282.077、142.379、62.348 μg·h /mL。消除半衰期[T1/2b]: 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 40.668、48.767、36.527、31.091h, 平均滞留时间(MRT): 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 46.585、56.989、48.859、42.428h; (2)连续口服剂量 20 mg/kg 的强力霉素 5d, 停药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 肝脏中浓度最高, 肌肉+皮中浓度最低。在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 药物消除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皮、肾脏、肝脏。若以肝脏为靶组织, 最高残留限量 300 μg/kg,休药期不低于 30d; 若以可食组织肌肉+皮为靶组织, 最高残留限量 300 μg/kg, 休药期不低于 19d。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病原类型和造成虹鳟低死亡率的原因,研究对患病虹鳟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以及动物感染实验。临床检查发现发病虹鳟体色变黑,肌肉和腹壁点状出血。病理学观察发现虹鳟造血器官脾和肾间组织严重坏死。通过反转录PCR法检测坏死组织和病变细胞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出血性败血病毒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并对得到的371 bp大小片段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感染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同时,给体重为1.5 kg健康虹鳟腹腔注射104 TCID50的组织滤液,累计死亡率达到35%。除此之外,将组织滤液接种到鲤鱼上皮瘤细胞系后出现了特征性病变。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结果证实引起虹鳟低死亡率的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相似文献   
13.
以福尔马林灭活的豚鼠气单胞菌按2.5×107个/只和5.0×107个/只分成两个剂量组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针对豚鼠气单胞菌的单克隆抗体(McAb),用间接ELISA法对所需的杂交瘤细胞株进行特异性筛选,获得了2株可分泌特异性McAb的杂交瘤细胞,并分别命名为3F3和2C9C3。经过鉴定,这两株McAb能够特异性的针对豚鼠气单胞菌,其抗体亚类分别为IgG1型和IgM型;腹水效价分别为10-6和10-5;相对亲和力较高;3F3针对豚鼠气单胞菌脂多糖表位,而2C9C3针对非脂多糖抗原位点。利用实验制备的McAb建立了以McAb为基础的双抗夹心法膜式超灵敏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所研制的豚鼠气单胞菌胶体金快速检测卡灵敏度好,特异性高,重复性好,检测时间快,操作简便,为水产上豚鼠气单胞菌的快速鉴定和诊断以及该菌流行的监测提供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生长抑素(Som atostatin,缩写为SS或SRIF)由生长抑素细胞分泌,是一类抑制动物生长的多肽类激素。1973年Brazeau,etal.1首先从绵羊下丘脑中分离到生长抑素,并发现其具有抑制垂体生长激素释放的功能。随后的研究发现在圆口动物、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均有生长抑素SS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独活活性单体对中型指环虫的杀灭作用及其成分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生物活性跟踪对独活乙醇提取物进行杀中型指环虫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并测定活性成分在不同浓度条件下的离体生物活性, 通过薄层色谱(TLC)、紫外光谱(UV)、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质联用(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从独活分离得到的F 和K1-2-3 两种流分均对中型指环虫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 其中F 流分48h 内的完全杀灭中型指环虫的浓度为1.6 mg/L, 而K1-2-3 的使用浓度分别为5 mg/L 时, 其48h 内对中型指环虫的杀灭率为74.9%。经理化性质测定和光谱分析, F 流分和K1-2-3流分分别鉴定为蛇床子素和东莨菪内酯。    相似文献   
16.
38株维氏气单胞菌分离株的AFLP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人工设计合成的通用接头以及与接头序列相匹配的专用引物, 对38株维氏气单胞菌分离株和1株维氏气单胞菌标准菌株进行AFLP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5对引物使39株维氏气单胞菌扩增出1080条可见条带, 片段长度在50-1000 bp之间, 其中多态性条带727条, 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54条多态性条带, 平均多态性检出率为66.7%。按UPGMA方法对条带进行聚类分析, 建立聚类分支树状图, 将39株维氏气单胞菌分为9个基因型, 其中第四类群基因Ⅳ型包含了14株菌株, 约占总菌数的35.9%, 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区, 推测其可能是引起斑点叉尾 发病的主要流行性基因型。不同地区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具有地域性差异, 而同一地区分离株既存在相同基因型现象, 也存在基因型多样性现象。    相似文献   
17.
