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分为L、N、T三种类型,L型通道是由四个结构相似的亚区组成的跨膜蛋白亲水孔道,每个亚区又由六个α螺旋构成,其中一个为带正电的α螺旋,可能构成电压敏感装置。通道内有两个钙亲和位点,对钙的选择通透由亲和位点和离子间静电作用造成。钙通道的调制表现为对通道单位电流值、通道开放数目、电压依赖性,以及时间依赖性单独或复合的影响,通道蛋白磷酸化介导了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对通道功能的调制。  相似文献   
302.
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亚东  陈定江  胡山鹰  朱兵 《生态学报》2015,35(22):7274-7285
作为研究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的重要方法,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近年来在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理论发展非常迅速。对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系统回顾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其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重点对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述评,研究表明:(1)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核算研究方面:国家层面的核算研究多、方法较为成熟,而区域层面的核算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核算框架;针对直接流指标的核算研究多,而包含间接流或隐藏流的综合指标的核算方法研究不足;(2)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变化原因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包括分解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前者多基于IPAT方程的直接分解法,难以考察经济系统内部的结构和技术的变化对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影响,而后者则在所识别的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指标的影响因素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提出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03.
目的:探讨CTLA4对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根据已公布的CTLA4核酸序列,设计并合成CTLA4 siRNA,转染乙肝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并观察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指数的变化.结果:用CTLA4特异siRNA转染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指数增加,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CTLA4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的增强.  相似文献   
30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可引起鸡呼吸道、输卵管、肾脏、肠道及腺胃等多部位病变。近年来,由于新的IBV变异毒株不断出现,从而导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不断爆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IBV的基因组为单股RNA,约27.6kb,该基因主要编码3种主要结构蛋白:纤突蛋白(S)、膜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其中S蛋白成熟裂解为S1和S2两个蛋白亚基。S1蛋白是IBV的主要免疫原基因,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决定病毒的组织亲嗜性,在病毒血清学分类中起主要作用[1,2]。H株是1993年在河南省分离的典型肾…  相似文献   
305.
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是促进外周胆固醇从细胞内流出,然后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的过程,是机体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感染、炎症及创伤等诱导的急性期应答(acute phase response,APR)影响高密度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流出、血浆胆固醇转运及肝脏胆固醇代谢和排泌等环节,因此抑制体内RCT。APR短期抑制RCT有利于机体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然而,APR对RCT的进一步抑制将促进外周组织胆固醇蓄积及代谢紊乱,可能是多种感染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的关键因素。本文就APR调节机体RCT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06.
抗菌肽AD与haFGF融合基因的合成及其表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PCR技术和体外DNA重组技术将CecropinAD连接在haFGF改构体的5′端,构建成融合基因CADAF。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c上,然后转化到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经DNA序列分析,合成的CADAF基因序列与设计序列一致。构建的CADAF基因在BL21(DE3)中获得了表达 。  相似文献   
307.
利用原产于中国18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鉴定和主要耐冷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明显的耐冷性差异,共鉴定筛选出黑壳粘、红芒大足、红须贵州禾、冷水谷、须糯等31份孕穗期耐冷性强的粳稻地方品种。其中原产于贵州省的黑壳粘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自然低温与冷水胁迫下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自然低温下结实率与穗颈长、穗长和秆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冷水胁迫下结实率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抽穗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的冷水反应指数(CRI)与株高CRI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CRI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08.
[目的]在真核毕赤酵母KM体系中表达黄鳝NK-lysin抗菌肽,并检测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利用特定引物扩增黄鳝NK-lysin抗菌肽基因片段,将黄鳝NK-lysin基因片段插入p PIC9K真核表达质粒中,通过PCR与测序验证阳性克隆,成功构建重组黄鳝NK-lysin与p PIC9K真核表达质粒,将线性化的NK-lysin-p PIC9K电击转化到毕赤酵母细胞KM71获得重组酵母KM71-NKlysin,通过PCR验证,对重组酵母进行发酵,并收集酵母上清液同时检测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酵母KM71-NKlysin表达体系,酵母表达体系上清液对迟缓爱德华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重组表达黄鳝抗菌肽蛋白对水环境大多数细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对于黄鳝疾病预防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9.
黄土高原北洛河流域林地枯落物特征及水分吸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黄土高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理解其水土保持功能,为流域土壤侵蚀模拟和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野外实测了北洛河流域内山杨、刺槐和沙棘3种人工林分以及乔木初期(白桦)、中期(辽东栎-油松混交林)、亚顶级(油松)和顶级(辽东栎)4个次生演替阶段林分枯落物盖度、厚度和蓄积量。用浸泡法对枯落物持水能力和过程进行了研究。流域各林分类型枯落物厚度介于4.55-1.38 cm,蓄积量介于17.24-4.99 t/hm2,24 h持水深和有效拦蓄深分别介于2.73-0.96 mm和2.45-0.81 mm,表现为辽东栎-油松混交林 > 油松/辽东栎 > 山杨 > 刺槐 > 沙棘 > 白桦。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R2≥0.85,P<0.01),2 h以内迅速增加,8 h基本饱和。半分解层厚度、蓄积量、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均大于未分解层。流域内次生演替林分水分吸持能力和拦蓄作用总体上优于人工林分。植被演替过程中,辽东栎-油松混交林枯落物盖度、蓄积量和持水能力表现最优,建议在黄土高原造林及林地抚育管理过程中重视混交林的建设和保护。  相似文献   
310.
薛亚东  李佳  李迪强 《生态学报》2021,41(20):7965-7973
野骆驼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迁徙物种,历史上完整、连续的野骆驼栖息地目前已成为孤岛状。为了解野骆驼历史分布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确造成其历史分布区破碎化的驱动因素,研究选取土地利用和道路两个因素,通过对近40年来的野骆驼历史分布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动态度分析,以及道路密度和影响域计算,定量评估野骆驼历史分布区景观格局,以期为野骆驼栖息地整体连通性的改善,避免或缓解线性基础设施建设对野骆驼栖息地的影响提供科学的建议。结果表明:(1)近40年,野骆驼历史分布区内以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为主体的格局保持不变,尤其是沙地、戈壁为主的未利用土地始终占比很大(>80%);(2)野骆驼历史分布区范围内道路密度为0.0410 km/km2,但道路的阻隔作用明显,野骆驼当前分布区呈3个孤岛的格局与道路隔离形成的景观格局是一致的;(3)野骆驼历史分布区斑块数为914个,西部历史分布区斑块数为78个,远低于中部的373个和东部的463个,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两个景观指数表明西部的栖息地破碎化程度比中部和东部栖息地要低;(4)从最大斑块指数来看,残存的大面积、无路区斑块是当前野骆驼种群得以存续的庇护所。根据当前的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状况,西部分布区和中部分布区间通过实施科学的栖息地连通和廊道建设规划,将极有可能实现两个孤立种群的交流连通,中部分布区和东部分布区间种群已基本无连通的可能。建议将更多的保护资源和努力投入到西部和中部分布区种群的维持和连通。在未来的道路规划建设和布局中,要考虑道路规划和建设对野骆驼最小生境面积的影响,并且要将影响评估尺度放大到整个野骆驼历史分布区的尺度上考虑道路的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