蛭弧菌海水菌株Bdh5221于2005年8月从海南琼海对虾养殖场周边排水沟水样中分离所得,具有裂解多数革兰氏阴细菌的特性.在前期Bdh5221噬菌谱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其可利用热致死革兰氏阴细菌的生长特性,对其理化特性、药敏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株蛭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弧状,一端有极长的极生鞭毛,细菌大小在(0.2-0.5)μm×(0.6-1.5)μm左右;生化实验表明:Bdh5221明胶穿刺试验和接触酶试验呈阳性,氧化酶反应呈阴性,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药敏实验表明:此菌对新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敏感,对青霉素、磺胺啼啶和万古霉素不敏感;对其16S rDNA序列的测定、分析表明,与其同源性最高的细菌是一株新发现的海洋新种细菌Kordiimonas gwangyangensis,同源性高达99%,而与其他蛭弧菌属细菌的同源性从90%到70%不等,并针对其基因序列做了相关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胃肠道神经肽Y和长型瘦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神经肽Y(NPY)和瘦素长型受体(OB-Rb)在大熊猫胃肠道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功能。本实验选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提供的3例大熊猫胃肠组织样品,采用HE和免疫组化SABC法进行组织学、NPY及OB-Rb蛋白的表达研究。HE染色结果显示3例大熊猫胃肠道组织学结构完整,主要表现在单细胞和多细胞黏液腺丰富、小肠绒毛较长,肠道黏膜肌层与肌肉层较厚等。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到NPY和OB-Rb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大熊猫的胃肠道中。NPY阳性神经纤维呈串珠状或点状排列,主要位于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前者阳性神经纤维数量较多。NPY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层和肠腺,多呈椭圆形、多边形等。OB-Rb阳性产物主要分布在黏膜层,且在固有层内有大量阳性细胞分布。表明NPY和OB-Rb在大熊猫肠道中的广泛表达,为研究NPY和OB-Rb影响肠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免疫等多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鱼源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 SC09菌株水生环境中不同温度的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 研究采用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Strand-specific RNA-seq)技术对菌体生理温度(28℃)和实验培养温度(37℃)下进行链特异性测序, 原始数据质控后, 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 通过KEGG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 并利用Rockhopper软件筛选出的重要原核生物基因簇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共筛选获得173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P<0.05), 其中包括58个上调基因, 主要富集到一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通路中; 以及115个下调基因, 主要富集到双组份信号系统中与三羧酸循环相关的代谢通路上, 同时部分基因富集到编码鞭毛素相关的基因簇中。结果表明, 相对于37℃的实验室培养温度, 在水生环境的生理温度条件下(28℃) SC09菌株拥有较高的运动性和较强的葡萄糖代谢, 但相对的SC09菌株代谢一些特殊糖类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分别以0、25、50、100mg/kg饲料的维生素E水平进行了鲤维生素E缺乏的病理学和血液学研究。经20周的饲喂试验,各试验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粮中维生素E水平呈负相关,其发病率分别为47.5%、22.50%、10.0%和0%,死亡率分别为22.5%、12.5%、5.0%和0%。病鱼出现特征性的背部两侧肌肉萎缩变薄,呈刀刃状的“瘦背病”、脊柱前凸及以突眼、竖鳞和腹水、体侧红肌纤维退色变白为特征的渗出性素质样病变。组织学上最突出的变化表现为营养性肌病、骨骼肌纤维变性、坏死,残存的肌纤维萎缩变细;心肌纤维变性、坏死;肝脏发生营养性肝病,肝细胞变性、坏死,甚至溶解消失,形成溶解灶。在肝细胞内可见大量黄色或棕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的蜡样质沉着。性腺发育障碍,精巢内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卵巢发育迟缓,卵母细胞数量减少。胰腺变性、坏死。肾小球肿大,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超微结构上,骨骼肌横纹模糊不清或消失,肌浆凝固,核膜间隙增宽,核固缩;骨骼肌纤维、心肌纤维、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有的呈囊泡化,内质网扩张,脱核糖体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